圖書信息
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01年12月1日)
叢書名: 法學論叢
平裝: 252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7301053444
條形碼: 9787301053447
尺寸: 20.8 x 14.8 x 1.2 cm
重量: 299 g
內容簡介
行政機關與公民的關係是明確行政法性質與功能的關鍵。可以說,這一社會關係既是行政法的現實起點,也是行政法理論的基本起點。但是,行政機關與公民的關係在本質上屬於憲法性問題,它是國家與公民關係的一個側面,因而,本書試圖通過一個更廣闊的視角來審視這一社會關係。
本書採用國家—社會的分析模式。首先,概括地探討了影響西方近代憲制建構的兩種相對立的思想傾向:自由主義與國家主義;著重分析了憲政思想對傳統及現代行政法理論所具有的深刻影響。其次,考察了兩種不同的憲制模式,試圖揭示制度與現實之間複雜的勾連關係:國家與社會是一同生成發展的,國家?社會關係由相對分離漸至相對融合。自由放任的憲制日益衰微,行政職能越過了傳統的邊界,公民權也相應擴大,它們促成了行政法在憲制框架中興起。行政法成為國家?社會之間的互動機制:限制國家權力的過度擴張,同時維護社會相對獨立發展的空間。
西方憲政理論及行政法律制度興起的歷史,為中國憲政與行政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了一定的借鑑。不過,中國憲政的進步需要根據自身的國情。本書力圖探討:全能政府條件下的國家與公民關係以及法律的地位和作用;全能政府權力運行模式的轉型及行政權與公民權的關係的演變;法律、尤其是行政法在其中發揮了哪些作用。最後,通過規範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分析行政法所存在的欠缺之處,並尋找能促進國家與公民關係的良性發展的途徑。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研究國家與公民關係對行政法學發展之意義
第三節 行政機關與公民關係的三個層面
第四節 本書的研究思路
第二章 國家與公民關係的理論沿革
第一節 理論的背景與研究的視角
一、城市的立憲實踐與獨立公民身份的起源
二、近代國家的興起
三、法與憲法的地位
四、一個國家與社會的理論分析框架
第二節 國家至上還是社會至上:傳統憲制思想中自由主義與國家主義的對立
一、社會至上:自由主義憲制理論有關國家與公民關係的論述
二、主權至上:憲制理論框架中國家主義的發展
三、小結
第三節 互動的社會與國家:憲政理論的兩種主導思想的演進
一、自由主義的發展:國家對社會的適度調控作用
二、福利國家憲制理論的背景:國家干預主義的興起
三、福利國家的危機:國家干預社會的度
四、小結
第四節 國家一社會框架中行政法理論的發展
一、傳統憲政理論中的行政觀念及其發展
二、行政法理論
三、社會與國家之間:福利國家中的行政法理論
第三章 行政法的興起:國家與社會的互動制度機制
第一節 憲制的模式及公域與私域的界分
一、憲制的權力模式與法治模式
二、公民的地位
三、公域與私域的界分以及公民自主性的兩種形式
四、小結
第二節公域與私域的相互滲透:行政權的擴張與公民權的發展
一、如何達成公平:社會提出的問題
二、國家對社會的滲透:行政權的擴張
三、個體與群體:公民權的變遷
四、小結
第三節 現代行政法的功能:國家與社會調適的度
一、傳統憲制體系的危機
二、行政法的興起一一以三個憲制國家為例
三、行政程式法律制度:行政權與公民權的互動機制
四、行政法上的管制與放鬆管制:國家與社會調適的度
五、結論
第四章 社會轉型中的中國行政法律制度
第一節 國家一社會的分析框架
第二節 全能政府模式下的國家與公民
一、全能政府的形成
二、全能政府中國家與公民的關係
三、法律的地位與作用
四、小結
第三節 公私域分離與公民自主性的建立——“全能政府”治理模式的轉型
一、立憲改革與全能政府治理模式的轉型
二、公民的自主性與社會的自治空間
三、公、私法的二元結構
第四節 規範分析:“全能政府”治理模式轉型中的公法
一、“管理法”的延續:1978年-1982年
二、轉型時期的法:1983年-1993年
三、走向完善的行政法:1993年以後
四、小結
第五節 經驗分析:行政法律制度的運行效果
一、規範與現實:行政法律制度建構的限度
二、權利意識的擴展:社會對行政法律制度的回應
三、權力意識與權利觀念:推行行政法律制度的主觀障礙
四、小結
第五章 結語:反思與展望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