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國家人文歷史》的創作團隊有這樣一種理念——任何新聞在發生時就已經是歷史,而不去了解新聞背後的歷史就無法真正理解新聞本身。在這個信息爆炸、新聞必死的時代,《國家人文歷史》堅持自己的理念,以歷史的眼光解讀新聞,用新聞的視角看待歷史。努力創造出有深度、有厚度、有歷史感的新聞解讀,給予讀者一種全新的時政評論。
沒有歷史感的新聞何以能有深度?
沒有歷史感的閱讀何以給人深思?沒有歷史感的民族何以有文化自信?
在飛速變革、人心浮躁的當今社會,《國家人文歷史》以“人文家國、歷久彌新”為理念,努力在歷史與現實之間尋找人文精神的支點,希望能為重塑中國的文化自信而創造推力。
封面故事、專題策劃、人物、旅行、唯物、視聽、尚武、讀書……新穎的視角、精彩的文章,將帶給您一個與眾不同的閱讀體驗。
更名
《國家人文歷史》原名《文史參考》,2010年開始公開發行,2012年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准更名,2013年1月1日起,正式以《國家人文歷史》公開發行。
發行範圍
《國家人文歷史》發行量36萬份。除郵局系統訂閱外,還在全國各大城市報刊亭、超市、書店零售;同時在全國主要城市的機場、三星級以上酒店、高檔寫字樓、高檔餐飲場所都有展示。
《國家人文歷史》是“中國郵政發行暢銷報刊”。
主要欄目
封面
這是一個漫長而不冗長,龐大而不龐雜的故事。這是一篇高深而不艱澀,考究而不考據的文章。那些曾經震撼我們心靈的人和事,那些左右我們生活的人和事,那些影響我們未來的人和事,那些任何時候我們都必須用心思考、精心解讀、誠信對待的人和事。我們抽絲剝繭,給您的是一個精彩絕倫的人文大餐、歷史饕餮。
人物
網羅精英學者,匯聚文化名流。讓我們帶您與這個時代最聰明、最睿智、最有價值的的人物,喝茶聊天、海闊天空、雲山霧罩。
即使是一個平庸的人,他的人生也有精彩的瞬間。探析名人的過去,傾聽時代的故事,把最真實、最有趣的人與事,說聊來!
旅行
走過一段恢宏的歷史,觀察一種文化的印記,感受一個文明的精神,記錄一段說走就走的旅行。
這裡矗立的不是一座建築,而是一個國家的地標、一段歷史的豐碑、一個文明的烙印。
唯物
一個物件兒究竟值多少錢?在這裡一錘定音!但價格不等於價值,這物件兒真正的價值,我們為您解讀。
一場展覽,一個故事。這故事您讀懂了嗎?我們帶您洞悉策展人心中的美麗,撕開博物館背後的玄機。
收藏家心中的天地,儘是珍玩。發燒友眼中的世界,全是寶貝。
吃喝玩樂的學問,筆墨紙硯的道理,酒色財氣的真諦
別小看任何一個老東西!講述那些尋常玩意兒里的大學問,傳統手藝里中真智慧。
視聽
一部一部的看電影,我們看的是明星、劇情和特效,一組一組的看電影,我們看的是一位導演的小標籤,一個明星的老套路,一類影片的舊情懷。
一曲輝煌樂章之前的人生悲喜,一段優美鏇律背後的人文故事。
小劇場裡的大故事:舞台上尋覓人生,燈光下追隨夢想。
尚武
戰爭是人類永恆的主題,血肉長城與鋼鐵洪流的碰撞建構了人類歷史的輝煌。登高遠眺:一種武器決定了一個戰士的生死,一次遭遇決定了一隊人馬的存亡;一個將軍決定了一支軍隊的存廢,一場會戰決定了一個帝國的興亡。
往期主要內容
2013年第1期 鎮國之寶
何物能“鎮國”?這一點官方沒有說法。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鄭欣淼曾表示,北京故宮館藏珍品眾多,連“鎮館之寶”都很難評出,更何況鎮國之寶?如果把中國各大博物館館藏文物拿出來PK,按照文物門類每種選出十大國寶,再從中挑出一件作為“鎮國之寶”,難度很高,爭議也必定很大。我們請了九位考古、文博方面的專家,在國寶中做取捨之間的思量、權衡。他們和文物打交道都有數十年,過眼、過手的瑰寶無法計算。九位專家出發點不盡相同,有的偏重於歷史價值,有的偏重於珍稀程度,也算是一家之言。九大門類每種只能有10件(套)入選,也必定掛一漏萬、遺珠遍地。
但是如果對上榜國寶進行整體考察,還是頗有意味。九件鎮國之寶從商到元,幾乎涵蓋了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各個重要時期。有意思的是,台北故宮藏毛公鼎,被青銅器和文獻兩位專家選入十大,導致最終只有89件文物。毛公鼎雖未排名第一,但其重要價值不言而喻。
89件國寶中,年代最早的是新石器時期的賈湖骨笛,距今9000年歷史,晚至清乾隆年間。宋代由於瓷器、書法、繪畫、工藝等門類的強勢支撐,數量最多,共15件,陳寅恪先生雲:“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年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誠不虛也。
2013年第2期 中美禁片史
電影是大眾娛樂?藝術作品?賺錢手段?抑或是宣傳工具?
對於電影的本質,人們在認識上的不同造就了對其所表達內容的不同容忍度。縱觀電影人與審查機制博弈的歷史,色情暴力與道德淨化之間互相角力,言論禁忌和創作自由之間充滿張力。
電影當然不能毫無遮攔,但有一點是肯定的,現代傳播技術讓影像的傳播途徑不再單一,
一個健康社會應該允許多元表達。
2013年第3期 戴笠PK李克農 特工之王
洋特工007在銀幕上引得萬千痴狂,“土特工”大家也不陌生:不少國產諜戰片,劇情通常是國共兩黨情報工作者鬥智鬥勇,共產黨這邊叫“地下工作者”,國民黨則統稱“特務”。其實無論叫特務還是特工,都不是貶義詞。這只是一份工作,有些神秘,有些危險,還有些不合常理,但這些特工們在歷史上,留下了無法抹去的印跡。
戴笠和李克農,軍統和特科——國共兩方暗戰的核心,他們都做了什麼?誰是真正的“特工之王”?
2013年第4期 金庸的歷史世界
今天的中國人,知道襄陽和南宋抵抗蒙古軍隊的襄陽之戰,多數是通過《射鵰英雄傳》。歷史上延續六年的這次圍城之戰,沒有郭大俠什麼事,而值得後人尊重的是呂文德、呂文煥兄弟——儘管呂文煥在兵盡糧絕之際,為保護一城百姓不得不歸降蒙元。可呂文德在金庸的小說中,是作為昏庸、怯弱的角色出現的。顯然,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說,在襄陽立真實存在的呂氏兄弟塑像的正面效果,遠不如立虛構的郭靖黃蓉夫婦塑像。
這,或許是歷史的無奈和文學的榮耀。對於小說家特別是中國傳統的小說家來說,將歷史作為“藥引”,是極大催發小說“藥效”的不二法門,金庸先生深得其中三昧。
金庸從他第一部獲得廣泛讚譽的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開始,就有意識地選擇中國不同的歷史時期,將自己虛構的人物和故事放置其中。金庸的巧妙還在於,他選擇的歷史時期,不是距今甚遠的秦漢、兩晉和隋唐——因為太遙遠的時代,一般華人印象不深。他選擇了宋以後,如此,華人對歷史背景不至於太疏離。如:《書劍恩仇錄》以清朝乾隆朝平準噶爾部為背景;《鹿鼎記》的背景則是康熙朝平“三藩之亂”和滅台灣鄭氏政權;《倚天屠龍記》的背景是元末明教起事推翻蒙元;《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則是將故事場景放在南宋到元初。
對許多武俠愛好者而言,毫不誇張地說,他們的歷史知識和歷史觀主要來自金庸的武俠小說。這並不奇怪,中國從古至今,真實的歷史文本影響的是占社會的少數精英人士即士大夫,對多數老百姓來說,他們的“三觀”,是由寄生在歷史中的文藝作品塑造的,如白話小說、評書、戲曲。金庸師法古人,並發揚光大。
2013年第5期 王牌軍戰史十八個集團軍鐵血源流
2013年1月15日,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在一則報導中,首次使用了39集團軍番號。當晚,後續訊息發布:“我軍陸軍集團軍番號今起解密。”這些番號起用於國共內戰後期。到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時,解放軍已出現61個步兵軍的番號。建國以來歷次精簡整編,到2003年,我軍集團軍的數量保留為18個。這18支部隊善於打惡仗、硬仗、險仗,也經歷了數不清的勝仗,造就了無數耀眼的將星和英雄,他們都是人民解放軍的王牌軍。
2013年第6期 宋教仁遇刺中國議會政黨制之死
宋教仁的民主憲政的試驗,即便從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開始算,到宋教仁被刺,也不到一年半時間。所以,他的生命和他的試驗,都像是天上的流星,光芒耀眼而時間短暫。他是一位孤獨的先驅者。但是,他的生命和他的試驗仍有巨大的意義:沒有先驅者,就永遠不會有後來者。
2013年第7期 史達林的最後8年鐵幕拉開 多疑諱醫 領袖之死 蘇共交班
就個人而言,史達林是個悲劇性人物,到晚年則成了孤家寡人。史達林是其筆名(確切說是筆姓),意為“鋼鐵”,史達林確實像鋼鐵一樣,既有堅強的意志,又冷冰凍的缺少溫情。
2013年第8期 改變 中國歷史的豫湘桂戰役
在豫湘桂戰役範圍內的國軍兵力約250萬人,是日軍用於“一號作戰”兵力的5倍,儘管武器裝備與官兵素質大大低於緬北、滇西的國軍,但如果指揮得當,奮力抗敵,豫湘桂戰役也不至於敗得這樣快和這樣慘
2013年第9期 因奢靡而衰敗的王朝
奢靡亡國,這是一個在先帝遺訓、名臣奏議、儒者教化中被諄諄善誘、苦口婆心講了幾千年的大道理,前車之鑑歷歷在目,慘痛的案例加厚著史書,背上罵名的帝王將相也擴充著陣容,但道德感召顯然難以遏制權貴們的欲望,中國歷史總也走不出一治一亂的怪圈。在花樣翻新、光怪陸離的浮華背後,更值得警惕的是這一切的源頭——不受制約的權力
2013年第10期 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六十年前的“三反”運動
最近的一些官方說法,讓人很有熟悉感,像“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打“蒼蠅”和打“老虎”、“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包括開展為期一年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都極易讓人聯想到上世紀50年代初的“三反”運動。這種時候,回顧一下“三反”運動的歷史經驗,似乎變得也有必要了。共高層的多次講話,吹響了反腐的集結號,似乎是想把反腐作為突破口,來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民意認同。“八項規定”、“六項禁令”出台後,表面上遏制不少公款消費,有些高檔酒店生意一落千丈。媒體爆料,官員奢侈消費常搞得像“地下活動”,除到一些隱秘會所消費外,有遮擋或拆卸車牌的,有將一張發票分開數張的,有用礦泉水或二鍋頭瓶裝茅台酒的。明目張胆的大吃大喝少了,暗渡陳倉的地下腐敗多了起來。
2013年第11期 修憲幕後日本“冷兵器時代”困局
1945年,占領日本的盟軍對原日軍的各種軍事裝備進行了頗為徹底的銷毀,整個日本成功地回到了冷兵器時代。在駐日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主導下,重新制定的《日本國憲法》讓這個二戰策源地放棄了發動戰爭的權利。雖然借著韓戰的機緣,日本重整軍備,但被禁止使用彈道飛彈、巡航飛彈、大型戰艦、航空母艦以及核動力潛艇等更具侵略性的武裝,“冷兵器時代”則成為扼制日本軍事力量的一種隱喻與象徵。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起,日本右翼便一次次地想突破“和平憲法”的束縛,數次對“和平憲法”進行微調。如今,自民黨執意要將“自衛隊”升格為“國防軍”,修憲成為日本突破“冷兵器時代”困局、實現“正常國家”的最迫切的要求。但是,日本對戰後“和平憲法”從現實和法律兩個維度的不斷突破,是否能得到東亞各國的理解,是否能為日本帶來真正的好處,則令人懷疑。
2013年第12期 京劇在政治夾縫中突圍
在同一片現實的土壤上,藝術與政治從來都是同根之花。
從程長庚到譚鑫培,再到梅蘭芳,京劇在幾代名伶們的努力下,成為朝野眷愛的“大眾”藝術。大清朝亡了,留下了京劇繞樑神州。在金錢的引誘與戰爭的威脅下,京劇藝人們保持著樸素的政治意識。但是,當政治掛帥時,京劇就不得不背負起與她並不相協調的政治重負,十年“文革”,京劇只剩下一息尚存。
在政治的夾縫中,京劇的突圍之路在哪裡?人們為此爭吵、鬥爭、撥款、試錯、反覆。回首往昔,答案或許就在一路走過的腳印里。
2013年第13期 朝鮮半島停戰日1953年的中國與世界
1953年7月26日,歷時兩年之久的朝鮮停戰談判完全達成協定。27日,中方代表團首席代表和“聯合國軍”方面談判代表團首席代表在板門店正式簽署停戰協定。中國以犧牲18萬人、花費62億元直接戰費為代價,打出了一個世界強國地位,但也延緩了統一台灣的進程。戰爭讓朝鮮半島分裂成定局,卻讓日本因禍得福,在戰爭期間利用生產軍需品大發其財,迅速恢復了在二戰中崩潰了的經濟,成為世界經濟強國。戰爭使蘇聯得以坐大,以輸入武器的微小成本使得中美長期對抗。另一方面,美國的國防軍費開支在戰後增加三倍,西方陣營也開始團結對抗蘇聯,在遏制蘇聯的同時,美國加緊了圍堵中國的策略。韓戰無論從範圍、兵力,時間上而言,都是一場局部和有限戰爭,雖已過去60年,世界格局依然受其影響,並仍將延續。
2013年第14期 正在消失的老廣州
一個民族要想登上偉大的神壇,必須學會尊重歷史。歷史在哪裡?歷史其實無處不在。在你我生活的城市裡,每一幢由逝去時代留下的老建築都是一頁觸手可及的活的史書,接通歷史與現在。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打著“發展才是硬道理”的旗號,全國的城市都在竭力建造更高、更新、更洋范兒的現代(抑或後現代)“標誌性”建築來為“發展”尋求具象的註腳。在這樣的背景下,廣州歷史建築金陵台、妙高台被強拆事件是偶然也是必然。據最新的訊息稱,開發商被強令復建金陵台,但新建的只是一個贗品。這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如果不能及時轉變觀念,老廣州乃至全中國的歷史、生活、習俗將會隨著老建築一起消失在茫茫的樓群中,我們將會變成無根的人??
2013年第15期 精忠岳飛:一個悲劇的誕生
“莫須有”悲劇如何誕生?千古之下,人們在嗟嘆之餘,發現諸如干涉立儲、犯上抗命、反對議和、坐擁重兵這些理由似乎沒有一條能單獨證明“岳飛必須死”這一結論。在冤案存在多處疑點、歷史細節已經不可能還原的情況下,多重因素的合力作用成了人們能夠接受的唯一解釋。然而,中國歷史上軍事強人和皇權之間的張力拉扯已久,雙方經常鬧得你死我活,像郭子儀這樣立下“再造唐室”之功卻善終的例子少之又少,再加上趙宋王朝對武將一以貫之的猜忌防範,岳飛的悲劇偶然中孕育著必然,並且還將在此後的帝制時代多次上演??
2013年第16期 “嚴打”三十年亂世?用重典?
“王者之政莫急於盜賊”,自古以來,每遇“亂世”,多有“重典”相隨,以達到“以刑去刑,以殺止殺”的目的。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砸爛公檢法的“十年動亂”爛攤子上實行的改革開放將中國人導入了新的精神風暴中。強姦、流氓、搶劫、盜竊等民憤極大的惡性犯罪激增,威脅著政府的民意基礎。在中央的指揮下,所有的司法資源被集中起來,公檢法聯合行動,用一記暴風驟雨式的連環拳將犯罪的火苗打成灰燼。“嚴打”自此蔚然成型,成為中國的長期刑事政策,三十年來每當犯罪再起,必有“嚴打”行動滅火。但是“重典”之下,“嚴打”的宏大敘事到底為正義與公平留下了多少遺產與遺憾,需要我們捫心自問。
2013年第17期 從江湖到廟堂盅惑當權者的“大師”
當王林大師的江湖騙術被揭穿後,“大師”這個久違了的名詞,再次熱起來。大師們的把戲其實很簡單,他們先把魔術用謊言包裝成令人稱奇的法術,取得幾位官員、商人、戲子們追捧,再用名人的力量搭建起一個溝通各色人等的場域。
往好了說,這裡就是連線廟堂與江湖的潤滑劑;往壞了說,這裡就是官商勾結,權色交易的名利場。至於有多少人是真相信大師們的法力,已經不重要了。因此,崇拜與嘲笑,只在彈指之間。當大師們呼風喚雨之時,誰都願意湊過來,享受這個場域所帶來的利益;當大師們的騙術被揭穿時,名流們跑得比誰都快。
說穿了,大師之所以能大行其道,核心還是他能依附於權力。這個古老的國度,有著世界上最悠久的君主專制傳統。從秦始皇求長生不老開始,歷朝歷代的江湖騙子們圍繞著皇權,上演了無數鬧劇。
2013年第18期 我們的戶口與命運
從1950年代起,中國建立起計畫經濟體制。以統購統銷政策為起點,從經濟上把農民固定在農村。之後,又輔助以嚴格的戶籍管理,在制度上限制人口自由流動。從此,中國逐步形成了城鄉二元社會。
戶籍制度從誕生之日起就附帶著利益。城市人有福利保障,農村人沒有。戶籍不同、身份不同,中國人有了迥異的命運。
在經濟狀況較好時,這差距是貧富;一旦遭遇大饑荒,戶籍之分就是生死之別。為了改變戶籍,無數農民在命運的絕地掙扎一生,最終歸於沉寂。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步建立,取代了計畫經濟體制。伴隨著經濟高速發展,城鄉差異卻逐步拉大。
今天我們不得不反思,在資本和勞動力自由流動的全球化大潮之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戶籍制度應該以什麼樣的路徑真正保障公民權利。
2013年第19期 中南海前傳
中南海是中海和南海的合稱,位於北京故宮西側,與北海共同構成西苑三海,也稱太液池。中南海現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中共中央書記處和中共中央辦公廳等重要機關辦公所在地,被視為中國政府高層的象徵。隨著金元時期中國統治中心的北移,這裡作為帝王的行宮,距離統治者越來越近,最終取故宮而代之,成為權力的中心。歷史上,中南海曾有幾次短暫開放的歷史,也曾收過門票,但都曇花一現,終究保留了它在世人面前的神秘身份。
2013年第20期 中印之戰:一仗打出50年和平
帳篷對峙,航母競賽,中印關係今年又成為熱點話題。1949年以來,中國經過了數十年的艱難談判,與周邊鄰國逐漸釐清國界。如今,只剩下印度及與之相關的不丹。
那條英國人遺留下來的麥克馬洪線至今成為阻礙中印兩國關係的死線。而這九萬平方公里的爭議地區誰也不願意放棄。
1962年深秋,中國與印度在邊界地區爆發武裝衝突。中國人在內外交困的形勢下,僅用一個月時間,就把印度人趕回了老家,取得了一場“高原閃電戰”的完勝。戰後,毛澤東說這是“打了一個軍事政治仗,或政治軍事仗”,並估計此戰可保十年安定。事實證明,這一仗給中印邊界帶來了五十年的和平。
2013年第21期 諾貝爾獎漏掉的偉大作家
在中國擁有廣大冬粉的村上春樹,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再次折戟而返,這似乎直接引發了一個爭論:到底誰真正配得上諾獎?與任何評選別無二致,諾獎同樣難達所謂的“絕對公正”:政治傾向、創作題材、時代的文學趣味、翻譯傳播的力度,甚或候選人的國籍種族、性別年齡??種種因素都將左右最終的結果。文學的真理並非唯一,對待諾獎過於“認真”而近乎功利,也許才是緣木求魚。如今我們梳理諾獎百年間的20位重磅遺珠,思想的光芒終不被遮蔽。翻開書頁,也許是對他們最好的紀念。
2013年第22期 三中全會從六大開始
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三中全會”似乎有某種魔力。
每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總是能給這個國家帶來歷史性的轉折:從“不要四面出擊”到重提階級鬥爭的必要性;從“兩個凡是”到“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從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正名,到價格闖關失利後被迫“整頓經濟秩序”。
歷屆三中全會見證了中國共產黨人在曲折中艱難前行,在困境中尋覓道路的歷史腳步,也讓我們看到了“轉折”與“改變”的力量。
2013年第23期 信達天下
百年郵政的現代化之路
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中國就已經出現了國家組織的通信活動,以後的歷朝歷代都存在過組織嚴密、體系龐大的郵驛系統。1896年3月,清政府批准開辦大清郵政官局,標誌著近代郵政的誕生。
1949年以來,我國的郵政管理體制雖然經歷多次變化,但中國郵政始終與共和國同呼吸、共命運,風雨兼程向前進,走過了艱難曲折的道路,經受了風險困難的考驗,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寄信、讀書、看報、快遞、理財,你、我、他,每個人的生活都離不開郵政,每個人都在時刻享受現代化的郵政服務。
迎來創刊100期
2014年2月20日,首屆人文中國論壇暨《國家人文歷史》創刊100期慶典在人民日報社隆重舉行。
《國家人文歷史》(原名《文史參考》)2010年1月創刊,從“真相、趣味、良知”到“人文家國、歷久彌新”,雜誌始終秉承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的使命,在歷史與現實之間尋找人文精神的支點,堅持以歷史的視角解讀新聞,用人文的精神關懷時代。4年多來,雜誌推出了《黨史重大事件親歷者說》《中南海前傳》《我們的戶口與命運》等膾炙人口、發人深省的報導。
2013年1月,《文史參考》更名為《國家人文歷史》,突出“家國理想”、“人文精神”和“歷史責任”,明確了雜誌的內容定位;2014年1月,《國家人文歷史》全新改版,增加頁碼、改用銅版紙印刷,提升了雜誌的整體品質。在新媒體風起雲湧,傳統媒體急切轉型的時候,《國家人文歷史》以自信和堅守追求穩健的成長,在歷史學界和廣大文史愛好者中贏得了口碑。
每一次回望都是為了更好的出發。值創刊100期之際,《國家人文歷史》雜誌社召開首屆人文中國論壇,以“國家的歷史拐點”為議題,邀請中央文史館館員楊天石、著名學者資中筠、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何建明、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姜昆等多位文史界專家學者,分別從“國家”、“人文”、“歷史”的角度暢談各自的觀點。並邀請馬勇、徐慶全、余世存等史學界知名人士作為沙龍嘉賓,共同探討“你好,甲午年!”這一時下熱門主題。
2013年12月,《國家人文歷史》攜手免費午餐公益基金,推出“國曆公益——訂國曆雜誌、送免費午餐”主題公益活動。在本次慶典上,免費午餐公益活動發起者鄧飛總結了與《國家人文歷史》雜誌合作的公益成果,並宣布了2014“國曆公益行”系列公益活動計畫。這宣告著《國家人文歷史》雜誌在公益活動和社會責任領域開啟了新的一頁。
為回饋和答謝讀者4年來的支持,《國家人文歷史》雜誌還通過網站、微博、微信等線上渠道,面向雜誌讀者開展了“尋找百期老讀者活動”。在百期慶典當天,邀請資深讀者出席活動,並贈送了《壓垮清王朝的十根稻草》、《我們這些年——黨史重大事件親歷者說》等多本國曆出版的精品圖書。
“人文家國、歷久彌新”,百期雜誌見證著國曆人4年來的努力和堅守,也為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探討“國家的歷史拐點”的同時,也為自己下一階段的騰飛找到了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