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名 稱:國學與領導智慧
作 者:張成
單 位:冊
類 別: 黨群領導— 綜合提升
出版單位:三角洲教育
其它介紹:2011年2月
ISBN:9787511502483
定 價:35元
內容簡介
“闡舊邦以輔新命”。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本書旨在融會古今,古為今用,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精粹的闡發,讓讀者在輕鬆閱讀中感悟國學文化,以此提升領導幹部執政智慧,錘鍊領導幹部品格修養,塑造領導幹部個人魅力。
目錄
前言
第一篇 修身:做人有原則
德行是做人為官的根本
別太把功名當回事
?善其身守住自己
寵辱不驚真英雄
忠實守信人人敬仰
知足常樂活出滋味
是非面前謹小慎微
永遠留一隻眼睛看自己
不斷學習與時俱進
第二篇 處世:世道多坎坷
知進退是種大智慧
謙讓一下海闊天空
寬容絕不是縱容
經受挫折方成大器
尊重別人成就自己
難得糊塗是大智慧
千萬別被捧暈了
搞分裂者眾叛親離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第三篇 為政:仕途當謹慎
腳踏實地從基層做起
上樑不正下樑歪
越俎代庖是從政大忌
新官上任三把火
謹言慎行萬里路
兼聽才能公正公平
杜絕官僚主義作風
原則性問題沒商量
培養能上能下平常心
把大局放在第一位
第四篇 用人:領導大方略
借我一雙識人的慧眼
選拔德才兼備的幹部
聽其言更要察其行
民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忠言逆耳最難得
因才適用取其所長
賞罰要把握好度
朝令夕改要不得
以身作則才有凝聚力
第五篇 謀事:成功靠運籌
居安思危有備無患
求大同存小異
多角度考慮問題
敢於打破舊框框
善始還要善終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和為貴不是和稀泥
抓住規律效率才高
第六篇 應變:困境見真智
自己的陣腳不能亂
拍板決策要果斷
沉著應對解決問題
抓住時機才有轉機
因時制宜善於變通
編輯推薦
《國學與領導智慧》:闡舊邦以輔新命,極高明而道中庸,讀國學精粹,悟領導智慧。
文摘
別太把功名當回事
名不由己,明者言不自贊。貪巧之功,天不佑也?
——《止學•譽卷五》
【意譯】名望不是自己所能左右的,明智的人不會自我讚揚。貪婪和巧取所得的功名,上天不會保佑他。
前不久,筆者看到過這樣一則寓言故事:
深秋季節,花草凋零、秋風蕭瑟,大雁們都紛紛排著隊南飛了。一隻小蝙蝠倒掛在崖壁的岩縫中嚶嚶啜泣,哭得好傷心。住在離她不遠的崖壁上的老鷹聽見了,循著哭聲飛過來,問她:“你怎么啦?是誰欺負你了嗎?
“不是。眼看就要到冬天了,我既沒有像你們那樣的羽毛禦寒,也不能像大雁他們那樣可以飛到南方去過冬,到時候可怎么辦啊?還不得給凍死啊!想到這些,我就……”
老鷹看了看渾身光溜溜的蝙蝠,再想想朔風呼嘯的寒冬,很是同情小蝙蝠的境遇,心裡也暗暗為她著急,很想幫她一把。他眨巴了幾下圓眼睛,有了主意:如果讓所有的鳥兒都捐出自己的一根羽毛給小蝙蝠的話,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老鷹的號令一下,小蝙蝠於是就有了一身五彩斑斕的羽毛。當她扇動著自己的一雙翅膀在大家面前飛舞時,鳥兒們都幾乎驚呆了:太漂亮了!小蝙蝠在大家的一片嘖嘖讚譽聲中不禁有些飄飄然起來。
此後,小蝙蝠自認為自己是天底下最美麗的鳥兒,根本不屑答理其他的鳥兒們,就連曾經好心給她出主意,幫助過她的好鄰居老鷹都不放在眼裡了。老鷹倒沒太在意,可時間一長,別的鳥兒都一肚子怨氣,紛紛來找老鷹告狀。
老鷹於是找到小蝙蝠,對她說:“聽說你自從有了這身羽毛,變得驕橫自得,看不起周圍的其他鳥兒了?”
小蝙蝠一聽,脖子一擰,腦袋一仰,揮揮翅膀振振有詞地說:“還說我看不起他們了,本來嘛,您瞧,我難道不是最漂亮的鳥兒嗎?”
老鷹一聽,也來了氣。“既然你不願意與別人為伍,那你就把身上的羽毛還給大家吧!”還沒等小蝙蝠反應過來,鳥兒們都撲向她,把原本屬於自己的羽毛叼走了。轉眼之間再看小蝙蝠,又變成赤條條的光身子了。從此,她再也沒有臉面見大家了,所以白天就躲進了崖洞裡,只有晚上才飛出來找些吃的。
小蝙蝠的結局有點慘,既失去了藉以禦寒的羽毛,又丟掉了彌足珍貴的友情。但這樣的結果又能怪得了誰呢?怪只怪她太過看重別人給她的那份榮耀,以至於迷失了自我,?記了追求,丟棄了最為寶貴的東西。
由此,筆者聯想到了人世間的功名。
《三國演義》中,東吳大都督周瑜在群英會上即興高歌道:“大丈夫處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這不只是周瑜一個人的抱負,而是無數英雄豪傑的共同情懷。功名是什麼?功名就是指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在某一領域或者某一方面獲得較為優勝的社會地位、領導地位,是為了獲得一般人難以獲得的一種榮譽,獲得一般人得不到的稱讚和獎賞。所以,有了功名,就可能升官,就可能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就有較高的威信,就會有較大的影響力。古往今來,有無數的人都在盼望成名,把成名作為人生的重要目標。
《史記》記載了這樣一段故事:秦始皇統一了中國,功成名就。他每次出巡時,旌旗招展、鼓樂喧天、浩浩蕩蕩,十分壯觀、無比榮耀。有一次,當他的出巡隊伍行經楚地時,有個青年被如此的風光深深地吸引和強烈地震憾了,他羨慕萬分,禁不住說了一句:我可以取而代之。這個青年就是後來的西楚霸王項羽。
其實,追逐功名本無可厚非。從功名的追求中也可以反映出一個人遠大的志向。尤其是在封建社會時代,一個人要想出人頭地,有所作為,就需要建功揚名。有了功名,才能登上更大的舞台,讓自己發揮出更大的社會效應,從而對國家、對人民做出更大的貢獻。也正如拿破崙所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沒有大志向就成就不了大事業。當然,如果說這只是一些人傑雄才對功名的註解,那么,退一步講,對於一個普通人而言,追求功名,也是一種比較積極的人生態度。因為功名能體現出自己的價值,讓自己活得有意義、有尊嚴,套句國人常掛在嘴上的話就是“讓自己有面子”。能夠揚名立世、光宗耀祖,總比一輩子渾渾噩噩、庸庸碌碌的人強吧。甚至還可以再退一步講,對於任何一個自然人來講,都有一些正常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需求。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傾向”,而最能滿足這種心理需求的,莫過於“功名”二字。這種功名的目標可以極大地激發生命的活力和潛能。
但是,一個人如果把功名看得太重,把它當成了自己生命的全部和人生的終極追求的話,那就不值得稱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