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國土資源部 科學技術部關於印發《國土資源“十二五”科學技術普及行動綱要》的通知
國土資發〔2011〕94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科學技術廳(委),中國地質調查局及國土資源部其他直屬單位,各派駐地方的國家土地督察局,國土資源部部機關各司局:
為進一步做好國土資源科學技術普及工作,國土資源部與科學技術部共同制定了《國土資源“十二五”科學技術普及行動綱要》,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請各省(區、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會同科學技術主管部門參照本行動綱要,編制本省(區、市)的國土資源科學技術普及計畫,並於2011年11月底前分別報國土資源部、科學技術部備案。
《國土資源“十二五”科學技術普及行動綱要》的組織實施工作由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負責。
二〇一一年七月十一日
綱要
國土資源“十二五”科學技術普及行動綱要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2006-2010-2020)》和《科普基礎設施發展規劃(2008-2010-2015)》,按照《國家“十二五”科學技術普及發展規劃》、《國土資源“十二五”規劃綱要》,制定《國土資源“十二五”科學技術普及行動綱要》。
一、前言國土資源科學技術普及(以下簡稱國土資源科普)是指採取公眾易於理解、接受、參與的方式,普及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培養青少年對地球系統科學和可持續發展科學的學習和研究興趣;宣傳國土資源國情國策,增強公眾資源憂患意識,普及保護和合理利用國土資源和國土空間、防治地質災害的科學常識,引導公眾積極參與節約、集約、高效、持續利用國土資源的實踐,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宣傳國土資源管理的新理念,普及新認識,推廣新成果、新技術,提升國土資源管理現代化水平,提升國土資源事業的社會認知度。地球系統科學和可持續發展科學是公眾關注的領域,又是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的重要方面。因此,國土資源科普是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提高全民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土資源事業發展的重要基礎。
(一)國土資源科普工作面臨的形勢
1.科普工作正面臨重要的發展機遇期。我國正處在改革發展的關鍵階段,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大力提高公民素質。科學素質是公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科學技術普及,提高公民科學素質,對於增強公民獲取和運用科技知識的能力,提高國家自主創新能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2.新形勢下國家對科普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2006-2010-2020)》指出,到2020年,科學技術教育、傳播與普及有長足發展,公民科學素質在整體上有大幅度的提高,達到世界主要已開發國家21世紀初的水平。《國家“十二五”科學技術普及發展規劃》提出,“十二五”期間,加強國家科普示範基地建設,完善國家科普獎勵制度,建立健全國家科學傳播體系,發揮大眾傳播媒體的作用,不斷提高公眾對科學的信任度和支持度,使國家科普能力和公民科學素質得到明顯提升。
3.迫切需要加強國土資源科普工作。一方面,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隨著經濟、人口規模不斷增長,土地、礦產等資源不足的矛盾越來越尖銳。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資源將在更大範圍內配置,加之應對氣候變化等新的挑戰,要求我們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加快轉變經濟成長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大力推進國土資源科技進步,不斷提高公眾國土資源科學素養,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和要求。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提高科學文化、享受現代文明成果的能力越來越成為公眾的需求,公眾科普需求呈現多樣化態勢。必須全面提升國土資源科普能力,構建國土資源科普體系,提高公眾國土資源科學素養,逐步形成“政府推動,全民參與,提升素質,促進和諧”的局面,滿足不斷增長的公眾需求。
(二)國土資源科普工作現狀
1.國土資源領域科普資源豐厚。我國國土資源十分豐富,發育有38億年以來各個地質時代的地質遺蹟和各種類型的礦產,有許多世界罕見的地質現象,為普及國土資源科學知識提供了良好條件。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已經擁有一批精英薈萃的國土資源科學研究單位、高等院校相關院系、各類實驗室、野外科學研究基地,以及數量眾多的地質(自然)博物館(室)、地質公園、礦山公園、自然遺蹟等,為普及地球系統科學知識、宣傳資源國情國策提供了大量看得見、摸得著、可參與、便互動的實物和現場,是十分重要且獨具行業特色的科普資源。同時,國土資源領域基礎研究、專業教育體系漸趨完善,高新技術研發不斷取得新成果,新技術已廣泛套用於國土資源事業各個領域和環節,國土資源科普內容豐富,客群廣泛。
2.國土資源科普工作成效顯著。國土資源部高度重視科普工作。2004年,國土資源部、科技部聯合印發了《國土資源科學技術普及行動綱要(2004-2010年)》。在綱要引領下,國土資源部持續組織開展了世界地球日、全國土地日、全國科技活動周、全國青少年地學夏令營等系列重大科普精品活動,出版了一批科普叢書,發布了《國土資源科普基地推薦及命名暫行辦法》,制定了《國土資源科普基地標準》,命名了57個國土資源科普基地,各級地學實驗室逐步建立公眾開放日制度,專兼職科普隊伍進一步擴大,國土資源科普體系框架初步形成,國土資源科普工作取得顯著進展。
3.國土資源科普水平亟待提高。雖然國土資源科普工作在“十一五”期間取得顯著進展,但距國家的要求和社會的期望還有較大差距。科普能力總體較弱,科普基地發展不均衡,傳播渠道單一,對大眾媒體及現代化傳播手段套用不足,經常性科普活動不足,科研實驗機構開放日制度尚不健全,豐富的國土資源科普資源未得到充分的發掘和利用,科研成果科普化程度很低,優秀科普作品系列缺乏,高層次科普人才緊缺。體制機制上,部分單位對科普工作重視不夠,缺乏長期固定的經費支持,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政府仍是開展科普活動的主體,學會、協會、基金會、事業單位、企業等主體作用尚未充分發揮,科研工作者科普意識不夠,市場化機制探索不足。國土資源科普工作任重道遠。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政府引導,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在新的社會經濟發展階段和科技進步條件下,結合創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等中心工作,突出國土資源行業特點,以逐步提高全民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素養為目標,以加強國土資源科普能力建設為主線,構建和發展國土資源科普體系,全面推進國土資源科普事業。
(二)發展目標
到2015年,通過科普基地、科普活動、科普作品、科普人才以及科普基礎工作的全面發展和進步,形成特色鮮明的國土資源科普體系,國土資源科普能力顯著提升,公民國土資源科學素養大幅度提高,國土資源科普事業得到長足發展,總體水平處於全國各行業前列。
具體目標為:新命名建設全國國土資源科普基地100個,力爭成功推薦5個國家科普示範基地,發展一批省級國土資源科普基地;組織編寫出版5套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科普圖書和音像製品,完善科普作品獎勵制度;培育一批全國國土資源科普活動精品;推進科技項目成果科普化及科普開放日制度;培育壯大國土資源科普人才隊伍;豐富和拓展科普渠道,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普網路平台、數字地質博物館、數字地質公園各1個,打造1-2種國內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科普期刊,促進上電視、進校園等科普形式的常態化、系列化。
(一)建設科普基地
修訂完善科普基地相關辦法,分級命名建設150個國土資源科普基地,最佳化國土資源科普基地建設結構,建設和開通科普基地網站,為全面提升國土資源科普能力提供基礎和支撐,打造高水平的國土資源科普平台。
1.制定《國土資源科普基地發展規劃》,完善《國土資源科普基地推薦及命名暫行辦法》,修改細化國土資源科普基地命名、評估標準。分類型編制《國土資源科普基地建設工作指南》,指導國土資源科普基地建設發展。
2.分級命名建設國土資源科普基地。到2015年,全國國土資源科普基地達150個,省級國土資源科普基地初具規模,部分有條件的市縣探索開展市縣級國土資源科普基地命名建設工作。
3.最佳化國土資源科普基地建設結構。一是科技場館類、資源保護類、科研實驗類三種類型的國土資源科普基地發展更為均衡,根據實際情況可增加新的國土資源科普基地類型;二是平衡發展土地、地質礦產、地質環境與災害各領域的國土資源科普基地,注重土地領域及綜合性國土資源科普基地建設;三是逐步縮小各地區國土資源科普基地建設的差距,加大對貧困落後地區、西部地區、偏遠山區國土資源科普基地建設的支持。
4.開通國土資源科普基地網站,建設統一共享的數位化網路科普平台。將科普信息化建設納入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體系,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重要作用,採用國家通用的標準,建設中國數字地質博物館、中國數字地質公園,利用多媒體、虛擬現實和人機互動等現代信息技術,配置數位化藏品和場景,建立國土資源基礎數據多維立體可視模型,集中展示國土資源科普基地的典型科普資源。
5.對已命名國土資源科普基地進行科學評估,對評估結果特別優秀的國土資源科普基地,優先推薦申報國家科普示範基地,優先支持開展有關科學研究。
(二)開展系列科普活動
充分利用各種科普資源和渠道,面向青少年、大學生、社會公眾以及國土資源管理幹部等不同群體,規范和強化常規性科普活動,做精重大主題科普活動,積極開展應急性科普宣傳活動。
1.規範強化常規科普活動。到2015年,重點實驗室、專業開放實驗室、標本陳列館(室)、博物館等凡具有科普資源和條件的國土資源系統科研、事業單位,均建立科普開放日制度,與高等院校、中國小和社區建立固定聯繫,定期向公眾開放,安排固定的專兼職人員開展科普活動,以科普講座、現場參觀、相關科學實驗演示和操作、科學家與公眾互動、專題展覽等形式普及國土資源科技知識。年開放天數一般不低於15天,開放計畫提前通過網路、報紙等媒體告知全社會。探索在各級黨校、大中國小及社區開設國土資源相關課程或講座。
2.做精重大主題科普活動。國土資源系統科研院所、高校相關院系、有關事業單位、學會、協會、基金會、科普基地、“李四光中隊”及行業相關機構、企業是開展科普活動的主體,要充分藉助“世界地球日”、“防災減災日”、“科技活動周”、“全國土地日”、“全國科普日”等平台,創新形式,擴大影響,開展系列重大主題科普活動,創建一批影響力大、示範性強的科普活動精品。
3.積極開展應急性科普宣傳活動。充分發揮國土資源領域權威專家的作用,針對社會公眾關注的相關話題或突發事件,以電視專題節目、網站線上訪談、報刊專題文章等形式,普及有關科學知識。
(三)創作獎勵和宣傳科普作品
組織編寫出版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科普圖書和音像製品,獎勵、宣傳優秀國土資源科普作品及其創作者。
1.創作科普作品。組織高水平科普創作人員或團隊,針對不同人群及年齡段,以圖書、電視節目、電影、動漫遊戲等多種形式,創作一批涉及地球系統科學、國土資源可持續發展、土地礦產資源國情、地質災害、氣候變化等知識的有廣泛影響力的系列科普作品。相關出版社要組織編輯力量及時出版優秀的科普作品。
2.獎勵優秀科普作品。鼓勵優秀科普作品申報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在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基礎上,推薦優秀科普作品申報國家科學技術獎。通過社會力量,按照國家規定設立專項基金或獎項,開展國土資源科普作品創作、評選及推廣工作。
3.宣傳推廣科普作品。建立公開共享的國土資源科普作品庫,集中展示優秀科普作品。遴選代表性的科普期刊,刊登優秀科普文章,宣傳推廣優秀科普作品。相關報紙、雜誌和專業期刊等要開設科普專欄,報導科普動態,刊登優秀科普作品。充分利用優秀的科普作品,開展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以及縣(市)、鄉(鎮)國土資源管理幹部培訓工作。與相關媒體合作,共建有影響、喜聞樂見的國土資源科普欄目和頻道,展示優秀科普作品。
(四)培訓培養一批科普人才
加大對科普工作人員的培訓,擴大志願者科普人才隊伍,逐步實現相關科研事業單位、學會、協會、國土資源科普基地都有1-2名專職科普管理人員、若干兼職科普專家及工作人員。
1.開展系統培訓。對博物館和地質、礦山公園講解員,科普志願者,以及科普管理人員進行專項培訓,提升國土資源專業知識水平,普及教育學、心理學、傳播學等基本知識和技能,培養優秀科普人才。到2015年,科普人才培訓不低於1000人次。
2.擴大志願者隊伍。加強與高校的聯繫合作,發展壯大大學生國土資源科普志願者隊伍,探索將大學生志願講解等活動納入社會實踐或專業實習範疇,使大學生成為普及國土資源知識、宣傳國土資源國情的有生力量。
(五)做實科普統計等基礎工作
紮實做好科普統計、公民國土資源科學素質基準及評價等基礎性科普工作。
1.做好科普統計工作。科普統計是客觀反映科普工作狀況的重要途徑,是經國家統計部門批准的年度基礎性工作。各單位要按照國家科技主管部門的要求,認真填寫科普工作調查表,如實反映科普人員、科普場地、科普經費、科普傳媒、科普活動等的基本情況。
2.確定公民國土資源科學素質基準及評價體系。結合全國公民素質基準調查等工作,開展公民國土資源科學素質基準及評價體系研究,定期或不定期開展公民國土資源科學素質調查評估,為巨觀決策提供客觀依據。
(一)加強組織領導
充分發揮各級科普工作聯席會議的作用,加強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與科技主管部門的聯繫合作,整合科普資源,聯合開展國土資源科普工作。
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充分發揮國土資源科技領導小組、國土資源科技專家諮詢委員會的決策、諮詢作用,做好國土資源科普工作的統籌協調和巨觀指導工作。要充分發揮學會、協會、基金會、科研院所、有關事業單位等的主體作用,顯著提升其他社會組織、企業在國土資源科普事業中的作用和影響力。
(二)完善工作機制
建立定期聯繫機制。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與科技主管部門要建立長期的聯繫溝通機制,以共同舉辦年度科普工作研討會等形式加強合作對接。
探索聯動機制。加強與環境保護、旅遊等部門以及科學技術協會等組織的合作聯動,共同開展重大科普活動。積極探索,聯合多家國土資源科普基地,共同開展重大科普活動,定期組織珍貴稀有展品、專題展覽的交流巡展。探索建立“國土資源科普基地護照”制度,持有護照的公眾參觀遊覽各國土資源科普基地時可享受相應的優惠或服務。
完善考核和激勵機制。將科普工作納入科研事業單位年度重點工作和考評體系。通過指定期刊或報紙發表的科普文章,在考核評估時與在學術性期刊發表的專業論文同等對待。對學會、協會、基金會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對科普工作成績突出的單位及個人給予表彰。
(三)加大經費投入
加大對公益性國土資源科普工作經費的財政投入。將科普基地建設、科普活動支出、科普作品創作、科普人才培養、科普基礎工作等必要的科普經費納入各級國土資源行政管理部門及有關事業單位預算。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與科技主管部門每年投入一定的科普經費用於支持重點科普項目,引導、加強科普能力建設。
國土資源部門要進一步宣傳用好國家鼓勵科普事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積極引導鼓勵社會多元化資金投入國土資源科普事業。支持設立相關的基金,鼓勵企業及個人投入開展國土資源科普工作,引導開拓地學文化創意產業市場,運用市場化機制促進國土資源科普工作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四)轉化科研成果
統籌開展國土資源科技創新與科技普及工作,促進科研成果科普化。
組織實施國家科技計畫、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等非涉密科研項目時,在立項、實施、驗收等環節推進科研成果科普化。立項階段,根據專家建議確定項目科研成果是否應該科普化。對確定應該科普化的項目,下達項目任務書時,明確將成果報告公眾讀本或音像製品等作為考核指標;在結題驗收時,提交簡明、通俗、生動的科普成果,並通過國土資源部網站進行宣傳共享。
強化國土資源領域各工作專項項目承擔單位的科普責任,鼓勵以科普作品形式宣傳普及實施各專項中產生的科研成果。對成效顯著的科學家及研究團隊,優先持續支持開展相關科學研究工作。對優秀的科研成果科普化作品,納入國土資源科普作品庫,組織編寫國土資源科技成果科普化叢書,推廣普及優秀科技成果。
(五)加強國際合作
加強與國際相關機構、組織的交流合作,支持科研院所、相關事業單位開展有關國際合作,參加國際重大科普活動或夏令營,實施國際科普項目。邀請國際科研事業單位、學會協會要加強與國內外有關企業、社會機構的合作,共同開展重大科普活動,創作高水平的科普作品。
加強國際交流與考察培訓,支持優秀國土資源科普工作人員到國際相關機構、學校培訓,借鑑國際先進經驗,提高我國國土資源科普工作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