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簡介
圈頭行政村,地處菏澤城西北,與東明縣搭界。遠在元明,祖上先後由河北、山西遷入此地(洪武年間),聚族而居,繁衍生息代代相傳而至今,約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圈頭村東西長3華里,南北半華里,村南村北兩條河,中間是一片沙丘,圈頭村坐落在沙丘之上,西高東低,舊時每逢洪水泛濫,周圍一片汪洋,唯獨圈頭村像一個被圈起來頭的巨人,屹立在汪洋之上。又因祖上好客,廣交四方朋友,分別有李、楊、張、孫、陳、趙、燕、文、賀、程、劉共十一姓氏人家定居此地,故不以姓氏而以地勢為村莊命名為“圈頭村”。
村史
抗日戰爭時期,圈頭村是個老革命根據地,早在七七事變前就有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活動。抗日戰爭初期為中共菏澤縣委機關駐地。1942年改稱為冀魯豫邊區南華縣、南華縣抗日民主政府駐地。當時的圈頭村被稱為“南華縣的莫斯科”,即革命的大本營,是個著名的抗日模範村。全縣黨的建設、政權的建立、組建武裝、減租減息、農民合理負擔、土地改革等,都是先在圈頭試點,取得經驗後再向全縣推廣。
在黨的直接領導下,全村90%的戶都參加了革命工作,有的在縣區黨政軍群機關,有的在地委、區黨委,有的參加了民兵、武工隊,還有一大批參加了主力部隊,八年抗戰沒有一次投敵現象。日偽軍圍繞圈頭安設了七八個據點,數次進攻圈頭村被擊退,因此圈頭多次受到軍區、軍分區的嘉獎。
解放戰爭時期,全村2000多間民房被國民黨反動派燒光。戰爭年代為革命殉國的有:張文禮、楊秀枝、張廣同、程金山、李善臣、孫守舉、李善油、孫本山、楊同福、張文平、張廣順、李進明等人。革命事業亦孕育了李善和、楊培要、陳洪亮、楊洪林、張廣仁、楊忠、李文華、楊政民、楊華、楊善奇、李善文等眾多名人。
菏澤市西北圈頭村(今屬於牡丹區高莊鎮)--解元集(今屬牡丹區解元集鄉),抗戰時期是南華縣轄區,也是我黨重要的晉冀魯豫--山東--蘇南地下交通線的組成部分。圈頭村西北距離黃河22里,西南距解元集25華里。解元集距離菏澤20華里,距離定陶縣城西根據地僅僅50華里。劉少奇、陳毅等抗戰時期,均是從這裡過黃河,至河北。
自然資源
該村委會有耕地總面積2272.9 畝,地 2272.9畝,人均耕地 2.03 畝,主要種植馬鈴薯、蕎麥等作物;其中經濟林果地50 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5 畝。水面面積23 畝;草地 1930畝。地下有大量的煤礦資源。
基礎設施
全村有270戶通自來水,有27戶還存在飲水困難(占農戶總數的9.7%)。有271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168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1 %和55.5%);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94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61戶(分別占總數的 31.6%和20.5%)。
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村內主幹道均未硬化;距離最近的車站1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25輛。
全村有7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有6個自然村已通路;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1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該村農戶住房以其它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81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中,還有216戶為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委會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4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56萬元,占總收入22.4%;畜牧業收入15萬元,占總收入的6.1%(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81 頭肉牛18 頭,肉羊 30頭);林業收入 50萬元,占總收入的20.4%;工資性收入12萬元,占總收入的4.8%。農民人均純收入1440元,農民收入以二三產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2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0人(占勞動力的 1.3 %),在省內務工2人,到省外務工8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第三產業,主要銷售往省內。2009年洋芋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6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2.6 %。特色產業主要有白芸豆和燕麥。
人口衛生
該村共有農戶297戶,共有鄉村人口1118人,其中男性595人,女性523人。其中農業人口1086,勞動力714 人。該村以彝族為主,其中彝族1118人,到2009年底享受低保 89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該村距離鄉衛生院 10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 個。
文化教育
該村到2009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5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272 畝,年末集體總收入10萬元,有固定資產12 萬元,農村財務實行自行管理,以會議方式公開。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8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5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272 畝,年末集體總收入8萬元,有固定資產10 萬元,農村財務實行自行管理,以會議方式公開。
基礎組織
該村委會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3個黨小組,共有黨員32 人,少數民族黨員 32,其中男黨員28 人、女黨員4人。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五村等7個自然村。
該村共有團員4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