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東省青島市膠州市膠東鎮圈子村
村莊由來建村年代不詳。道光乙巳《膠州志》即有標註。因坐落於兩河交匯口外,東南西三面為堤壩圍圈,故名圈子。
政區人口位於膠東鎮北部,東臨大沽河,西靠膠萊河,北與談家莊村和劉家店村接壤。截至2005年底,全村有耕地720畝,998人。
經濟狀況全村以農業為主,解放前是一個貧窮落後的村莊,解放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但中全會後,人民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全村出現了農業機械化、家庭電器化的可喜局面。在發展農業的同時,村級企業也相繼發展,發製品廠、防腐公司,都是在全市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企業。2005年,人均收入達5800元。
社會事業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村莊各個方面都在發生變化。村里通上了自來水,戶戶通有線電視,有20餘戶家庭電腦聯入網際網路,有私有轎車10餘輛,新型醫保參保率達100%。
2、山東省萊西市圈子村
村名由來明朝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周姓由山西遷此建村,因村莊為溝壑環繞,狀若圈子,故取名圈子村。
政區人口圈子村位於萊西市區北端,東靠龍水路,西臨萊西湖,地屬丘陵。村中居民105戶,人口332人,其中周姓占95%,另有12戶張姓人家。全村有耕地面積52公頃,村居面積7.6公頃。村莊先後被市政府授予文明村莊、模範村委會等稱號。
經濟狀況2004年,全村有工商戶30多戶。村集體固定資產33萬餘元,全村有養殖戶、種糧大戶七八戶,人均純收入達4000多元。
村居建設至2004年,村投資60000多元,拆遷住房,拓寬街道380米,綠化大街200多米,實現了村內主要街道常年有專人負責管理,保持了清潔衛生,無生活垃圾。
3、河南省霸州市南孟鎮圈子村
政區概況圈子村位於霸州市北8公里,距京開公路0.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村廓呈塊狀,南北較長,總面積1068畝,有耕地997.4畝。總人口791人,多為漢族,姓氏以王、李、周姓氏為主,其它為楊、馬、張、邵、謝等姓氏。
建制沿革該村建於宋朝初期。此地原地曠人稀,全村只有楊、馬兩戶居住,過著放牧的生活,因離牤牛河較近,宋朝在此地養馬以供軍隊作戰之用,取名為“養馬圈”,直到明朝,山西洪桐縣老螺窩村的居民前後遷居於此地,村民姓氏才逐漸增多,後改為圈了村。
歷史事件“七七”事變後,人們遭受刀兵之苦,處於水深火熱之中。1938年,中國共產黨在永固霸一帶開闢革命根據地,於當年6月份成立抗日政府,人們挖地道、交通溝,和敵人展開了你死該活的鬥爭。
解放戰爭中,國民黨還鄉團對該村進行報復,反攻倒算,該村革命幹部王印清、王展榮、王展峰、周西陵、鄭萬春、周展峰等六位同志被敵殺害,英勇犧牲,在解放戰爭中英勇犧牲的烈士們永垂不朽。
1993年,建圈子村大隊部,投資8萬元。
1995年修村東西公路一條,1500米,投資15萬元。
1999年,修村街南北磚路一條500米,2000平方米。
2000年,修村街南北磚道一條500米,3000平方米。
2001年,打機井3眼,投資1萬元。
2002年,打村吃水井一眼,投資4萬5千元。
近年來,圈子村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齊頭並進,在農業方面,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及布局。根據市場需求,由原來的玉米、小麥轉種植西紅柿、黃瓜、菜椒、果樹等經濟作物,由原來的向耕地要產量改為向耕地要效益,農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改革開放以來,該村變化極大,現全村有汽車四輛,四輪拖拉機四輛,“75”馬力拖拉機兩輛,農用三輪車126輛,為進入“小康”社會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黨支部書記、委會主任:李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