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概況
建發二十四年,劉備已據有荊襄、兩川之地,在孔明等人的擁戴下,於是年秋在沔陽進位漢中王,封關羽為五虎上將之首,令其起兵攻取樊城,被曹仁毒箭射傷右臂,又不聽王甫之言,大意失荊州,遂一面差人往成都求救,一面回師欲奪回荊州。關羽在荊州路上,前有吳兵,後有魏兵,進退兩難,十分艱辛。羅貫中根據《三國志》創作的小說《三國演義》第七十七回寫道:關羽父子夜晚從麥城北門突圍出來,走臨沮(遠安)小道進川,到五更時分,行至決石,被吳將呂蒙、潘璋用套馬索絆倒,關羽父子二人被擒,誓死不降,被孫權殺害。
景點概況
書中所說的決石,就是現在的回馬坡。在距遠安縣城鳴鳳鎮西北邊18.5公里的羅漢峪溝西段上坡處。
後人為了紀念關羽,便將決石改為回馬坡。不說關羽被吳兵擒轉,而說回馬,無損關羽的英雄形象。說也奇怪,就在回馬坡下溝邊的石板上,有五個馬蹄印。說是後人做的吧,又不見斧鑿痕跡;說是天然巧合吧,竟巧得如此之神,引發今人幾多感慨!幾多幽思!人世滄桑,歲月悠悠,當年關羽回馬處,如今蹄印長青苔。
清同治五年,有人在回馬坡建一四角亭,亭中有一石碑,碑上刻有關羽騎赤兔馬,提青龍刀的英武畫像,還有兩行石刻楷書:“嗚呼此乃關聖帝君由臨沮入蜀遇吳回馬之處也”1960年修回馬公路時,此亭被民工所拆,1982年,遠安縣人民政府又撥款重建,供遊人憑弔。古往今來,回馬坡一直是遠安的著名古蹟,歷朝歷代都有人來此發思古之幽情。
“吳狗甘事曹,桀犬多吠堯。
虎為群獸困,策馬回山坳。
胡不冒鋒刃?聖人異英豪。
冀當吞吳身,復荊報漢朝。”
“鬥龍與爭日,風雲特地收。
三分鼎折足,千里馬回頭。
汗血山花染,蹄霜石蘚浮。
江東群鼠伏,何敢望驊騮!”
這兩首古詩在現在看來,雖觀點失之偏頗,但強烈地反映了廣大民眾對忠義之士關羽的崇敬與愛戴。每年古歷五月十三日關羽 生日這天,就有父老鄉親來到亭前焚香燒紙,灑酒供牲,祭奠這位大忠大勇的千古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