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那一年游敦煌回來,興奮地同媽媽談起戈壁的黃沙和祁連的雪峰。說到在絲綢之路上僻遠的安西,哈密瓜汁甜得把嘴唇粘在一起……
安西!多么遙遠的地方!我在那裡體驗到莫名其妙的感動。除了我,咱們家誰也沒有到過那裡!我得意地大叫。
一直安靜聽我說話的媽媽,淡淡地插了一句:在你不到半歲的時候,我就懷抱著你,走過安西。
我大吃一驚,從未聽媽媽談過這段往事。
媽媽說你生在新疆,長在北京。難道你是飛來的不成?以前我一說起帶你趕路的事情,你就嫌煩。說知道啦,別再嗦。
我說,我以為你是坐火車來的,一件司空見慣的事情。
媽媽依舊淡淡地說,那時候哪有火車?從星星峽經柳園到蘭州,我每天抱著你,天不亮就爬上裝貨卡車的大廂板,在戈壁灘上顛呀顛,半夜才到有人煙的地方。你髒得像個泥巴娃娃,幾盆水也洗不出本色……
我靜靜地傾聽媽媽的描述,才知道我在幼年時曾帶給母親那樣的艱難,才知道發生在安西的感動源遠流長。
我突然意識到,在我和最親近的母親之間,潛伏著無數盲點。
我們總覺得已經成人,母親只是一間古老的舊房。她給我們的童年以遮避,但不會再提供新的風景。我們急切地投身外面的世界,尋找自我的價值。全神貫注地傾聽上司的評論,字斟句酌地印證眾人的口碑,反覆咀嚼朋友隨口吐露的一滴印象,甚至會為戀人一顰一笑的涵意徹夜思索……我們極其在意世人對我們的看法,因為世界上最困難的事莫過於認識自己。
我們恰恰忘了,當我們環視整個世界的時候,有一雙微微眯起的眼睛,始終在背後凝視著我們。
那是媽媽的眼睛啊!
我們幼年的頑皮,我們成長的艱辛,我們與生俱來的弱點,我們異於常人的秉賦……我們從小到大最詳盡的檔案,我們失敗與成功每一次的記錄,都貯存在母親寧靜的眼中。
她是世界上第一個認識我們的人。我們何時長第一顆牙?我們何時說第一句話?我們何時跌倒了不再哭泣?我們何時驕傲地昂起了頭顱?往事像長久不曾加洗的舊底片,雖然暗淡卻清晰地存放在母親的腦海中,期待著我們將它放大。
所有的媽媽都那么樂意向我們提起我們小時的事情,她們的眼睛在那一瞬露水般的年輕。我們是她們製造的精品,她們像手藝精湛的老藝人,不厭其煩地描繪打磨我們的每一個過程。
我們厭煩了。我們覺得幼年的自己是一件半成品,更願以光潤明亮、色彩鮮艷、包裝精美的成年姿態,出現在眾人面前。
於是我們不客氣地對媽媽說:老提那些過去的事,煩不煩呀?別說了,好不好?!
從此,母親就真的噤了聲,不再提起往事。有時候,她會像拋上岸的魚,突然張開嘴,急速地扇動著氣流……她想起了什麼,但她終於什麼也沒有說,乾燥地合上了嘴唇。我們熟悉了她的這種姿勢,以為是一種默契。
為什麼怕聽母親講過去的事情?是不願承認我們曾經弱小?是不願承載親人過多的恩澤?我們在人海茫茫世事紛繁中無暇多想,總以為母親會永遠陪伴在身邊,總以為將來會有某一天讓她將一切講完。
在一個猝不及防的剎那,冰冷的鐵門在我們身後嗄然落下。溫暖的目光折斷了翅膀,掩埋在黑暗的那一邊。
我們在悲痛中愕然回首,才發現自己遠遠沒有長大。
我們像一本沒有結尾的書,每一個符號都是母親用血書寫。我們還未曾讀懂,著者已撒手離去。從此我們面對書中的無數懸念和秘密,無以破譯。
我們像一部手工製造的儀器,處處纏繞著歷史的線路。母親走了,那惟一的圖紙丟了。從此我們不得不在暗夜中孤獨地拆卸自己,焦灼地摸索著組合我們性格的規律。
當那個我們快樂時,她比我們更歡喜;我們憂鬱時,她比我們更苦悶的人,頭也不回地遠去的時候,我們大夢初醒。
損失了的文物永不能復原,破壞了的古蹟再不會重生。我們曾經滿世界地尋找真誠,當我們明白最晶瑩的真誠就在我們身後時,猛回頭,它已永遠熄滅。"
我們流落世間,成為飄零的紅葉。
趁老樹虬蚺的枝丫還鬱鬱蔥蔥時,讓我們趕快跑回家,去問媽媽。
問她對你充滿艱辛的誕育,問她獨自經受的苦難。問清你幼小時的模樣,問清她對你所有的期冀……你安安靜靜地偎依在她的身旁,聽她像一個有經驗的老農,介紹風霜雨雪中每一穗玉米的收成。
一定要趕快啊!生命給我們的允諾並不慷慨,兩代人命運的雲梯銜接處,時間只是窄窄的台階。從我們明白人生的韻律,距父母還能明晰地談論以往,並肩而行的日子屈指可數。
給母親一個機會,讓她重溫創造的喜悅;給自己一個機會,讓我深刻洞察塵封的記憶;給眾人一個機會,讓他全面蒐集關於一個人一個時代的故事。
在春風和煦或是大雪紛飛的日子,趕快跑回家,去問媽媽。讓我們一齊走向從前,尋找屬於我們的童話。
作者介紹
1969年(17歲)入伍,在 喜 馬拉雅山、 岡底斯山、 喀喇崑崙山交匯的 西藏 阿里高原部隊當兵11年。歷任衛生員、助理軍醫、軍醫等。1980年(28歲)轉業回北京。國家一級作家,北京銅廠主治醫師、衛生所所長、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研究室專業作家,1991年(39歲)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院中文系,碩士。從事醫學工作20年後,開始專業寫作,1987年(35歲)開始共發表作品200餘萬字。1989(37歲)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曾獲莊重文學獎、小說月報第四、五、六屆百花獎、當代文學獎、陳伯吹兒童文學獎、 北京文學獎、崑崙文學獎、解放軍文藝獎、青年文學獎、台灣第16屆中國時報文學獎、台灣第17屆聯報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30餘次,被中國海洋大學聘為駐校作家。畢淑敏真正取得全國性聲譽是在短篇小說《 預約死亡》發表後,這篇作品被譽為是“新體驗小說”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臨終關懷醫院的親歷為素材,對面對死亡的當事者及其身邊人的內心進行了探索,十分精彩。畢淑敏是國家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師範大學文學碩士,心理學博士方向課程結業,註冊心理諮詢師。著有《畢淑敏文集》十二卷, 《孝心無價》,處女作《崑崙殤》(《阿里》)長篇小說《紅處方》《血玲瓏》等,中短篇小說集《女人之約》等,散文集《婚姻鞋》等。多篇文章被選入現行新課標中、國小課本。
讀後感
我從小就知道母愛是偉大的,知道母親為我付出了許多心血。當我讀了《回家去問媽媽》後,更是深深地感到母親的偉大。畢淑敏老師的《回家去問媽媽》一文講述了她無意間聽到母親說的一次經歷,猛然發覺要珍惜現在,快與母親多交流你不知道的點點感動。“母親”,那是多么美好的稱呼,它是愛的凝聚,更是鼓勵我前進的力量。“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乾”這千古名句,雖然是說教師,但它又何嘗不是讚頌母愛?是啊,每個母親都是這樣。我的媽媽也要支撐起各種重負。在我小時候幼稚的眼睛裡,媽媽總是無憂無慮,只須在辦公室里坐坐就行了。長大了,我才知道媽媽要做那么多的事。回到家,要馬不停蹄地做晚飯。當我吃完飯悠閒地回到房間做作業時,卻沒有顧到媽媽還在廚房洗碗。當我做完作業舒服地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時,卻沒有顧到媽媽還在衛生間洗衣服。當我臨睡前喝著媽媽遞過來的牛奶時,卻沒有顧到媽媽已經做完了所有家務……母親,我直到過了年才知道你有多么的辛苦,是您讓我如此快樂地成長。但願您能相信,將來有一天,我會綻放的,也會為您帶來快樂。
有首歌中唱道:“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幫媽媽捶捶後背,揉揉肩,老人不求子女為家做多大貢獻,只求個平平安安,團團圓圓”。所以朋友們,將來不管我們走到哪裡,都要記著爸爸、媽媽;而且更要趁現在在他們身邊的時候,多孝敬他們。
2011年大連中考閱讀題及答案
20.本文寫了一件什麼事?這件事引發了作者的哪些感悟?(感悟答出兩點即可)(4分)
21.如何理解第④段中畫橫線句子的含義?(3分)
22.從修辭的角度賞析第④段中畫波浪線的句子。(4分)")
23.聯繫上下文,說說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24.讀了本文後,請你聯想一次"問"的經歷,寫出獨特的感悟。(不超出所給字格)(7分)
答案:
20.(4分)事件:我游敦煌回來,和母親交談,意外得知母親曾抱著我走過安西的往事。(2分)感悟:①我們極其在意世人的看法,卻忽視、厭煩了母親。②母親是最了解我們的人,最想要的真誠就在母親那裡。③趁母親健在,抓緊時間和母親溝通交流。(2分,答出兩點即可)
21.(3分)曾經呵護我們的母親已經落伍了(母親只能在我們童年時給我們以呵護)(1分),不能再給我們新的啟迪和支持(1分),這是我們對母親的淺薄認識(這是我們急切地投身外面的世界,尋找自我價值的原因)(1分)。
22..(4分)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1分),把母親關注我們比喻成老藝人打磨描繪精品(把"母親"比喻成"老藝人'',把"我們"比喻成"精品'')(1分),生動形象地(1分)寫出了母親對我們的耐心培育(1分)。
23.(4分)本段起過渡作用(1分),承接上文的感悟,引出下文的勸告(1分);緊扣 文題(1分),呼籲人們抓緊時間與父母交流(1分)。
24.(7分)要求:能聯想"問"(溝通、交流)的經歷,寫出自己的感悟,有真情實感,表達流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