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宮格寫字法(初級第五冊)

常用偏旁的外延與主體組合方式(月字旁、舟字旁、火字旁)第二十三課 常用偏旁的外延與主體組合方式(女字旁、絞絲旁、反犬旁)第二十四課 常用偏旁的外延與主體組合方式(弓字旁、馬字旁、鳥字旁)第二十六課

內容介紹

《回宮格寫字法(初級)(第5冊)》:回宮格用“內宮”和“外宮”把漢字分作兩個塊面來記憶,這兩個塊面的意義遠遠超過了筆畫定位的作用。它向學習者展示的是漢字“內緊外松”“內密外疏”“內實外虛”的結體規律,教師用回宮格向學生講授的不只是哪一筆定位在哪條線或哪個面上。而是哪種字形的字應該怎樣寫它的結構才能緊湊。美觀。因此,回宮格教學法,不僅教學生學會寫字,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掌握寫好字的規律。
本教材的第一冊教學內容,安排的是獨體字與縱向結構字的書寫指導,這部分是全部教材的基礎內容。第二冊以後的所有合體字結構及外延規律,都是以這一冊的教學內容為基礎的。
六冊寫字教材的編排程式是先獨體字,後合體字,先縱向結構字,後橫向結構字,稱強調筆畫外延,後指導主體部分的組合搭配。
教學程式也是由淺入深的。
一、二冊引導學生重點認識獨體字和縱向結構字形的一般規律,而對筆畫書寫不作細微指導,獨體字和縱向結構的字,基本上分正三角形(梯形)倒三角形、菱形三種。學生只要把握住字形規律,就能依據回宮格把字的筆畫、結構作恰當的收縮和伸展。
從第三冊開始,對字的主體部分,特別是合體字的組合搭配作較詳細指導。
教學方法上,注意以下幾點:
一、對回宮格的內宮和外宮的兩個塊面,要給以形象的區別。例如可以用淡彩筆塗上內宮格或者把內、外宮格用色彩區分開。
二、內宮格的左右邊線的作用很大;一是顯示外延筆畫;二是有局部定位的作用;三是決定字形的寬窄;四是顯示筆畫的正與斜。因此,教學時不容忽視。
三、內宮格的上下邊線的作用也不容忽視。它對字的長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且對許多字的首筆定位和著重要意義。
四、在強調筆畫外延的教學當中,要重視對外延意識的強化訓練。教師可帶領同學們用手勢動作及形體動作和書寫方式,反覆練習。還可以用彩筆描紅或用鉛筆圈出外延部分。
五、教學中,要注意對學生運用回宮格寫字技能的“遷移指導,就要重視指導學生能夠離開內宮格,依照漢字字形特點,獨立寫好字的能力。課本中的跳格設計就是為此目的。
回宮格教學法改變了“教”與“學”的被動局面。教師教學的方法是簡便的,即從外延入手,把握漢字字形特點由巨觀到微觀,循序漸進。學生寫字時,從視覺上把握了漢字的最簡單最形象化的組合形式——主體與外延。這種嶄新的教與學的思路,無疑給寫字的教學改革增添了新的活力,也大大地增強了教師教好和學生學好寫字的信心。

作品目錄

目 錄
第一課 常用的均等外延組合形式
底橫外延主體居中
第二課 常用的均等外延組合形式
撇捺在字底外延主體居中
第三課 常用的均等外延組合形式
中橫外延主體居中
第四課 常用的均等外延組合形式
撇捺在字的中間外延主體居中
第五課 常用的均等外延組合形式
撇捺在字首外延主體居中
第六課 常用的均等外延組合形式
下部外延上部緊湊
第七課 常用的均等外延組合形式
上部外延下部緊湊
第八課 常用的均等外延組合形式
中部外延上下緊湊
第九課 常用的均等外延組合形式
框形外延框內緊湊
第十課 外延均等與主體居中的組合規律
第十一課 常用的不均等外延組合形式
撇單向左外延右下主體偏位
第十二課 常用的不均等外延組合形式
鉤單向右外延部分主體偏位
第十三課 常用的不均等外延組合形式
包字頭外延被包主體偏位
第十四課 常用的不均等外延組合形式
“兒”底外延局部偏位
第十五課 外延不均與主體偏位的組合規律
第十六課 常用偏旁的外延與主體組合方式
(木字旁、禾木旁、提手旁、牛字旁)
第十七課 常用偏旁的外延與主體組合方式
(豎心旁、巾字旁、米字旁、單人旁
第十八課 常用偏旁的外延與主體組合方式
(車字旁、革字旁、耳字旁、身字旁)
第十九課 常用偏旁的外延與主體組合方式
(提土旁、工字旁、王字旁、金字旁
第二十課 常用偏旁的外延與主體組合方式
(示字旁、衣字旁、足字旁、蟲字旁
第二十一課 常用偏旁的外延與主體組合方式
(口字旁、日字旁、目字旁、石字旁)
第二十二課 常用偏旁的外延與主體組合方式
(月字旁、舟字旁、火字旁)
第二十三課 常用偏旁的外延與主體組合方式
(女字旁、絞絲旁、反犬旁)
第二十四課 常用偏旁的外延與主體組合方式
(言字旁、方字旁、兩點水、三點水)
第二十五課 常用偏旁的外延與主體組合方式
(弓字旁、馬字旁、鳥字旁)
第二十六課 常用偏旁的外延與主體組合方式
(左耳旁、右耳旁、單耳旁)
第二十七課 常用偏旁的外延與主體組合方式
(斤字旁、辛字旁、立刀旁、三撇)
第二十八課 常用偏旁的外延與主體組合方式
(反文旁、欠字旁、頁字旁 力字旁)
第二十九課 橫向結構的組合規律
第三十課 縱向與橫向結構的差別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