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馬橋鎮

四馬橋鎮,隸屬於湖南省永州市,1995年設鎮,全鎮總面積117.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14.6公頃,林地7974.3公頃,適宜種水稻、紅薯、花生、烤菸等農作物,是道縣重要產糧區。

基本信息

鄉鎮概況

1951年以駐地命名設四馬橋鄉。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時,是東風公社一部分。1961年體制調整時,屬道縣第八區四馬橋公社、楊家公社。1995年撤四馬橋區,合併四馬橋鄉、楊家鄉,成立四馬橋鎮。
全鎮總面積117.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14.6公頃,林地7974.3公頃,8811戶,35274人。境內與寧遠交界,山巒重疊,部分屬平崗區。麻子寨、分水凹等山矗立境內。泡水流注其間,沿河兩岸為較大面積的溪谷平原,地勢平坦,土質肥沃、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氣候溫暖,適宜種水稻、紅薯、花生、烤菸等農作物,是道縣重要產糧區。礦產資源蘊藏1萬噸高嶺土。鎮經濟以農業為主,年工農總產值8341萬元,年財政收入89.6萬元。
境內有中學1所、國小39所,醫療機構54個。有修配廠、建材廠和農貿市場,是道縣東南重要的農副產品集散地。縣城至湘源溫泉風景區公路橫穿其境,簡易公路四通八達,交通十分方便。

文化遺址

道南書院創建於乾隆初年(1736),由道州刺史楊玉山創立,原為義學。道光六年(1826)貢生魏文選糾集鄉邑名紳重修,規模宏大,花銀達數千兩,始稱道南書院。院有學田數百畝,以田租作學生的膏火銀,所聘請的教師皆為名家。鹹豐元年(1851)增建泮池,池中建東西兩閣,以泮橋與閣相連,氣勢甚為可觀,又請名士何紹基撰寫《道南書院碑記》,魏文選自撰《道南書院志》。清末以來,學制雖經多次變革,但原址仍舊辦學不止,今為四馬橋鎮中學,近人題有“道南書院舊址”數字,供人懷古。

村情簡介

四馬橋:

原以區鄉大洞名(洞:南方方言,意指山區間平原或田地)四眼洞為村名,傳說為方便帝王車駕過河,專在此處建造橋樑,故名駟馬橋,簡寫成四馬橋。是四馬橋鎮政府駐地,設有鬧子(鬧子:南方方言,意為鄉村集市),逢農曆一、四、七趕鬧子,是道縣東南部物資交流中心。轄四馬橋東部新鬧子、張家院子、歐家洞、板下洞、新土壘、老土壘、清水塘等11個村民組。總面積4.9平方公里,耕地71.5公頃,424戶,1819人。

農科站:

析出於四馬橋村,因在羊角壩設過農科站,故名,但該村村民仍自稱為四馬橋。轄四馬橋西部老鬧子、王家、茶葉巷口、鵝眉塘、羊角壩、立巴嶺、東壘等10個村民組。總面積2.7平方公里,耕地64公頃,386戶,1913人。

華山:

村後有山,形如電影《智取華山》中的華山,為鼓舞人們鬥志,取名華山。是該鎮最大的行政村,有最多的自然村。轄寨子腳、下寨子、新屋地、李皮山、鄧家、藠頭坪、蔣家灣、龍家、周家嶺、桐子山、小汪嶺等15個村民組。總面積5.8平方公里,耕地125.6公頃,488戶,2182人。

燕山腳:

建村於燕山腳下,得名。轄燕山腳、朝家塘、祖山腳等6個村民組。總面積2.2平方公里,耕地49.5公頃,209戶,879人。

密里洞:

周圍樹木茂密,取名密里洞。轄密里洞、虎口遼等5個村民組。總面積2.6平方公里,耕地39.1公頃,145戶,683人。

梁木洞:

以村後一株梁木樹定村名。轄梁木洞、韭菜坪、栗山嶺、白竹山等9個村民組。總面積6.4平方公里,耕地55.3公頃,234戶,1254人。

岩頭:

村後山上有岩洞,得名岩頭(岩:南方方言,意指石山山洞)。此村是清未天地會昇平天國農民起義將領何賤苟的家鄉,但何家人當時已被斬草除根。轄老院子、上岩頭、下岩頭、槐樹腳等5個村民組。總面積3.8平方公里,耕地24.5公頃,129戶,644人。

上屋沖:

建村於半山腳,得名上屋沖。轄上屋沖、老屋沖、口子山、陳家、新家莊等6個村民組。總面積3.8平方公里,耕地45.5公頃,223戶,975人。

立山腳:

後山多栗樹,取名栗山腳,後雅化為立山腳。轄立山腳、龍頭山、成家山、鄧家洲等8個村民組。總面積5.6平方公里,耕地66.1公頃,295戶,1405人。

周家山:

以姓取村名。轄周家山、石寨腳、上嶺洞等7個村民組。總面積2.3平方公里,耕地58.3公頃,234戶,1053人。

麻灣:

村前河灣地常種麻得名。轄麻灣、塘尾、立口洞、社子壩等6個村民組。總面積2.9平方公里,耕地39.3公頃,276戶,1198人。

雞公神:

先民逃荒至此,天色微明,四顧無村,而聞喔喔雞鳴之聲,異之,取之雞公神。轄雞公神、水古井、下灣、黃家洲等9個村民組。總面積3.8平方公里,耕地64.9公頃,423戶,1432人。

坳背洞:

建村于山坳背後之田洞中,故名。轄3個村民組。總面積1.3平方公里,耕地39.7公頃,124戶,464人。

鳳興洞:

從坳背洞村遷來,兩側山嶺,中間田洞,地形如鳳凰展翅起舞,取名鳳形洞,訛成鳳興洞。轄鳳興洞(又名亥屋崗)、老洞、內洋沖、沙子沖、芭蕉沖等5個村民組。總面積5.2平方公里,耕地40.6公頃,218戶,964人。

塘坪:

村中一塘,塘邊昔為空坪,取名塘坪。村內原有紅龍廟,是革命烈士紅34師師長陳樹湘的被捕地。轄塘坪、彭家灣子、許家壩、蔣家山、沃家等8個村民組。總面積1.6平方公里,耕地48公頃,213戶,980人。

婆仂園:

昔有老太婆,在此灌園,取名婆仂園。轄婆仂園、團魚山、枇杷山、響鼓石、增家潮、黃竹板、米篩井等8個村民組。總面積6.9平方公里,耕地76.7公頃,205戶,823人。

楊家:

以姓定村名。轄楊家、上打鼓岩、下打鼓岩、蔣家灣子、洲子山等7個村民組。總面積3平方公里,耕地58公頃,223戶,1171人。

陳家:

以姓定村名。轄陳家、李家、鼎鍋岩等6個村民組。總面積1.6平方公里,耕地31.1公頃,182戶,877人。

魏家:

以姓定村名。轄魏家、大理坪等5個村民組。總面積2.5平方公里,耕地27.2公頃,212戶,864人。

金獅庵:

昔有“金獅庵”,故名。轄金獅庵、雞婆丘等5個村民組。總面積3.7平方公里,耕地45.2公頃,169戶,901人。

社頭:

建村於社壇之上頭,故名。轄社頭、潘家等6個村民組。總面積5.9平方公里,耕地40.8公頃,194戶,932人。

八畝洞:

田洞寬約八畝,取名八畝洞。轄八畝洞、廖家、林家山、水油榨、七楓坳等7個村民組。總面積3.9平方公里,耕地45.1公頃,214戶,897人。

滴水營:

山上泉水叮咚,綿綿不斷,昔設過兵營,取名滴水營。轄滴水營、定山沖、老鼠園、南木源、跳山塘等9個村民組。總面積7.7平方公里,耕地40.1公頃,281戶,1246人。

卜石塘:

石山點點,如人卜地,村邊有塘,故名。轄5個村民組。總面積2.6平方公里,耕地19.1公頃,134戶,538人。

東關嶺:

地處東方山嶺關隘,得名東關嶺。轄東關嶺、老院子、廖家等4個村民組。總面積4.3平方公里,耕地22.7公頃,105戶450人。

早禾田:

地勢高,水源少,原適合種植早稻,取名早禾田。轄早禾田、大灣嶺、社屋地、庵子山等9個村民組。總面積4.2平方公里,耕地98.1公頃,253戶,1261人。

毛里坪:

地勢平坦,遍野毛栗,取名毛栗坪,簡化為毛里坪。轄毛里坪、岩口等6個村民組。總面積2平方公里,耕地51.5公頃,168戶,777人。

富足灣:

原山灣里有一片苦竹,故名苦竹灣,後取豐衣足食之意改為富足灣。轄安頭山、富足灣、三壩頭、大園裡、洞中村、高家沖等5個村民組。總面積3平方公里,耕地55.6公頃,189戶,875人。

大井頭:

村前頭有口大井,取名大井頭,民間常將該村與富足灣合稱為小周塘。轄大井頭、五畝嶺、老屋地、黃家嶺等4個村民組。總面積2.8平方公里,耕地 29.3公頃,144戶,658人。

羅家山:

從彭家村分出,取安家落戶之意命名為落家山,後雅化為羅家山。轄羅家山、格洞等4個村民組。總面積2.4平方公里,耕地40.3公頃,121戶,862人。現四馬橋鎮已將該村分設為羅家山、格洞兩行政村,但未獲縣政府批准。

格洞:

從彭家村分出,與彭家村隔田洞相望,故名隔洞,後雅化為格洞。該村從羅家山村分立,現未獲縣政府批准。

周塘營:

以此地原有一口周姓的塘,又昔設過兵營,取名周塘營。轄周塘營、雞公山、水岩、龍古沖等8個村民組。總面積3.8平方公里,耕地72.1公頃,364戶,1469人。

彭家:

以姓為村名,因所處地形似喜鵲,俗稱喜鵲彭家。轄彭家、大岩山等11個村民組。總面積5.6平方公里,耕地4.1公頃,437戶,1744人。

鄭家:

以姓為村名,因所處地形似喜鵲,俗稱喜鵲鄭家。轄鄭家、格江鋪等10個村民組。總面積4.1平方公里,耕地107公頃,367戶,1526人。

三角洞:

同圍是山,中間田洞成三角形,取名三角洞。轄三角洞、恩灣、梅子窩等5個村民組。總面積2平方公里,耕地31.5公頃,150戶,588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