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農業大學生態林業研究所

四川農業大學生態林業研究所

2011-2015(張健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亞高山/高山林隙對凋落物分解的影響(31170423). 2011-2013(劉洋主持)四川省重點科技支撐計畫項目:岷江乾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錯帶震後經濟植被恢復與重構技術研究(2010NZ0051). 2009-2011(張健主持)四川省科技支撐計畫項目:岷江乾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錯帶震後經濟植被恢復與重構技術研究(2010NZ0051).

簡單介紹

長江上游是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的“縮影”,是研究跨尺度森林生態系統過程的天然實驗室。同時,長江上游也是我國第二大林區(西南林區)的主體,被譽為“重要的綠色生態屏障”、“中國半壁江山的水塔”、“生物多樣性寶庫”和“未來氣候變化的晴雨表”,而森林生態系統在維繫生態安全和經濟安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和地位。但長江上游森林生態系統存在系統功能總體不高、森林植物資源開發與保存研究不足、全球氣候變化以及頻繁的極端災害事件正在改變森林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等林業生態安全問題,而現有的林業生態理論和技術研究成果還遠遠不能滿足長江上游生態安全螢幕障建設的科技需求,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水平還亟待提高。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緊密圍繞《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有關“生態脆弱區域生態系統功能的恢復重建”、“重點開發岩溶地區、青藏高原、長江黃河中上游等典型生態脆弱區生態系統的動態監測技術、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技術,建立不同類型生態系統功能恢復和持續改善的技術支持模式,構建生態綜合評估及技術評價體系”、“種質資源發掘”、“農林生物質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及“重大江河綜合治理、生態與環境保護的綜合最佳化配置技術”等優先主題的部署,2011年4月,四川農業大學在林學院的基礎上,組建了四川農業大學生態林業研究所。
生態林業研究所將以維持長江上游生態安全和林業生產安全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低效林、工業原料林、退化森林生態系統和亞高山/高山森林生態系統為研究對象,重點開展長江上游森林生態系統過程、長江上游林業生態工程和林木新品種培育與新材料創製、特色林產品綜合開發利用技術等研究,以期形成一支在國內有特色、國際上有一定影響力的林業生態研究團隊和高級科研人才培養基地,為長江上游生態安全螢幕障建設和林業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的理論和技術支撐。

機構設定

按照“高效、務實、資源最佳化配置、重點突出和目標集中”的原則,進行生態林業研究所的機構設定。
機構設定

研究所下設管理機構和科研機構。管理機構下設綜合辦公室。科研教學機構下設研究室、長江上游生態林業工程重點實驗室和實驗研究基地。其中,研究室包括長江上游森林生態系統過程研究室、長江上游林業生態工程研究室和林木新品種培育與新材料創製(簡稱林木育種)研究室;實驗研究基地包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定位監測點、亞高山/高山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監測點和1個現代化種苗基地。
綜合辦公室職責:對外交流、辦公室日常管理及研究生管理;儀器維護和維修,實驗室安全和正常運轉;
長江上游生態林業工程重點實驗室:承擔研究所的森林生態系統過程、林業生態工程和林木新品種培育與新材料創製研究的分析測試工作。
研究室職責:緊密圍繞研究所和研究室的總體建設目標,進行相關的理論和技術研究,培養高層次林業生態研究人才;
研究基地職責: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監測站由專職研究人員負責,主要負責定位站的維護、數據蒐集與處理等;現代化育苗基地主要承擔種苗的中試、技術模式篩選與最佳化以及產業化任務。

相關領導

張健

所長 張健:男,漢族,1957年8月生於重慶江津,教授,博士生導師,生態研究所所長,科技處處長。第六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林學組成員、全國普通高校營林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009年全國博士後管委會第七屆專家組評審專家、中國高教會科技管理研究分會第六屆理事會理事、四川省專家評議(審)委員會委員、四川省第五屆、第六屆科學技術顧問團顧問、四川省科技特派員、《四川農業大學學報》副主編。1983和1986年先後畢業於四川農業大學,獲學士、碩士學位,之後留校任教,1991~1993年,德國哥廷根大學進修。參加了Ulrich 教授主持的“酸性沉降與森林衰退”研究項目在Sollingen試驗基地部分研究工作。回國後長期從事森林生態、森林培育、水土保持的科研和教學工作。先後主持和主研了國家級和省部級項目20餘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教育部科技成果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6項、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培養博士生14人,已畢業並獲得學位9人,培養碩士研究生62人,已畢業並獲得學位48人。
楊萬勤
副所長 楊萬勤:男,漢族,1969年9月生於四川樂山,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生態研究所副所長,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人選,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Plant and Soil》等國內外學術刊物評審專家。1994、1997和2001年先後畢業於四川師範學院生物教育專業、西南師範大學生態學專業、西南農業大學土壤學專業,相繼獲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2001年以“優秀科研人才”進入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所生態中心從事科研工作,2004年11月到四川農業大學林學院工作。主要從事亞高山/高山森林土壤生態過程及其對氣候變化的回響、農業面源污染控制與污染土壤生態修復、人工林生態等方面的科學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國家級項目6項,省部級科研項目5項,主研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項目等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10餘項。出版專著5部,研究生教材1部,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其中SCI論文10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50餘篇。培養畢業碩士生14名,在讀博士後、博士生和碩士生18名。
劉洋
辦公室主任 劉洋:女,漢族,1979年12月生於四川自貢,博士,碩士生導師,綜合辦公室主任。2006和2009年先後畢業於四川農業大學,獲碩士和博士學位之後留校工作。主要從事高山林線對氣候變化的回響及人工林生態學等方面的科研工作。目前,正在主持教育部博士點專項科研基金項目、四川省教育廳重點項目(11ZA079)和四川省科技廳套用基礎項目(2012JY0047)各1項,主研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31170423、30872014)、國家科技支撐計畫課題2項(2011BAC09B05、2006BAC01A11),發表科研論文10餘篇,參編專著2部,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

科學研究

科研項目

國家科技支撐計畫課題:
長江上游低山丘陵區生態綜合整治技術及示範 (2011BAC09B05). 2011-2015(張健主持)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亞高山/高山林隙對凋落物分解的影響(31170423). 2012-2015 (楊萬勤主持)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
高山森林雪被斑塊對凋落物分解的影響(No. 31000213). 2011-2013 (吳福忠主持)
四川省傑出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培育計畫:
高山森林幾種典型凋落物的冬季分解特徵(2011JQ0035). 2011---2013(吳福忠主持)
四川省教育廳科技創新團隊資助計畫項目:
四川主要農業面源污染控制與環境修復理論及技術 (11TD006).2011-2013(楊萬勤主持)
四川省科技支撐計畫項目:
四川主要農區鎘(Cd)污染成因及防控技術(12ZC0017)2012-2014(張健主持)
四川省科技廳套用基礎項目:
盆周低山丘陵區人工林對農業面源污染物質的過濾機制(2012JY0047)2012-2014(劉洋主持)
教育部博士點(博導類)基金項目:
暖冬對亞高山森林土壤有機層碳過程的影響. 2011-2013 (楊萬勤主持)
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
一個年齡序列巨桉人工林土壤種子庫變化特徵.2011-2013(張丹桔主持)
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
季節性雪被對川西高山林線凋落物分解的影響.2011-2013(劉洋主持)
四川省教育廳重點項目:
雪被對川西高山林線凋落物分解的影響(11ZA079). 2011-2013(劉洋主持)
四川省重點科技支撐計畫項目:
岷江乾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錯帶震後經濟植被恢復與重構技術研究(2010NZ0051). 2011-2013 (楊萬勤主持)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巨桉人工林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形成過程 (30872014). 2009-2011(張健主持)
四川省科技支撐計畫項目:
岷江乾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錯帶震後經濟植被恢復與重構技術研究(2010NZ0051). 2010-2012(吳福忠主持)
四川省教育廳重大培育項目:
岷江上游地震頻發區水分驅動的植物/土壤互動過程(09ZZ023),2009-2011 (吳福忠主持)
國家科技支撐計畫課題:
長江中上游西南退化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技術 (2006BAC01A11).2006-2010(張健主持)
國家重大科技攻關課題:
四川盆周低山丘陵區水土流失治理技術與示範”(2001BA606A, 2004BA606A-06)2001-2005年(張健主持)
四川省重大科技攻關項目:
四川省主要農區面源污染控制與污染土壤生態修復技術及示範 (2007NGY006)2006-2010 (張健主持)
國家西部專項:
西南低山區農業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示範 (2003-2004)(張健主持)
四川省重大基礎研究項目:
岷江上游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 (張健主持)
國家科技支撐計畫課題:
(雨雪冰凍)災區巨桉工業原料林生產恢復關鍵技術及示範 (2008BADC2B01). 2008-2010 (楊萬勤主持)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季節性凍融對亞高山森林土壤有機層生物與生化特性的影響(30771702). 2008-2010 (楊萬勤主持)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高寒森林土壤有機層生化特性及其對氣候變化的回響(30471378). 2005-2007 (楊萬勤主持)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項目:
季節性凍融對高寒森林土壤生態過程的影響(NCET-07-0592). 2008-2010 (楊萬勤主持)
四川省青年基金項目:
高寒針葉林土壤有機碳固定及調控技術(07ZQ026-022). 2008-2010 (楊萬勤主持)
四川省教育廳重大培育項目:
岷江乾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錯帶植被調控技術及示範. 2008-2010 (楊萬勤主持)

科技獎勵

“長江上游低山丘陵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技術及示範”
2009年度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主要完成人:張健,胡庭興,李賢偉,張新全,楊萬勤,劉洋等)
“四川主要農區面源污染控制與污染土壤生態修復技術及示範”
2010年四川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主要完成人:楊萬勤,張健,鄧仕槐,趙小蓉,吳福忠等)
“四川巨桉短周期工業原料林定向培育技術及示範推廣”
2008年四川科技進步一等獎(主要完成人:張健,胡庭興,李賢偉,馮茂松等)
“四個南方重要經濟林樹種良種選育和定向培育關鍵技術研究及推廣”
2007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四川叢生竹定向培育技術研究及產業化示範”
2006年 四川科技進步一等獎
“華西雨屏區退耕還林複合林草最佳化模式技術及示範”
2007年四川科技進步三等獎
“四川省退耕還林(竹)技術研究及其產業化開發”
2005年四川科技進步三等獎
“一品紅等幾種名貴花卉的快繁及栽培技術研究”
2004年四川科技進步三等獎
“優良川單優良品種最佳化配套高產栽培模式及示範推廣”
2003年農業部豐收計畫一等獎
“巨桉林菌根類型研究”
2001年四川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林學本科專業重組課程系、更新教學方法和手段的研究與發展”
2001年全國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
“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區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結構配置技術研究”
1996年四川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各類專著

張健,胡庭興,李賢偉,楊萬勤,2009.《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及區域可持續發展》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楊萬勤,張健,2008.《土壤生態研究》.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張健,楊萬勤,2008.《短輪伐期巨桉人工林生態系統》. 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楊萬勤,張健,胡庭興,羅承德,2006.《森林土壤生態學》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李賢偉,張健,胡庭興,羅承德等 著. 2009.《退耕還林理論基礎及林草模式的實踐套用》北京:科學出版社
王開運,楊萬勤,宋光煜,胡庭興,2004.《川西亞高山森林生態系統過程研究》. 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學術論文

Wu F, Bao W, Li F. Appropriate nitrogen supply could improve soil microbi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with Sophora davidii seedlings cultivated in water stress conditions. Acta Agriculturae Scandinavica, Section B-Plant Soil Science, DOI: 10.1080/09064710.2011.568515
Tan B, Wu FZ, Yang W*. The dynamics pattern of soil carbon and nutrient as soil thawing proceeded in the alpine/subalpine forest. Acta Agriculturae Scandinavica, Section B–Plant Soil Science, 2010, doi: 10. 1080/09064710. 2010.541489
Wu F, Yang W, Zhang J, Zhou L. Growth responses and metal accumulation in an ornamental plant (Osmanthus fragrans var. Thunbergii) submitted to different Cd levels. ISRN Ecology, 2011 (Accepted)
潘欣, 張健*, 朱天輝, 梁洪萍. 四川省巨桉林下大型真菌多樣性研究.資源科學,2011,33(4):773-780
潘欣, 張健*, 朱天輝, 梁洪萍. 巨桉林下馬勃分子系統發育關係研究. 林業科學, 2011, 47(5)2011,47(5):68-75 劉凱,李勇,張健*,楊萬勤,劉洋,吳福忠. 岷江下游丘陵區3種農業種植模式對鉛(Pb)污染土壤的修復效益.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11,30(4):656-665
劉凱, 張健*, 楊萬勤, 吳福忠, 劉洋. 污染土壤生態修復的理論內涵、方法及套用. 生態學雜誌, 2011, 30(1): 162-169
劉洋,張健*,楊萬勤,李賢偉. 川西高山樹線交錯帶地被物及土壤水文效應. 林業科學, 2011, 47(3): 1-6
王奧, 吳福忠, 楊萬勤*. Cd對歐美雜交楊-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環境科學, 2011, 32(7): 269-274
蔡海霞, 吳福忠, 楊萬勤*, 2011. 乾旱脅迫對高山柳(Salix paraqplesia)和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幼苗光合生理特徵的影響. 生態學報, 31(9): 2430-2436
譚波, 吳福忠, 楊萬勤*, 王奧. 凍融末期川西亞高山/高山森林土壤水解酶活性特徵. 套用生態學報, 2011, 22(5): 1162-1168
周曉慶, 吳福忠, 楊萬勤*, 王奧, 朱劍宵. 高山森林凋落物分解過程中的微生物生物量動態. 生態學報, 2011, 31(14): 出版中
王旭熙, 吳福忠, 楊萬勤*. 栽植生薑對不同模式背景下紫色土細菌多樣性的影響. 土壤學報, 2011 (錄用)
譚波, 吳福忠, 楊萬勤*, 王奧, 楊玉蓮, 康麗娜. 雪被去除對川西高山森林冬季土壤溫度及碳氮磷動態的影響. 套用生態學報(錄用)
2010.
Wu F, Yang W*, Zhang J, Zhou L.Cadmium accumulation and growth responses of a poplar (Populus deltoids× Populus nigra) in cadmium contaminated purple soil and alluvial soil.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 2010, 177: 268-273
Wu F, Yang W*, Zhang J, Deng R, Fine root decomposition in two subalpine forests during the freeze-thaw season. 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2010, 40: 298-307
Wu F, Yang W*, Zhang J, Deng R, Litter decomposition in two subalpine forests during the freeze-thaw season. Acta Oecologica, 2010, 36, 135-140
Danju Zhang, Jian Zhang*, Wanqin Yang, FuzhongWu. Potential allelopathic effect of Eucalyptus grandis across a range of plantation ages. Ecological research. 2010. 25, 13 – 23.
Zhen-Feng Xu, Chuan Wan, Pei Xiong, Zheng Tang, Rong Hu, Gang, Cao, Qing Liu. Initial responses of soil CO2 efflux and C, N pools to experimental warming in two contrasting forest ecosystems,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China. Plant and Soil, 2010, 336: 183-195.
Zhen-Feng Xu, Rong Hu, Pei Xiong, Chuan Wan, Gang Cao, Qing Liu. Initial soil responses to experimental warming in two contrasting forest ecosystems,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China: Nutrient availabilities, microbial properties and enzyme activities. Applied Soil Ecology, 2010, 46: 291-299.
Tan B, Wu F, Yang W*.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animal community in the subalpine/alpine forests of western Sichuan during onset of freezing. Acta Ecological Sinica, 2010, 30: 93-99
蔡海霞, 吳福忠, 楊萬勤*. 模擬乾旱脅迫對岷江乾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錯帶4種鄉土植物抗氧化酶系統的影響. 套用與環境生物學報, 2010, 16(4): 478-482
鄧仁菊, 楊萬勤*, 張健, 吳福忠. 季節性凍融期間亞高山森林凋落物的質量變化. 生態學報, 2010, 30(3), 830-835.
劉彬, 楊萬勤*, 吳福忠. 亞高山森林生態系統過程研究進展. 生態學報, 2010, 30(16), 4476-4483
劉利, 吳福忠, 楊萬勤*. 季節性凍融前期亞高山/高山森林土壤細菌多樣性. 生態學報, 2010, 30(20), 5687-5694
羅藝, 吳福忠, 楊萬勤*, 王旭熙. 四川盆地紫色丘陵區不同種植模式下氮流失特徵. 環境科學學報, 2010, 30(11): 2221-2228
羅藝, 吳福忠, 楊萬勤*, 王旭熙. 紫色丘陵區非耕作季節不同種植模式下N、P流失模型. 農業環境科學學報, 2010, 29(4): 717-724
王奧, 吳福忠, 楊萬勤*, 張健. 凍融末期亞高山/高山森林土壤有機層細菌多樣性.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2010, 32, 144-150
吳福忠, 楊萬勤*, 張健, 周利強. 鎘脅迫對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var. thunbergii)生長和養分積累、分配與利用的影響. 植物生態學報, 2010, 34 (10): 1220–1226
趙瑜,鍾宇,張健,楊萬勤. 不同坡位下巨桉人工林土壤動物群落特徵. 套用生態學報,2010,21(9): 2369-2376
劉洋, 胡開波, 劉凱, 張健*, 楊遠. 農林複合系統結構設計探討. 林業經濟, 2010, 10: 79-84
黃旭, 文維全, 張健*, 楊萬勤, 劉洋, 閆幫國, 黃玉梅. 川西高山典型自然植被土壤動物多樣性. 套用生態學報, 2010, 21(1): 18-190
黃旭, 張健*, 楊萬勤, 劉洋, 閆幫國, 胡方潔, 蘇江峰. 川西亞高山林牧交錯區土壤動物多樣性. 生態學報, 2010, 30(19): 5161-5173
閆幫國, 文維全, 張健*, 楊萬勤, 劉洋, 黃旭, 李澤波. 放牧干擾梯度下川西亞高山植物群落的組合機理. 植物生態學報, 2010, 34(11): 1294-1302
徐振鋒, 胡庭興, 張遠彬, 鮮駿仁, 王開運. 青藏高原東緣林線交錯帶糙皮樺幼苗光合特性對模擬增溫的回響. 植物生態學報, 2010, 34(3): 263-270.
徐振鋒, 唐 正, 萬 川, 熊 沛, 曹 剛, 劉 慶. 模擬增溫對川西亞高山兩類針葉林土壤酶活性的影響. 套用生態學報. 2010, 21(11): 2727-2733.
2009
Wu F, Bao W, Li F, Wu N, Carbon accumulation, nitrogon and phosphorus use effciency of sophra davidii seedlings in response to nitrogen supply and water stress.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 2009, 73: 1067-1073.
Wu F, Yang W, Wang K, Wu N, Lu Y, Effects of Dwarf Bamboo (Fargesia denudata Yi) Density on Leaf Nutrient Dynamics and Nutrient-Use Efficiency. Pedosphere, 2009, 19: 496-504.
Wu F, Yang W, Lu Y. Effects of Dwarf Bamboo (Fargesia denudata) Density on Biomass, Carbon and Nutrient Distribution Pattern.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9, 29: 192-198.
Zhen-Feng Xu, Ting-Xing Hu, Kai-yun Wang, Yuan-Bin Zhang, Jun-ren Xian. Short-term responses of phenology, leaf traits and shoot growth of four alpine shrubs in a timberline ecotone to simulated global warming,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China. Plant Species Biology, 2009, 24: 27-34.
Danju Zhang, Jian Zhang*. Soil seed bank, seed rain and regeneration of seedling pool in natural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s. Plant Vascular Biology and Agricultur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009
簡毅, 楊萬勤*, 張健, 杜波, 林靜, 王奧, 周利強. 岷江下游( 五通橋段) 土壤污染特徵及生態風險評價. 農業環境科學學報, 2009, 28(2): 256-262
鄧仁菊, 楊萬勤*, 馮瑞芳, 胡建利, 秦嘉勵, 熊雪晶. 季節性凍融期間亞高山森林凋落物的質量損失及元素釋放. 生態學報, 2009, 29(10): 5730-5735.
鄧仁菊, 楊萬勤*, 胡建利, 馮瑞芳. 亞高山針葉林土壤有機層有效氮動態及其對外源C、N增加的回響. 生態學報, 2009, 29(5), 2716-2724.
鄧仁菊, 楊萬勤*, 吳福忠. 季節性凍融對岷江冷杉和白樺凋落物分解過程中的酶活性的影響. 套用生態學報, 2009, 14(5): 1026-1031.
秦嘉勵, 楊萬勤*, 張健. 岷江上游典型生態系統水源涵養量及價值評估. 套用與環境生物學報, 2009, 15(4): 453-458.
楊萬勤*, 吳福忠, 張健. 季節性凍土區冬季生態過程研究進展. 董鳴,MJA Werger (eds), 生態學文集. 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9, pp268-274
胡建利, 楊萬勤*, 張健, 鄧仁菊. 川西亞高山冷杉和白樺細根生物量與碳貯量特徵. 套用與環境生物學報, 2009, 15(3): 313-317
林靜, 楊萬勤*, 張健, 簡毅, 王奧, 周利強. 丘陵平原過度區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DDTs農藥殘留特徵及評價-以四川五通橋為例. 土壤學報, 2009, 46(4): 736-740
楊萬勤*, 吳福忠, 張健, 2009. 季節性凍土區冬季生態學研究進展. 見: 董鳴, J W Werger 編著,生態學研究文集. 重慶: 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劉洋,張健*,楊萬勤,李賢偉. 自然恢復過程中川西亞高山林草交錯帶地被物儲量及持水性能研究. 水土保持學報, 2009, 23(3): 173-179
劉洋,張健*,楊萬勤. 高山生物多樣性對氣候變化回響的研究進展. 生物多樣性, 2009, 17(1): 88-96
徐振鋒, 胡庭興, 張遠彬, 鮮駿仁, 王開運. 川西亞高山林線交錯帶綿穗柳物候、生長及葉性狀對模擬增溫的回響. 套用生態學報, 2009, 20(1): 7-12.
徐振鋒, 胡庭興, 張遠彬, 鮮駿仁, 王開運. 模擬增溫引發的早春凍害:以岷江冷杉為例. 生態學報, 2009, 29(11): 6275-6280.
徐振鋒, 尹華軍, 趙春章, 曹 剛, 萬名利, 劉 慶. 陸地生態系統凋落物分解對全球變暖的回響. 植物生態學報, 2009, 33(6): 1208-1219.
徐振鋒, 胡庭興, 李小艷, 張遠彬, 鮮駿仁, 王開運. 川西亞高山採伐跡地草坡群落對模擬增溫的初期回響. 生態學報, 2009, 29(6): 2899-2905.
張丹桔. “Potential allelopathic effect of across a range of plantation ages”,2009年第四屆第5次全國桉樹論壇優秀論文一等獎
何勇, 張健*, 陳秀蘭.森林生態補償研究進展及關鍵問題分析. 林業經濟, 2009, 3: 76-79
郭偉, 文維全, 黃玉梅, 張健*, 張丹桔, 劉洋, 劉旭, 王偉. 川西亞高山針闊混交林與針葉純林苔蘚凋落物層持水性能研究. 水土保持學報, 2009, 23(6): 240-243
鍾宇, 張健*, 楊萬勤, 吳福忠, 馮茂松, 陳小紅. 不同土壤水分條件下生長的巨桉對紫花苜蓿的化感作用.草業學報, 2009, 18(4): 81-86
馮茂松, 張健*, 楊萬勤. 巨桉人工林葉片養分互動效應.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 2009, 15(5), 1160-1169
2008
Yang WQ*, Zhang J, Wu FZ. Effects of seasonal freeze-thaw on litter decomposition in the subalpine fore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Ecosystem Modeling, 2008, Hangzhou, China. p67
Wu F, Bao W, Li F, Wu N, Effects of Water Stress and Nitrogen Supply on Leaf Gas Exchange and Fluorescence Parameters of Sophora davidii Seedlings. Photosynthetica, 2008, 46: 40-48.
Wu F, Bao W, Li F, Wu N, Effects of Drought Stress and N Supply on the Growth, Biomass Partitioning and Water-Use Efficiency of Sophora davidii Seedlings. Experimental and Environmental Botany, 2008, 65: 248-255.
吳福忠,包維楷,吳寧.外源施N對岷江上游乾旱河谷優勢灌木-白刺花(Sophora davidii)幼苗生長,生物量及C、N、P積累與分配的影響. 生態學報, 2008, 28(8): 3817-3824.
徐振鋒, 胡庭興, 張 力, 張遠彬, 鮮駿仁, 王開運. 川西亞高山林線交錯帶糙皮樺和岷江冷杉幼苗物候與生長對模擬增溫的回響. 植物生態學報, 2008, 32(5): 1061-1071.
徐振鋒, 胡庭興, 張遠彬, 王開運, 鮮駿仁. 植物物候對模擬CO2濃度和溫度升高的回響研究進展. 套用與環境生物學報. 2008, 14(5): 716-720.
徐振鋒, 胡庭興, 張遠彬, 王開運, 張 力, 鮮駿仁. 川西亞高山幾種天然林下苔蘚層的持水特性.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2008,17: 112-116.
簡毅, 楊萬勤*, 張健, 林靜, 王奧, 周利強. 丘陵平原過渡區土壤農藥殘留特徵及評價——以四川省五通橋區為例. 中國農業科學, 2008, 41(7): 2048-2054
林靜, 楊萬勤*, 張健, 簡毅, 王奧, 周利強. 丘陵平原區主要植物污染特徵. 中國農業科學, 2008, 41(12): 4100-4108
劉彬, 吳福忠, 張健, 楊萬勤*. 岷江乾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錯帶震後生態恢復的關鍵科學技術問題. 生態學報, 2008. 28(12): 5892-5898
劉利, 張健, 楊萬勤*, 汪明, 薛樵, 董生剛. 川西亞高山/高山典型森林細根生物量及其碳儲量特徵. 四川林業科技, 2008, 29(1): 7-10.
2007
Feng RF, Yang W*, Zhang J, Deng RJ, Jian Y, Lin J. Effects of simulated elevated concentration of atmospheric CO2 and temperature on soil enzyme activity in the subalpine fir forest.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7, 27(10): 4019-4026
楊萬勤*,鄧仁菊,張健. 森林凋落物分解及其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回響. 套用生態學報, 2007, 12(12): 2889-2895.
楊萬勤*, 馮瑞芳, 張健, 王開運. 中國西部3個亞高山森林土壤有機層和礦質層碳儲量和生化特性. 生態學報, 2007, 27(10): 4157-4165
鄧仁菊, 楊萬勤*, 張健, 胡建利, 馮瑞芳. 川西亞高山森林土壤有機層碳、氮、磷儲量特徵. 套用與環境生物學報, 2007, 13(4): 492-496
吳秀臣, 孫輝, 楊萬勤*, 王開運. 川西亞高山紅樺幼苗土壤蔗糖酶活性對溫度和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升高的回響. 套用生態學報, 2007, 18(6): 1225-1230
吳秀臣, 孫輝, 楊萬勤*. 土壤酶活性對溫度和CO2濃度升高的回響研究. 土壤, 2007, 39(3): 358-363
倪彬, 張健*, 馮茂松, 劉洋.巨桉人工林生態系統根系土壤酶活性研究. 四川農業大學學報, 2007, 25(3): 311-315
2006
Yang W*, Wang KY, Kellom?ki S, Zhang J. Monthly variations on macronutrients in litters of three subalpine forests in western China. Pedosphere, 2006, 16(6), 788-798(SCI)
劉洋,張健*,馮茂松. 巨桉人工林凋落物數量、養分歸還量及分解動態. 林業科學, 2006,42(7):1-10
劉洋,張健*,馮茂松. 巨桉人工林凋落物養分歸還及分解動態的研究. 全國桉樹學術交流會會議論文集. 2006, 28-39
齊澤民, 楊萬勤. 缺苞箭竹根際土壤微生物數量與酶活性. 生態學雜誌, 2006, 25(11): 1370-1374
倪彬,張健*,劉洋. 巨桉人工林生態系統土壤微生物、土壤酶與土壤養分研究.第七屆全國森林培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6. 127~131
徐雄, 張健*, 廖爾華. 四種土壤管理方式對李園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的影響. 土壤通報, 2006, 37(5): 901-905
黃玉梅, 張健*, 楊萬勤. 巨桉人工林中小型土壤動物類群分布規律. 套用生態學報, 2006, 17(12): 2327-2331
劉子雄, 朱天輝, 張健*. 兩種不同退耕還林模式下的土壤微生物特性研究. 水土保持學報, 2006, 20(3): 132-135,149
黃玉梅, 張健*, 楊萬勤. 巨桉人工林土壤動物群落結構特徵.生態學報, 2006, 26(8), 2502-2509
張猛, 張健*, 徐雄, 廖爾華. 土壤管理方式對果-草人工生態系統土壤性質影響. 林業科學, 2006, 42(8): 44-49
王晗光, 張健*,楊婉身, 黃乾明, 鄒平. 巨桉根系和根系土壤化感物質的研究. 四川師範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2006, 29(3): 368-371
馮茂松, 張健*, 鍾宇. 巨桉短周期工業原料林養分平衡的矢量診斷. 林業科學, 2006, 42(2): 56-62
2005
Yang W*, Wang KY, Kellom?ki S, Gong HD. Litter dynamics of three subalpine forests in Western Sichuan. Pedosphere, 2005, 15(5): 653-659.
吳福忠, 王開運, 楊萬勤, 魯葉江, 喬勻周. 密度對缺苞箭竹凋落物生物元素的動態變化及其潛在轉移能力的影響. 植物生態學報, 2005, 29(4): 537-542.
吳福忠, 王開運, 楊萬勤, 魯葉江, 喬勻周,張春娜.缺苞箭竹密度對養分元素貯量、積累與分配動態的影響. 生態學報, 2005(7): 1663-1669.
吳福忠, 王開運, 楊萬勤, 魯葉江. 密度對缺苞箭竹生物量分配格局的影響. 套用生態學報, 2005, 16(6): 991-995.
吳福忠, 王開運, 楊萬勤, 魯葉江,大熊貓主食竹群落基本生態學過程研究進展. 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05(3),79-84.
徐雄, 張健*, 張猛, 廖爾華. 果-草人工生態系統中土壤微生物、土壤酶與土壤養分的關係.水土保持學報, 2005, 19(6): 178-181
馮健,張健.巨桉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類群的生態分布規律.套用生態學報, 2005, 16(8), 1422-1426

品種證書


名稱

樹種

登記號

登記時間

林木良種核桃蜀玲

核桃

川R-SV-JSJR-003-2007

2008.3.12

林木良種核桃早川1號

核桃

川R-SV-JSJR-002-2007

2008.3.12

林木良種黃柏滎經黃柏

黃柏

川R-SV-JSJR-004-2007

2008.3.12

林木良種青花椒藤椒

青花椒

川R-SV-JSJR-005-2007

2008.3.12

團隊建設

研究團隊

負責人:張健教授
成 員:胡庭興教授 羅承德教授 李賢偉教授 楊萬勤教授 宮淵波教授 操國興教授 龔 偉博士 萬雪琴博士 馮茂松博士 吳福忠博士

研究方向

1、長江上游森林生態系統過程
依託在建或擬建的亞高山/高山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監測點、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定位監測點、川南和川西低山丘陵區人工林生態系統定位監測點,採用長期定位監測與室內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重點開展亞高山/高山森林生態系統過程及其對氣候變化的回響,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以及人工林生態系統過程及其對極端災害事件的回響等科學研究,為全球氣候變化情景下長江上游林業生態工程技術研發提供基礎理論。
專職科研人員:楊萬勤教授,吳福忠副教授,徐振鋒博士
兼職科研人員:胡庭興教授,操國興教授,龔偉副教授,鍾宇副教授,馮茂松副教授
2、長江上游林業生態工程
依託“九五”以來開展的國家科技支撐計畫課題及正在啟動的“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畫課題(長江上游低山丘陵區生態綜合整治技術研究)等形成的試驗示範基地,重點開展退化森林生態恢復與重建、人工林近自然經營、水土保持與面源污染控制及病蟲害生物防治等技術攻關,構建生態恢復與重建模式,形成高水平的試驗示範基地,為長江上游生態安全螢幕障建設和林業產業化提供技術支撐和樣板工程。
專職科研人員:張健教授,劉洋博士,張丹桔博士,陳良華博士
兼職科研人員:李賢偉教授,宮淵波教授,黃從德教授,范川副教授,趙安玖副教授,陳小紅博士
3、林木新品種培育與新材料創製
針對長江上游森林植物資源豐富但喪失嚴重、開發不足等特點,重點開展林木新品種培育、特色經濟林木選育、珍貴鄉土用材樹種選育與種質資源保存、特色森林植物資源開發、林木新品種育種新材料創製等研究,為長江上游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提供優良林草品種資源。同時,著力推進林產品加工理論及技術研究,助推長江上游地區林業產業化發展。
專職科研人員:高順博士,朱鵬博士
兼職科研人員:肖千文教授,葉萌教授,周蘭英教授,萬雪琴副教授

科研人員

四川農業大學生態林業研究所現有專職科研人員6名,正在引進8名高層次科研人才,招聘2名實驗助理和3名科研助理。
張健 男,漢族,1957年8月生於重慶江津,教授,博士生導師,生態研究所所長,科技處處長。
楊萬勤 男,漢族,1969年9月生於四川樂山,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生態研究所副所長,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人選,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Plant and Soil》等國內外學術刊物評審專家。
吳福忠 男,漢族,1981年7月生於四川樂山,博士、博士後、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劉洋 女,漢族,1979年12月生於四川自貢,博士,碩士生導師,綜合辦公室主任。
徐振鋒 男,漢族,1981年5月生於陝西西安,博士。2005、2008和2011年先後畢業於四川農業大學水土保持專業、四川農業大學森林培育學專業、中國科學院植物學專業,獲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
張丹桔(1979.07),博士,四川農業大學林學院講師,森林培育專業,主要從事森林生態學,森林生態系統管理等方面研究。
陳良華 男,漢,1982年11月生於四川瀘州,博士、講師。2005、2008和2011先後畢業於四川農業大學森林資源保護與遊憩專業、森林培育專業、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植物學專業,分別獲得農學學士、農學碩士和理學博士學位,2011年7月進入四川農業大學工作。
朱鵬 男,漢,1981年6月生於四川宜賓,博士、講師。
高順 男,漢族,1977年11月生於河南西平,博士、講師。

實驗室概括

長江上游生態林業工程省級重點實驗室是在1995年組建的校級重點實驗室的基礎上,經過10餘年的建設,逐步發展起來的四川省教育廳重點實驗室和四川省重點實驗室。長期以來,本實驗室針對長江上游林業生態系統在國家生態與經濟安全中的戰略地位,以及困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水土流失、生態退化、人地關係緊張等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以服務於國家大型生態工程建設和地方經濟建設為目標,重點開展了低效林改造理論及技術、工業原料林豐產栽培技術體系、水土流失區綜合治理理論及技術、以及典型生態系統對全球氣候變化和極端災害氣候事件的回響與適應等科學研究、技術攻關和試驗示範。本實驗室在開展科學研究的同時,加強了實驗平台建設,已擁有6套控制環境植物生長室、智慧型人工氣候室、氣相色譜儀、定時定量PCR儀、生物顯微鏡、超臨界CO2萃取裝置、膜分離裝置、低壓層析系統、樹木年輪分析系統、壓力膜儀、開路式CO2/H2O度分析儀、植物生理生態監測系統、BAPS土壤氮循環監測系統、遙感影像處理軟體ENVI、螢光分光光度計、原子分光光度計、粒度分析儀、細胞融合儀、總有機碳分析儀、攜帶型光和作用測定儀等配套儀器。目前,正在購置氣質聯用儀、光合作用-土壤呼吸測定儀等設備。正在建設亞高山/高山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以及川南低山區人工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在四川農業大學崇州實驗農場建立林木種質資源圃。近5年來,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10餘項,省部級科研項目20餘項,出版學術專著6部,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7項,審定林木新品種4個,獲授權專利2項。培養博士、碩士畢業生100餘名。這些研究成果為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和林業產業化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和技術支撐。已成為特色和優勢明顯、西南地區領先和國內一流的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和科學研究基地。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