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曲藝

如成都的"芙蓉亭"、"錦江茶樓"等都是有名的曲藝演出場地。 四川揚(洋)琴,演唱時以揚琴為主要伴奏樂器,因而得名,素有"坐地傳情"的嘉譽。 "竹琴大會",各地藝人云集獻藝,轟動一時。

源流

四川曲藝是以四川民間說唱藝術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其起源可追溯到漢代以前。1959年成都近郊出土的幾尊東漢陶製說書俑,“擊鼓說書,喜形於色”,可見當時說唱藝術就流行了。唐宋時期,四川民間說唱藝術更盛,且文化性更強。宋朝人岳珂就說:"蜀伶多能文,徘優率雜以經史。"清代,四川民間說唱藝術與外省傳人的說唱藝術相融合,在語言、曲調、題材等方面得到進一步發展,形成了品種多樣又有濃厚的四川鄉土氣息的四川曲藝。在四川城鄉的茶館,書場等公共娛樂場所,隨處都可以欣賞到曲藝藝人的表演。富貴人家每逢喜慶,也請曲藝藝人到家中"出堂會"。有一首嘉慶年間的《錦城竹枝詞》描寫當時成都的曲藝發展盛況:"清唱揚琴賽出名,新年雜耍遍蓉城,淮書一陣蓮花落,都愛廖兒"哭五更";"蕭條市井上初燈,取次停門顧客疏,生意數他茶館好,滿堂人聽說評書"。民國時,四川曲藝仍很流行,街頭巷尾、茶館酒肆、煙館妓院、旅店棧房等都有曲藝藝人的活動身影。城市裡還出現了曲藝書場
在茶館裡請曲藝藝人綜合演出或專場表演。如成都的"芙蓉亭"、"錦江茶樓"等都是有名的曲藝演出場地。三、四十年代,成都曲藝界湧現了李德才的楊琴、賈樹山的竹琴、曾炳昆的相書和李月秋的清音,被譽為四川曲藝界的"四絕"。

品種

四川曲藝,品種多樣、各具風采,主要有:
四川揚(洋)琴,演唱時以揚琴為主要伴奏樂器,因而得名,素有"坐地傳情"的嘉譽。最早的揚琴由盲藝人用情真意切的演唱和琴聲來刻劃人物形象,描述故事情節,表述喜、怒、哀、樂的情緒變化。清朝乾隆年間開始流行於成都、重慶等地。後來,四川揚琴吸收了川劇和四川清音的長處,通過唱和道白,將敘事、抒情與戲劇表演融為一體,有層次地表現故事情節。揚琴演唱一般為五人,演唱生、旦、淨、末、醜五種角色,分別操作揚琴、鼓板、小胡琴、碗碗琴、三弦,邊伴奏、邊說唱。揚琴老藝人李德才、劉松柏、洪風慈、張大章等對揚琴藝術的發展都有過獨特的貢獻。李德才的揚琴藝術,講情動於衷而形於聲",他的唱腔圓潤清脆,悠揚婉轉,音色甜美,行腔娓娓動聽,被譽為"德派"。
四川評書以說為主,明代以後流行於四川各地,它與北京評話、湖北評話、上海評書、揚州評書齊名。據《成都通鑑》記載,最早的四川評書是在市井搭棚設台,台上置一寫�"評書" 二字的方形燈籠。說書藝人借用桌子、醒木、摺扇、貼子等道具,以語言吸引聽眾,配以表演動作,加深聽眾對故事情節的理解。四川評書分"清棚"和"擂棚" (即"文案"和"武案")。清棚,是文人從事說書,少有動作程式,偏重文采,講究"聲、才、辯、博"的基本功,強調"抑揚頓挫,口齒利落"、"娓娓而談,急徐有度"。"博喻廣聞、妙語聯珠"。擂棚,講究語言與適當的動作配合,一般以第一人稱進入角色,注重繪聲繪色,摹擬形容,描述人物、環境,烘托氣氛,使聽眾如臨其境,如見其人。著名評書演員徐京手有勁、眼有神、身有形、步有法" 的精彩表演藝術、博得眾好評。
四川竹琴又稱道琴,原是道士勸善說道時用的一種古老說唱藝術,以竹筒鼓、簡板和碰鈴為伴奏樂器,民國初年始稱竹琴。竹琴一般由一位藝人自打自唱,也有四、五人一組坐唱的。竹琴在四川各地廣為流行,1914年,梁平、江北二縣還舉行過 "竹琴大會",各地藝人云集獻藝,轟動一時。幼年代,竹琴藝人賈樹山(人稱"賈瞎子")吸收川劇和揚琴唱腔,豐富了竹琴的表演技能,創造了人們喜愛的"賈派"藝術。
四川相書又稱"隔壁戲",憑口技演出,用一頂布帳子將演員和觀眾隔開,演員置身帳中用口技和摺扇、銅鈴、蓮花落等道具摹擬各種聲音,描繪故事情節和環境,雖只有一人表演,卻能同時扮出人物對話(有時十幾人對話),器物相擊等各種聲音。觀眾隔帳聆聽,如身臨其境。其表演節目頗為幽默,人稱 “滑稽相書、話中有話。”
四川清音,民間又叫"唱小曲"、"唱琵琶"、"唱月琴"等,是一種敘事體的說唱音樂,清朝乾隆年間由四川的民歌小調發展而成。演唱者多為一人,左手擊板,右手敲打竹鼓以掌握節奏。雖是方言演唱,很講究字正腔圓,清麗宛轉,頓挫抑揚,要有說話般的歌唱,又要有歌唱般的說話。清音的主要伴奏樂器為月琴,伴奏者有時也搭腔幾句配合演唱。
四川金錢板又稱金劍板、三才板,一般由單人演唱,以唱為主。道具是三塊竹板,講究打板的技巧,既可打出千軍萬馬的雄壯氣勢,又可打出清風流水之委婉,配合說唱故事,一般用 "紅鸞襖"、"富貴花"、"江頭桂"、"滿堂紅。等四種唱腔配合手、眼方法,表現喜、怒、哀、樂,形式活潑,富有表現力。
四川諧劇,民國時期產生的一種新型曲藝品種,由王永梭於 1939年首創。其特點是採用話劇手法,以博笑為手段,採用幽默風趣的四川方言,置嚴肅的主體於輕鬆活潑的笑料之中。一個演員、扮演一個角色(有時兒個角色)、表演一台戲、其他人物則通過演員的表演動作和神情,顯示他們的存在,有些類似單口相聲、獨角戲和單簧,被譽稱為"一人上場、滿台生輝"。
此外,還有荷葉、花鼓、盤子、車燈、蓮蕭、蓮花落、方言相聲等,也各具特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