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四川天馬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在四川盆地東北緣米倉山南端,地理坐標為東經106°41′04″—106°58′45″,北緯31°57′30″—32°02′17″,涉及巴州區寺嶺鎮、棗林鎮部分屬地。公園總面積2297公頃。
地形地貌
四川天馬山國家森林公園屬低中山區,總體呈東西走向。境內山脈來自大巴山西段與米倉山複合部位的南麓,主要有老土地、陰靈山、獅子山。最高海拔1454.5米(獅子山),最低河谷海拔370米(騾兒坡)。
氣候特點
四川天馬山國家森林公園氣候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特點為春秋季氣候溫涼,夏季雨量豐沛且雨熱同季,而冬季較寒冷,氣候垂直變化較明顯。園內年均氣溫13攝氏度,7月均溫20攝氏度,1月均溫負2.5攝氏度,極端高溫34攝氏度,極端低溫負10攝氏度。年日照時數1211小時。無霜期 200 天,初霜最早10月15日,終霜最晚3月10日。年均降雨量1286毫米。降雪期一般為11月至翌年2月,積雪厚度平均為20厘米,最厚約40厘米。年均相對濕度72%,最大為86%。
水文特徵
四川天馬山國家森林公園河流屬長江支流嘉陵江水系,公園地域為嘉陵江上游部分支流的源頭地區。園內的主要河流是陰靈山腳下的巴河、茨竹岩河和天馬山片區的橋河及其支流溪溝。公園內蘊藏的地下水主要為碎屑岩孔隙裂隙水。出露形式多為泉線,且埋藏不深,流量在0.1升/秒以上的泉眼5處。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四川天馬山國家森林公園植被在四川植被分區中的位置為川東盆地及川西南山地常綠闊葉林地帶。公園內有維管束植物近千種,其中喬、灌木有松科、杉科、柏科、樟科、殼斗科、金縷梅科、胡桃科、樺木科、大戟科、木犀科、杜鵑花科、銀杏科、山茶科、禾本科中的竹亞科等植物共114科433種。公園內的人工林約占林地面積的68%,主要樹種有馬尾松、柏木、杉木、柳杉等;天然次生林面積占林地面積的32%,主要樹種有麻櫟、栓皮櫟、樺木、楓香、紫荊、青楊、鹽膚木、紫穗槐、馬桑、黃荊等。公園內竹類資源豐富,主要有楠竹、慈竹、斑竹、水竹、白夾竹等10多種。有國家I級保護植物5種,分別是南方紅豆杉、黃蟬蘭、虎頭蘭、春蘭、建蘭;國家II級保護植物7種,分別是蛇足石杉、蓖子三尖杉、鵝掌楸、潤楠、紅豆樹、紅椿、梓葉槭。
動物資源
四川天馬山國家森林公園內共有野生動物2綱12目21科31種。主要有赤腹松鼠、岩松鼠、兔子、豬獾、黃鼬、鼬獾、小麂、野豬、刺蝟、鸕鶿、灰胸竹雞、鵪鶉、丘鷸、山斑鳩、珠頸斑鳩、翠鳥、啄木鳥、金腰燕、棕背伯勞、紅嘴蘭鵲、喜鵲、畫眉、金翅雀等。
主要景點
五馬槽
五馬槽位於天馬山麓順公路北行3千米處。向南千米,有一條方形深溝,其形如槽,周有五山,勢如奔馬,直趨於槽,故名。
犟筋藤
犟筋藤位於天馬山支脈,生於5根古柏之間,頂如華獸,藤似虬龍。覆蓋5樹,纏繞一體。
鴛鴦樹
鴛鴦樹在犟筋藤邊。有一石山,高30餘丈,四周皆絕壁,唯頂部一樟一松,大有數圍,並生一處,樹根穿叉盤結,樹枝交合擁抱,難捨難離,極似人間夫妻。
南天門
南天門原名老土地,因岩有土地石像而得名。地處巴州區的至高點,海拔1413米,直插霄漢,故有南天門之稱。
四方碑
四方碑是清鹹豐三年(1854),拔貢張才為了培植文風,在山頂立的一方寬2米、高6米的石碑。清同治三年毀其碑,“文革”中搗其基。現僅存遺址。
開發建設
基礎建設
2015年,四川天馬山國家森林公園啟動水電等基礎設施恢復性建設。
品牌建設
1993年,四川天馬山森林公園經四川省政府批准,被命名為“省級森林公園”。
2005年,四川天馬山國家森林公園被評定為國家AA級景區。
2015年,四川天馬山國家森林公園榮膺中國(四川)“最佳森林康養目的地”稱號。
2016年,四川天馬山國家森林公園森林康養目的地建設項目入選國家優質旅遊項目名錄。
2017年,四川天馬山國家森林公園被授予“四川省首批國家級森林氧吧”稱號。
2019年,四川天馬山國家森林公園晉升為“中國森林養生基地”。
交通線路
交通
外部:
天馬山片區通過凌南路(XY32)—棗清路(37公里)以及棗林鎮至寺嶺鎮道路(26公里)與巴中市區連線;陰靈山片區通過Y024—S101與巴中市區連線。
內部:
天馬山片區有Y019公路和Z002公路(7245米,4.5米寬,水泥路面)、林場機耕道(5733米,4.5米寬,泥結石路面)以及游步道(1000米,1.2米寬,石板路面);陰靈山片區有Y024公路(8102米,4.5米寬,水泥路面)、其他縣鄉道(8628米,4.5米寬,水泥路面)以及游步道(1300米,1.5米寬,石板路面)。
線路
天馬山片區:
古藤九柏—蛤蟆石—松樟戀—竹海—天馬雲海—天馬山—天馬湖;
十嶺九大灣—九灣霧嵐—玉皇頂—闊葉霜林—山高水長—翠林花海;
陰靈山片區:
靈山古場—紅四軍軍部遺址—靈山碑林飛來石—曬經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