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橋

中國是橋的故鄉,自古就有“橋的國度”之稱,發展於隋,興盛於宋。中國的四大名橋分別是河北趙州橋、福建泉州洛陽橋、廣東潮州廣濟橋、北京盧溝橋。

趙州橋

趙州橋又稱“安濟橋”,在河北省趙縣城南2.5公里處,它橫跨洨水南北兩岸,建於隋朝大業年間(605-616年),是著名匠師李春建造,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因橋體全部用石料建成,俗稱“大石橋”。
趙州橋結構新奇,造型美觀,全長50.82米,寬9.6米,跨度為37.37米,是一座由28道獨立拱券組成的單孔弧形大橋。在大橋洞頂左右兩邊拱肩里,各砌有兩個圓形小拱,用以加速排洪,減少橋身重量,節省石料,這在建橋史上是個創舉。橋面兩邊的欄板望柱,雕有各種精美圖案,刀法蒼勁,造型生動。在結構上,弧形平拱和敞肩小拱給人一種巨身輕靈、躍躍欲飛的動感。線條剛勁之中見柔和,隱重之中顯輕靈,雄偉之中含雋永。
趙州橋距今1300年,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邢台發生的7.6級地震,邢台距這裡有40多公里,這裡也有四點幾級地震,趙州橋都沒有被破壞,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說,先不管橋的內部結構,僅就它能夠存在1300多年就說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災大水淹到橋拱的龍嘴處,據當地的老人說,站在橋上都能感覺橋身很大的晃動。據記載,趙州橋自建成至今共修繕8次。
在主拱頂上雕有龍頭的龍門石一塊,八瓣蓮花的仰天石點綴於橋側。這些雕像,寄寓著大橋不受水害,長存永安的願望。趙州橋在中外橋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對我國後代的橋樑建築有著深遠的影響。其“敞肩拱”的運用,為世界橋樑史上的首創。
趙州橋以其非凡的特色,被譽為“天下第一橋”、“世界奇蹟”。1961年3月4日,趙州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9月4日,又被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選定取為第十二個“國際土木工程里程碑”,並在橋北端東側建造了“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蹟”銅牌紀念碑,遐邇聞名,甲於天下。

洛陽橋

洛陽橋:我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位於福建省泉州東郊的洛陽江上,是世界橋樑筏形基礎的開端,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橋工程。從北宋皇祐四年(公元1053年)至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前後歷七年之久,耗銀一千四百萬兩,建成了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橋。據史料記載,初建時橋長三百六十丈,寬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兩旁。造橋工程規模巨大。結構工藝技術高超,名震四海。
建橋九百餘年以來,先後修復十七次。大修有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颶風、橋壞。郡守趙思誠修復;明宣德間(公元1426年-1435年)橋址下沉,潮至,橋樑俱沒。知府馮楨命郡人李俊育(即李五)僧正淳,增高三尺;萬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地大震,橋樑倒塌,基址低陷,知府姜志禮修復;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秋,橋崩,知縣王之琦修復;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蔡延鍇軍長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公路橋,橋面增高2米。抗日戰爭時期受到嚴重破壞;1993年3月-1996年10月,國家撥出600多萬元專款,實施洛陽橋保護修復工程。現橋長731.29米、寬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橋墩、645個扶欄、104隻石獅、1座石亭、7座石塔。
橋之中亭附近歷代碑刻林立,有“萬古安瀾”等宋代摩岩石刻;橋北有昭惠廟、真身庵遺址;橋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萬安橋記》宋碑,即立於祠內,被譽為書法、記文、雕刻“三絕”。
洛陽橋的建造,是對世界橋樑科學的一大貢獻。由於當時洛陽江潮狂水急,“水闊五里”、“深不可址”,橋基屢被摧毀。造橋工匠創造了一種直到近代才被人們認識的新型橋基——筏形基礎,就是沿著橋的中軸線拋置大量石塊,形成一條連結江底的矮石堤,然後在上面建造船形墩。
同時採用“激浪漲舟,浮運架梁”的妙法,把一條條重達數噸的大石板架在橋面上。他們又在橋下養殖大量牡蠣,把橋基涵和橋墩石膠合凝結成牢固的整體。這就是造橋史上最別出心裁的“種蠣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把生物學運用於橋樑工程的創舉。洛陽橋的建成,不僅使洛陽江天塹變成通途,對泉州海外交通事業的發展也起著重大的作用。

廣濟橋

廣濟橋位於廣東省潮州市古城東門外。橫跨浩瀚的韓江,居閩粵交通要津,以其“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獨特風格,被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樑”。
廣濟橋,俗稱湘子橋,宋乾道七年〔1171)太守曾汪創建,初為浮橋,由八十六隻巨船連結而成,始名“康濟”。淳熙元年〔1174),浮橋被洪水衝垮,太守常緯重修之,並“創傑閣於西岸”,開始了西岸橋墩的築建,至紹定元年(1228)歷五十四年間,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孫叔謹等太守相繼增築,完成了十個橋墩的建造。其中又以淳朝+六年(1189),太守丁允元建設的規模最大、功績最著而改稱西橋為“丁公橋”,紹熙五年(1194),太守沈宗禹“皤石東岸”,築“蓋秀亨”,並稱東橋為“濟川橋”,至開禧二年(1206),建成橋墩十三座。東西橋建起來後,中間仍以浮舟連結之,形成了梁橋與浮橋相結合的基本格局。宋末至元代,廣濟橋又有諸多興廢,明宣德十年(1435),知府王源主持了規模空前的“迭石重修”,竣工後“西岸為十墩九洞,計長四十九丈五尺;東岸為十三激十二桐,計長八十六丈;中空二十六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為浮橋”,並於橋上“立亭屋百二十六間”,更名為“廣濟橋”。正德八年〔1513),知府譚倫又增一墩,減浮船六隻,遂成“十八梭船廿四圳”的獨特風格。清雍正二年(1724),知府張自謙修廣濟橋,並鑄鉎牛二隻,分置西橋第八墩和東橋第十二墩,意在“鎮橋御水”。道光二十二的年(1842)洪水,東墩鉎牛墜人江中。故有民謠云:“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樓台廿四樣,二隻鉎牛一隻溜”。
該橋集梁橋、拱橋、浮橋於一體,是我國橋樑史上的孤例。橋墩上建有形式各異的廿四對亭台樓閣,兼作經商店鋪,故有“廿四樓台廿四樣”、“一里長橋一里市”之美稱。1958年改中段浮橋為鋼樑橋,全面加固維修。1989年下游一公里處新建了韓江大橋,為保護修復這一全國重點文物單位提供了重要前提。

霽虹橋

在距保山市50公里的瀾滄江畔,在古老的埔南古道蘭津渡口上,有一座明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修建的霽虹鐵索橋。此橋用鐵鏈連線,其長約106米,寬3.5米,高20多米,跨徑為60米,所用鐵鏈15根,絞鏈176扣,鐵鏈環扣每扣長一市尺,重七八市斤。橋面鋪墊橫直兩層木板通行。經有關專家考證,霽虹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鐵索橋。在古代,此橋是“蜀身毒道”的要衝,是我國與緬甸、印度乃至西亞交流的重要通道。
橋東岸建有雄偉的御書樓,懸掛著清康熙皇帝的手書“飛虹彼岸" 的金匾。其旁有武侯祠,曾塑有諸葛亮的燙金銅雙龍橋。橋西岸建有觀音閣。這些建築,或就懸岩起檐,或於陡坡立亭,蔚為壯觀。
在“水無不怒石,山有欲飛峰”的滔滔怒江一字排開的雙虹、惠人、惠通三座古橋,三橋之中,惠通橋(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最著名。
1983年1月,雲南省人民政府公布霽虹橋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可惜的是1986年10月20日,江水大漲,橋頭關樓被毀,鐵索落入江中,歷代修橋碑記和橋頭古樹蕩然無存。但仍有不少遊人慕名至此。
如今,怒江之上的這三座古橋中,惠通橋雖已“退休賦閒”,但鐵骨猶懸大江之上,那既“壯麗宏都”又“靈固巧便”的風采不減當年;惠人橋已廢,但兀立江中的三個橋墩和東岸崖壁上“惠人橋”三個大字猶赫然醒目;雙虹橋則歷盡風雨,老而無恙,並繼續履行著橋的義務,發揮“餘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