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何良俊(1506—1573年),字元朗,號柘湖居士,江蘇華亭(今上海松江)人。何良俊為嘉靖時貢生,曾任南京翰林院孔目,後因仕途屢不得意,遂辭官歸隱著述。自稱與莊周、王維、白居易為友,故名所居為“四友齋”。
《明史》稱其“少篤學,二十年不下樓”。他也自稱“藏書四萬卷,涉獵殆遍”。明代學者中,何良俊博學多聞,僅在楊慎、胡應麟、王世貞等人之後。在詩、文、書、畫方面,他都有一定造詣,對戲曲藝術也有精深研究。其著作有《柘湖集》、《何氏語林》、《四友齋叢說》。
書籍簡介
在戲由創作上,何氏推祟“言情”之作,嘗言:“大抵情辭易工,蓋人生於情,所謂‘愚夫愚婦可以與知者’。觀十五國風,大半皆發於情,可以知矣。是以作者既易工,聞者亦易動聽。即《西廂記》與今所唱時曲,大率皆情詞也。”但何良俊的“言情”,又並不是那種“調脂弄粉”者,《曲說》評《王粲登樓》第二折“摹寫羈旅壯志,語多慷慨,而氣亦爽烈”,認為“豈作調脂弄粉者可得窺其堂廡哉!”據此,何良俊對《西廂記》也頗有微詞,認為《西廂》“全帶脂粉”、“始終不出一‘情’字”,因而“意之重複,語之蕪類。”《曲說》最有價值的理論思想,是“本色論”。何良俊評:“《西廂》全帶脂粉,《琵琶》專弄學問,其本色語少。蓋填詞須用本色語,方是作家。”又評《倩女離魂》曰:“清麗流便,語入本色”,評《絲竹芙蓉亭》“通篇皆本色,詞殊簡淡可喜”,評《虎頭牌》“情真語切,正當行家”。所謂“簡淡”、“情真”,即是何氏所謂“本色”的兩個首要特徵。除此之外,“本色”者還須有“意趣”、“蒜酪”。他評《琵琶記》:“高則誠才藻富麗,如《琵琶記》‘長空萬里’,是一篇好賦,豈詞曲能盡之,然既謂之曲,須要有蒜酪,而此全無,正如王公大人之席,駝峰、熊掌、肥腯盈前,而無蔬、筍、規、蛤,所欠者中風味耳。”在這裡,何良俊認為高則誠以賦法作詞曲,專弄學問,而缺少“風味”,這也非“本色語”。因而詞“簡淡”,情“真切”,再加上有意趣之“風味”,便是《曲說》之所謂“本色”的基本內涵。這個觀點對後世影響頗大。
《曲說》的作家作品評論也較有特色,其中主要的有關於《西廂》、《琵琶》和《拜月亭》的評論,及對“元曲四大家”的評價問題。關於前者,《曲說》認為,《西廂》、《琶琶》固然是好的戲曲作品,但均是“本色語少”,而《拜月亭》在這一點上則優於《西廂》和《琵琶》。何良俊對《琵琶記》的批評更多,而對《西廂》,雖然本著提倡“本色”的主張,而批評其“帶脂粉”之氣,但在具體分析中也稱其“妙處亦何可掩”,並高度讚揚了王實甫“才情富麗,真辭家之雄”。關於《西廂》、《拜月亭》、《琵琶記》三者,孰優孰劣,在明中葉曾引起了一場爭論。《曲說》較早地涉及了這一問題,因而在後來引起了頗多爭議。關於“元曲四大家”,《曲說》曰:“元人樂府稱馬東籬、鄭德輝、關漢卿、白仁甫四大家。馬之詞老健而乏姿媚,關之詞激厲而少蘊藉,白頗簡淡,所欠者俊語,當以鄭為第一。”這個觀點,在戲曲批評史上也較獨特。在文辭與音律的關係上,何良俊提出“寧聲葉而辭不工,無寧辭工而聲不協”,非常強調音律的重要性,開沈璟曲學之先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