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黛峰

嚴黛峰 即嚴鳳英。原名鴻元,又名黛峰。黃梅戲表演藝術家,生於1930年,卒於1968年,她本名黛峰,藝名鳳英,祖籍安徽桐城羅家嶺。

嚴鳳英1930年4月13日生於安慶,3歲時回到原籍桐城羅家嶺,幼時因喜唱山歌和黃梅調,觸犯族規,被迫離家。 她12歲拜嚴雲高學唱黃梅戲,為族人、家庭所不容,後離家出走正式搭班,改藝名為鳳英。1946年在群樂劇場演出,以《小辭店》、《遊春》轟動安慶,因此盛名招致災禍。嚴鳳英離安慶去南京,脫離黃梅戲。之後,又得著名老藝人丁永泉指點,輾轉演出於貴池、青陽農村和安慶、皖南等地區。1947年曾隨胡金濤、劉鳳雲學唱京戲。1949年後又拜北昆名演員白雲生為師,不斷汲取兄弟劇種之長,以豐富自己的表演技藝。1953年參加安徽省黃梅戲劇團。 1951年重返安慶。1953年調入安徽省黃梅戲劇團,歷任安徽省黃梅戲劇團演員、副團長,中國劇協第二屆理事,中國文聯第三屆委員,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1960年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1960年,嚴鳳英加入中國共產黨。她曾任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副團長,當選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三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她於1954年參加華東區戲曲觀摩會演獲演員一等獎。
文革中,她被指為文藝黑線人物、宣傳封資修的美女蛇,並被誣衊為國民黨潛伏特務,屢遭批鬥,1968年4月8日夜自殺身亡。1978年5月23日,安徽省委為嚴鳳英平反昭雪,8月21日省文化局舉行了嚴鳳英骨灰安放儀式。
【藝術風格】
在23年的藝術實踐中,嚴鳳英在唱腔和表演方面都有新的創造,為黃梅戲藝術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她嗓音清脆甜美,唱腔樸實圓潤,演唱明快真摯,吐字清晰,韻味醇厚,並注重從人物感情出發,力求達到聲情並茂具有耐人尋味的藝術魅力。表演質樸細膩、塑造過許多具有鮮明性格的人物形象,如《打豬草》中的陶金花、《天仙配》中的七仙女、《女駙馬》中的馮素貞、《牛郎織女》中的織女,以及現代戲《豐收之後》中的趙五嬸等。其中《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均攝製成影片。
她的唱腔圓潤明快,表演質樸細膩,吸收京劇、越劇、評劇、評彈、民歌等之長,融會貫通,自成一家,世稱嚴派
【藝術道路】
嚴鳳英的藝術道路,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1945年春天以前,是第一個階段。由於父親嚴司明和母親離異,她在四五歲時,就回到祖父母居住的羅家嶺。田園風光陶冶著她幼小的心靈,與姑、姐們挖野菜、放牛的同時,她學唱了流傳於當地的不少民歌,藝術的種子在心靈中悄然播下。不久,因為抗戰爆發,她的父親嚴司明也回到家鄉,閒居無聊時,教她唱京劇,這使她與戲劇藝術有了接觸。在她十來歲時,同族中曾參加戲班的嚴雲高將黃梅戲帶回了羅家嶺,他一面開鋪謀生,一面收徒授藝,嚴鳳英由此與黃梅戲結下緣分。她始而偷偷學戲,繼而拜嚴雲高為師傅,正式成為他的女弟子,並學會了《送香茶》、《春香鬧學》等傳統戲中的單折。從學唱民歌小調,到學唱學演黃梅戲,從四五歲到十五歲,嚴鳳英度過了踏上黃梅戲表演藝術道路的準備時期。
1945年春至1951年初,是第二個階段。1945年春天,嚴鳳英在桐城練潭張家祠堂第一次登台演出,參演的劇目是《二龍山》。雖然她在劇中扮演的是一個不重要的角色-女寨主佘素貞的丫環,但卻是她黃梅戲舞台表演的起點。為此,她觸犯了族規,差點被捆起來淹死,可她卻沒有放棄這條已然邁出第一步的道路,繼續參加黃梅戲班的演出活動,終至離開家庭,從桐城唱到懷寧、樅陽等外縣,唱到當時的省會安慶。
隨著舞台實踐的不斷豐富,嚴鳳英的表演藝術水平迅速得以提高。她本來就有較好的演唱天賦,又虛心向前輩藝術家學習,她回憶道:"我到安慶想把戲演好,就努力學習。那時學表演,主要靠觀摩,看老前輩在台上一舉一動怎么做,我就一點一滴記在心裡,然後照葫蘆畫瓢搬上舞台。因為我是女性,演旦角戲的動作要細膩些,像是那么回事,觀眾看得很有味,反映說嚴鳳英的'小做'很好。"正是憑著這種學習精神,嚴鳳英在表演藝術上嶄露頭角。據老藝人回憶,《二龍山》一劇的主角是女寨主佘素貞,嚴鳳英扮丫環表演竟使劇名更換為《丫環掛帥》。然而,在國民黨反動派統治的黑暗社會,藝術上嶄露頭角的嚴鳳英非但沒有得到扶助,反而遭到摧殘,她被迫一次次地離開她鍾愛的舞台,其間,她又學唱過京劇。她流落各地,無家可歸,直到新中國成立。1951年初,她終於重返黃梅戲舞台,是她生活上備受磨難、藝術上得以豐富提高的時期,也為她藝術創造的輝煌作了鋪墊。
從1951年初開始,嚴鳳英進入了藝術道路的第三個階段。回到安慶後,她在“群樂”劇場演出,這時,黨派幹部和新文藝工作者幫助改戲改人改制,使她“接觸新文藝思想”。除演出傳統劇目外,還配合土改、反霸、抗美援朝、宣傳婚姻法等,演出過《江漢漁歌》、《兩朵大紅花》、《木蘭從軍》、《柳金妹翻身》等。1952年夏,她參加了安徽省暑期藝人訓練班,認真學習了中央人民政府《關於戲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思想變化更大,“舊社會把我當成草,新社會把我當作寶”。解放前苦難的經歷使她對共產黨、對新中國充滿了感情,從而也激發了她積蓄已久的藝術創造熱情。從1953年到1965年,她先後主演了《天仙配》、《女駙馬》、《打豬草》、《鬧花燈》、《牛郎織女》、《紅色宣傳員》、《江姐》等近50個大小劇目,她的表演藝術水平也不斷騰躍,既形成了獨自的風格特色,又代表著當時黃梅戲表演藝術的最高水平,並對劇種風格的形成發生了重要的影響作用。
【唱腔藝術】
中國戲曲從形成之初始,其藝術表演手段中就有了不可缺少的一項--歌唱,這是它有別於西方話劇藝術的明顯特徵。觀眾步入劇場的心態既是“看”戲,更是“聽”戲,在相同腔調和其他演員演唱的比照之下,他們審聽著眼前演員的演唱是否動人,技巧是否高超,希冀自己被征服。因此,一個戲曲演員,其成就的高低首先就表現在歌唱水平上。嚴鳳英也不例外,她的唱腔,極富藝術魅力,令每個聽眾都過耳難忘。嚴鳳英的先天嗓音好,沙甜的音色尤其適合演唱黃梅戲。但是,她的唱腔之所以能夠傾倒觀眾聽眾,更重要的原因還在於她善於創造。
戲曲演唱的美學標準,古代曲論家們作過較多的探索。生活於元雜劇興盛時期的胡祗遹《<黃氏詩卷>序》中就提出過“九美”說:女樂之百伎,惟唱詳焉。一、姿質濃粹,光彩動人;二、舉止閒雅,無塵俗態;三、心思聰慧,洞達事物之情狀;四、語言辨別,字真句明;五、歌喉清和圓轉,累累然如貫珠;六、分付顧盼,使人解悟;七、一唱一語,輕重疾徐,中節合度,雖記誦嫻熟,非如老僧之育經;八、發古人喜怒哀樂,憂悲愉快、言行功業,使觀聽者如在目前,諦聽忘倦,惟恐不得聞;九、溫故知新,關鍵字藻時出新奇,使人不能測度,為之限量。九美既具,當獨步同流。
在九條標準中,一、二、六項指演員的先天條件與外在神態,其餘均是歌唱的具體要求。嚴鳳英的唱腔藝術正是符合了這些美學標準,才傾倒了觀眾聽眾。
嚴鳳英的唱腔,首先貫穿著一個“情”字,在深入把握人物性格、測度具體戲劇情境後,以聲傳情,以情帶聲,即所謂“洞達事物之情狀”,“發古人之喜怒哀樂,憂悲愉快”,也是李漁所指出的“唱曲宜有曲情”,有了“情”才能“變死音為活曲,化歌者為文人”。《天仙配》是她演唱十分成功的一部作品,她曾應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之邀,談過自己的演唱體會,充分表明了她對七仙女在特定情境中情感的把握,並介紹了自己在演唱中的處理方法。例如:“我本住在蓬萊村”一句,她的理解是:“當董永問'但不知大姐家住哪裡,要往哪道而去?'這個意外的問題假如答不出來,或者答遲了,都要露出馬腳。”所以馬上接唱。“前半句七女的心情有點發慌,後半句則是撒謊,謊撒得比較圓滿,還帶著有幾分自我欣賞的情緒。”撒謊--心慌--自我欣賞,她正是在把握了特定情境和七仙女欲愛還羞的情感基礎上,完滿地處理了這一句以及這一段唱腔。再如“分別”一場中,“董郎昏迷在荒郊,哭得七女淚如濤”兩句,嚴鳳英理解是“好像是壓在肚子裡的一肚子苦水,'蓬'地一下突破了一個缺口,迸發出來,所以感情是非常激動的”;而於“你我夫妻多和好,我怎忍心將你拋”兩句,“雖然也是悲慟的,但要平穩些、纏綿些,這樣才好表示她和董永夫婦恩愛的感情”。理解得如此深入,唱出後才十分打動人心,唱腔才有了靈魂,有了魁力。也因為如此,她在不同的劇中扮演不同的人物,乃至同一劇中同一個人物,聲音色彩都有差異。《打豬草》中透出的是嬌稚明亮的奶腔,《夫妻觀燈》中給人以爽朗與寬厚的感受,《天仙配》“路遇”中的唱腔流露出的是嬌羞與自信,《牛郎織女》中她的音色中就可以直接傳達出的是沉鬱和壓抑。不必觀看舞台演出,從她的唱腔中就可以直接領悟到人物身份、性格和情感,她的唱腔足以“使觀聽者如在目前,諦聽忘倦”,僅僅靠聲音,她就把人們帶入了豐富多彩的藝術世界。
嚴鳳英的唱腔不僅“動聽”,而且“好聽”,這是她恰當地運用嗓音對黃梅戲聲腔進行處理的結果,使演唱“清和圓轉,累累然如貫珠”,“關鍵字藻時出新奇,使人不能測度,為之限量”。對於這一方面的成就,申非伊的《嚴鳳英唱腔初探》作了細緻的分析。她既遵從傳統戲曲演唱“字正腔圓”的標準,更追求“囀”、“潤”的效果。比如《天仙配》“滿工對唱”這段唱腔的處理方法,就是在準確把握字音聲調基礎上,大量運用前倚音,造成下滑、上掛的效果,並且按字調字情的不同,每句都有不同的唱法,使得唱腔生動而不呆滯,既明快又有濃厚的抒情意味,既純直又圓潤豐滿,令人品味不盡。此外,她還經常運用顫音、擻音、頓音等方法,一方面服務於人物情感的表達,另外一方面又使唱腔更加婉轉動聽。
“語音辨別,字真句明”,這是胡祗遹提出的演唱要求,也是戲曲演唱的基本準則。如果達不到這個要求,演員就未能將曲意傳送到觀眾的耳中,藝術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嚴鳳英在演唱中十分注重一點,她的咬字吐字異常清晰,字音結實豐滿,觀眾易聽易懂。她既學習京劇的吐字方法,又注重保持黃梅戲語言的地方特色,將兩者糅合使用,力求最佳歌唱效果,她對徒弟田玉蓮曾說過一段關於吐字的認識:“我是借用了京劇的一些吐字方法與安慶話糅合在一起的。比如安慶話念'春風送暖'的'暖'字,就念成'卵'字,這樣就不好聽,就得改用國語,念'暖',這樣音就圓了。又如:'我有一言奉勸君'中的'勸'字,安慶話念'串'字,這也應該改用國語的'勸'字音。但是'小女子也有傷心事'的'事'字,就不能按國語來念,就得按安慶話來念,把'事'仿成'四'音,如念'事'就不像黃梅戲了。”由此可見她在演唱中對咬字吐字的講究,這同樣是她的唱腔廣受歡迎、時被模仿、影響久遠的原因之一。
【人物表演】
嚴鳳英除了在唱腔藝術方面取得了傑出成就外,在舞台上乃至銀幕的表演上,同樣達到了出神入化、爐火純青的境界。她所塑造的陶金花、七仙女、馮素珍、江姐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令人難忘。她在表演藝術上所取得的成就可用“細膩”、“傳神”四個字來概括。
戲曲演員表演的根本任務是塑造人物形象,而要塑造好人物形象,必須對所演人物的性格、感情深入發掘,並轉化為舞台動作。發掘得越深,表演得越細膩,越趨近“傳神”的境界。人們對嚴鳳英扮演的七仙女讚賞備至,殊不知她對這個角色進行了多少次的琢磨和理解!且看她自己的理解:“七仙女是個神仙,按理也要從神仙這個角度給她來分析一番。神仙我沒見過,也沒法見到,但是我可以把她按照人的思想情況來處理……我想她敢從天上跑到地上,又敢當面向一個陌生男子主動地提出婚姻大事,並且想出一些巧妙的辦法打動董永,難住刁惡的傅員外……那么,她一定是個既大膽又聰明,既熱情又能幹的姑娘。”通過分析,她抓住了七仙女所應有的性格基調,其表演也就有了豐富的內涵。嚴鳳英在拍攝電影《女駙馬》時,受到導演劉瓊的啟發,更加注意深入人物的內心世界,把潛台詞準備得十分充足,表演也就更為細膩。她撰寫的一段戲的思想活動有助於說明問題(括弧內小字是她的思想活動):
春紅:劉大人到!(啊,我沒有聽錯!)
我:怎么劉大人到?(春紅,就是那個壞老頭子來了嗎?他來做啥?難道他看出我是女扮男裝?懷疑我了?)
春紅:是不是他來接你去跟他的五公子拜堂成親?
(十有八九是的!大禍來了!好吧,看出來就看出來,既然來了,不請進來也不行,請他進來吧!)
我:這倒要仔細了,快快有請!(我迎出門)
(這個老頭子又來了,怎么對付他呢?)(劉文舉迎面而來)
(呀!別讓他看我的臉,爭取主動!看看能不能混過去。)
我:(搶先一揖!)呀!老大人!
(我把袖遮住臉,你該看不清我了吧!)
文舉:狀元公!(嗯嗯嗯,什麼啊?啊,啊!)
我:不知恩師駕到,未曾遠迎還望恕罪!
文舉:老夫冒昧來訪,狀元公莫怪啊!
(他到底是真喊我狀元公?還是故意諷刺我?他不會無緣無故來找我,他是來乾什麼的?)
我:請!(劉文舉仔細看我一眼)(把臉背著他,莫讓他看出破綻來!)
文舉:哈哈……(他為什麼笑?春紅!)
文舉:哈哈……(壞了,他一定看出來了!)
文舉:(大笑)哈哈哈……(笑什麼!你要是看出來,你就乾脆講好了!這樣怪笑乾什麼?!)
我:老大人為何發笑?
文舉:那是在科場之中初睹風采,見你容貌舉止,與眾不同,老夫我大吃一驚--(壞了!壞了!一定看出我是個女的!)
今日仔細一看--(不得了!不得了!今天一定要出事了!)
果然貌賽潘安哪!
(唉,我的天!還好,還好,原來他把我當成一個美男子!嚇了一身冷汗!你這個老頭,原來還沒看出呢!好吧,恢復我們的“師生”關係吧!)
我:老大人過獎了!(下略)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說:“凡是沒有感覺到和所扮演的角色相類似的活的情感,是說不上真正的藝術創造的。”斯氏的體系並不完全適用於中國戲曲,但中國的戲曲表演不能沒有“體驗”,李漁要求演員“解明曲意”,“得其義而後唱,唱時以精神貫串其中,務求酷肖”,徐大椿在《樂府傳聲》中說得更明確:"唱者必先設身處地,摹仿其人之性情氣象,宛若其人之自述其……"要求的都是"體驗"。短短的一段戲,嚴鳳英理解得何其細緻,完全深入角色的內心世界,再加上與對手的感應交流,終轉化成一段生動細膩的舞台表演來,使觀眾為之擔心,又忍俊不禁,領略了一次的美的創造。
戲曲表演不僅需要深入體驗角色的感情世界,還需要藉助獨特的表現手法--程式--將人物性格與感情再現出來。在這一方面,嚴鳳英也堪稱傑出。黃梅戲由“三打七唱”的民間小戲發展而來,表演程式積累不多,這為嚴鳳英表演設下了重重困難,但同時又給她的創新提供了一個可能的空間。嚴鳳英的方法是:一是向崑劇、京劇等積澱豐厚的戲曲學習借鑑,以豐富自己的表演手段;二是回到人物性格,以人物性格為依據,創造性地運用程式,讓程式為表現人物服務,程式是手段,演活人物是目的。例如《女駙馬》中“狀元府”一場,當劉文舉傳旨招她為駙馬,哥哥又指出事態嚴重性後,“為了表現馮素珍的那種心慌意亂一籌莫展的焦急心情,我糅合了旦角和生角的不同表演程式,較為恰當地表現了角色的內心世界。這段戲裡,手按紗帽,雙眉緊鎖,在場上以旦角的台步踱來踱去,籌思萬全之計。這時只有我(馮素珍)和你(春紅)兩人,環境允許我們暫時恢復女兒身份,同時也由於心煩意亂再也無法顧及這些細節(指狀元公的體統)。因此,雖然穿著靴子,還是用旦角的台步,這樣做,對於表現馮素珍此時此刻的典型性格就較為得體。”同一角色,既用生角的程式,又用旦角的程式,這在行當劃分嚴格的京劇中恐怕是不可能的,而在嚴鳳英這裡卻變成了現實,並且贏得了觀眾的認可與歡迎,於中可見嚴鳳英表演藝術成就的又一個層面。
【對黃梅戲的貢獻與影響】
嚴鳳英雖然只活了38歲,但她對黃梅戲的發展作了卓越的貢獻,影響極為深遠。
嚴鳳英從15歲開始登台演出,她天賦的嗓音、藝術領悟力以及向前輩藝人虛心學習的精神,使她所扮演的舞台形象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尤其是在新中國成立後,她先後主演了50多部大小劇目,塑造了陶金花、七仙女、馮素珍、織女、江姐,以及《春香傳》中的春香、《打金枝》中的公主、《桃花扇》中的李香君等一系列人物形象。正因為她對形象塑造得成功,黃梅戲由流傳一隅的小劇種迅速引起廣大觀眾的注意和喜愛,從1952年在上海演出《打豬草》而獲得交口稱讚,到1954年華東地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演員一等獎,再到她主演的《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被搬上銀幕,嚴鳳英個人的表演與黃梅戲的聲譽鵲起緊密聯繫在一起。觀眾對黃梅戲熟悉是從對她的熟悉開始的,對黃梅戲的喜愛和迷狂也是從對她的表演、對她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欣賞開始的。嚴鳳英的表演,既為自己創立了典範之作,又為黃梅戲劇作家、音樂家架起了一座通往觀眾的橋樑。
沒有嚴鳳英,黃梅戲或許仍然能夠發展但不可能在全國眾多劇種中迅速崛起。
嚴鳳英是一位富於學習與創造精神的藝術家。從她登台演出到新中國成立初年,黃梅戲的生存環境艱難,表演藝術水平也處在粗糙的狀態之中。新中國成立以後,嚴鳳英和一批新文藝工作者為提高黃梅戲的藝術水平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她既虛心向前輩藝人學習,借鑑傳統,更注重向兄弟劇種學習,曾拜北昆名家白雲生為師學習京昆的程式動作,並融會貫通,用之於自己的表演中,為塑造人物性格服務。1954年華東戲曲會演期間,她“向范瑞娟學習她扮演嚴蘭貞的感情處理與水袖運用”。在音樂唱腔上,她支持音樂改革,經常提出建議並帶頭試唱,同時又在充分把握角色思想感情後賦予自己的創造。嚴鳳英所作的努力,使黃梅戲的表演水平躍上了一個新的台階,其藝術表現能力和張力大大的增強。
嚴鳳英的表演藝術,對黃梅戲劇種的特色和風格,還起到了極大的強化作用。這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其一,黃梅戲源於農村,帶著樸實自然的氣息,嚴鳳英的演唱使之更加優美動聽,形成了黃梅戲不同於京劇的沉厚、越劇的清麗、豫劇的豪邁的自然、優美、親切的音樂風格;其二、由於嚴鳳英表演藝術精湛,唱腔優美動聽,逐漸形成了觀眾的審美心理定式,更加喜愛女性形象和女聲唱腔。這種審美心理定式反饋到劇種自身,又使之在女性角色、女聲唱腔本來已占優勢的傳統上,更加強化了這一特色,旦角戲在黃梅戲中占著最重要的位置,與其他劇種相比,黃梅戲的這一特色也十分明顯,它與嚴鳳英的表演藝術成就是密切相關的。
【代表劇目】
嚴鳳英的代表劇目有《打豬草》、《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藍橋會》、《柳樹井》、《砂子崗》、《紅色宣傳員》、《劉三姐》、《黨的女兒》、《江姐》等。
活動年表
1944年12月,農曆甲申年:嚴鳳英首次登台
嚴鳳英應約去練潭鎮唱壽戲,首次在張家祠堂登台。
1945年9月,農曆乙酉年:嚴鳳英入程積善戲班,拜程積善為師
嚴鳳英隨嚴雲高入著名黃梅調藝人程積善戲班。在樅陽鎮演出,因頂角演《何氏勸姑》的張蘭英,正式起名嚴鳳英,為人注目。遂拜程積善為師,隨戲班在桐城,貴池一帶演出,不久,進安慶城內社會劇場唱戲,常住著名黃梅調藝人丁永泉家,向其父女學戲(其女丁翠霞為著名坤角)。因演《送香茶》的陳月英,《小辭店》的劉鳳英,《西樓會》的洪連保等,在安慶引起轟動。
1947年,農曆丁亥年七月:嚴鳳英與王少舫在蕪湖相會
黃梅戲演員嚴鳳英與京劇演員王少舫在蕪湖相會,常在同慶樓演《紡棉花》
1950年3月,農曆庚寅年:嚴鳳英與甘律之相識
黃梅戲演員嚴鳳英因學京戲到“藝友集”看演出,與南京著名京劇票友甘律之相識。不久,去甘家學習京劇及崑曲,技藝大進,並登台演出。
1953年4月30日,農曆癸巳年三月十七日:安徽省黃梅戲劇團成立
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在合肥成立。嚴鳳英在安慶第一個報名參加,自願放棄勝利劇院的高薪收入。
1954年8月,農曆甲午年:安徽省黃梅戲劇團排演《天仙配》
安徽省黃梅戲劇團排演改編後的《天仙配》。嚴鳳英主演七仙女,王少舫飾演董永,此劇由劇作家陸洪非改編,由李力平、喬志良導演,王文治、方少樨音樂。
1954年12月30日,農曆甲午年十二月初六日:嚴鳳英首演朝鮮古典名劇《春香傳》
為慶祝合肥江淮大戲院落成典禮,嚴鳳英主演朝鮮古典名劇《春香傳》,首演四十場,轟動合肥。
1955年5月,農曆乙未年:黃梅戲藝術片《天仙配》開拍
5月至11月,,在上海拍攝黃梅戲藝術片《天仙配》。石揮導演,音樂顧問葛炎。嚴鳳英飾七仙女,王少舫飾董永,張雲風飾傅員外,丁紫臣飾土地,王少梅飾大姐等,時白林、王少治、方少樨音樂。
1955年5月31日,農曆乙未年四月初十日:嚴鳳英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嚴鳳英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介紹人潘漢明等。
1956年,農曆丙申年:嚴鳳英與王冠亞結婚
嚴鳳英與王冠亞結婚。
1956年1月1日,農曆乙未年十一月十九日:嚴鳳英首演《打金枝》
移植的黃梅戲《打金枝》在合肥江淮大戲院首演。嚴鳳英飾公主,王少舫飾郭曖,喬志良導演,方少樨作曲。
1956年2月28日,農曆丙申年正月十七日:嚴鳳英首演《王定保借當》
黃梅戲《王定保借當》在合肥江淮大戲院首演。嚴鳳英主演。
1956年6月29日,農曆丙申年五月廿一日:嚴鳳英與甘律之離婚
由南京白下區法院判決,嚴鳳英與甘律之離婚。
1956年7月24日,農曆丙申年六月十七日:安徽省第一屆戲曲匯演大會舉行
7月24日至8月24日,安徽省第一屆戲曲匯演大會在合肥舉行。嚴鳳英主演《王金鳳》,榮獲演員一等獎。
1956年9月3日,農曆丙申年七月廿九日:嚴鳳英首演《借羅衣》
嚴鳳英在蚌埠劇場首演《借羅衣》。
1956年9月21日,農曆丙申年八月十七日:安徽省黃梅戲劇團赴北京演出《天仙配》
安徽省黃梅戲劇團赴北京演出,在北京長安大戲院為中國共產黨“八大”開幕招待演出《天仙配》,嚴鳳英主演。
1956年11月4日,農曆丙申年十月初二日:安徽省黃梅戲劇團首次赴濟南演出
11月4日至11月17日,安徽省黃梅戲劇團首次赴濟南演出。演出13場,劇目是《天仙配》7場、《春香傳》1場、《打金枝》等。嚴鳳英主演。
1956年12月1日,農曆丙申年十月廿九日:安徽省黃梅戲劇團首次赴廣州演出
12月1日至12月26日,安徽省黃梅戲劇團首次赴廣州演出,並受到中南局第一書記陶鑄接見。演出28場,劇目是《天仙配》10場,《春香傳》2場,《夫妻觀燈》5場,《天仙配·路遇》11場。嚴鳳英主演。
1957年2月,農曆丁酉年:嚴鳳英首演《碧玉簪》
黃梅戲《碧玉簪》在合肥江淮大戲院首演。嚴鳳英飾李秀英,王少舫飾王玉林,喬志良導演,潘江明、丁式平作曲。
1957年6月3日,農曆丁酉年五月初六日:嚴鳳英首演全本《菜刀記》
全本黃梅戲《菜刀記》在合肥江淮大戲院首演。嚴鳳英主演。
1957年6月6日,農曆丁酉年五月初九日:嚴鳳英首演《排環記》
6月6日至6月7日,黃梅戲《排環記》在合肥江淮大戲院首演。嚴鳳英主演。
1957年12月,農曆丁酉年:安徽省第二屆戲曲匯演大會舉行
安徽省第二屆戲曲匯演大會在蕪湖舉行。嚴鳳英與王少舫主演《桃花扇》,榮獲演員一等獎。此劇由陸洪非改編,喬志良導演,時白林、洪聲作曲。
1959年1月1日,農曆戊戌年十一月廿二日:嚴鳳英首演《拉郎配》
黃梅戲《拉郎配》在合肥礦機廠禮堂首演。嚴鳳英、王少舫主演。
1959年1月5日,農曆戊戌年十一月廿六日:嚴鳳英首演《牛郎織女笑開顏》
黃梅戲《牛郎織女笑開顏》在合肥江淮大戲院首演。嚴鳳英、王少舫主演,金芝編劇,時白林等作曲。
1959年1月12日,農曆戊戌年十二月初四日:嚴鳳英彩排《王金豆借糧
黃梅戲《王金豆借糧》在合肥彩排。嚴鳳英、王少舫主演。
1959年1月12日,農曆戊戌年十二月初四日:嚴鳳英彩排《喜榮歸》
黃梅戲《喜榮歸》在合肥彩排。嚴鳳英、王少舫主演。
1959年1月31日,農曆戊戌年十二月廿三日:嚴鳳英首演《女駙馬》
黃梅戲《女駙馬》在合肥江淮大戲院首演。嚴鳳英、王少舫主演,陸洪非改編,洪謨等導演,時白林等作曲。
1959年3月,農曆己亥年:嚴鳳英首演《黨的女兒》
黃梅戲《黨的女兒》在合肥江淮大戲院首演。嚴鳳英主演,張錫奇導演。
1959年6月,農曆己亥年:黃梅戲藝術片《女駙馬》開拍
6月至9月,在上海拍攝黃梅戲藝術片《天仙配》。劉瓊導演,嚴鳳英主演。
1959年11月18日,農曆己亥年十月十八日:嚴鳳英首演《鬧金階》
黃梅戲《鬧金階》在安徽省省委小禮堂首演。嚴鳳英主演。
1960年1月29日,農曆庚子年正月月初二日:嚴鳳英首演《對課》
黃梅戲《對課》(原《戲牡丹》)在合肥江淮大戲院首演。嚴鳳英主演。
1960年6月29日,農曆庚子年六月初六日:嚴鳳英首演《金黛萊》
黃梅戲《金黛萊》在合肥江淮大戲院首演。嚴鳳英主演。
1960年10月13日,農曆庚子年八月廿三日:嚴鳳英加入中國共產黨
嚴鳳英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0年10月30日,農曆庚子年九月十一日:嚴鳳英首演《程紅梅
黃梅戲《程紅梅》在合肥江淮大戲院首演。嚴鳳英主演。
1960年12月4日,農曆庚子年十月十六日:嚴鳳英首演《劉三姐》
黃梅戲《劉三姐》在合肥江淮大戲院首演。嚴鳳英主演。
1961年2月9日,農曆庚子年十二月廿四日:嚴鳳英首演《趕郎》
黃梅戲《趕郎》在合肥江淮大戲院首演。嚴鳳英主演。
1961年3月4日,農曆辛丑年正月十八日:嚴鳳英首演《韓寶英
黃梅戲《韓寶英》在合肥西山禮堂首演。嚴鳳英飾韓寶英,王少舫飾石達開,陸洪非編劇,時白林作曲。葉劍英元帥觀看。
1961年4月29日,農曆辛丑年三月十八日:嚴鳳英彩排《玩會跳船》
黃梅戲《玩會跳船》在合肥彩排。嚴鳳英主演。
1961年5月16日,農曆辛丑年四月初五日:嚴鳳英彩排《碧玉簪》
黃梅戲《碧玉簪》在合肥彩排。嚴鳳英主演。
1961年6月23日,農曆辛丑年五月十四日:嚴鳳英彩排《香羅帕》
黃梅戲《香羅帕》在合肥彩排。嚴鳳英主演。
1963年,農曆癸卯年:嚴鳳英首演《三里灣》
根據趙樹理同名小說改編的現代黃梅戲《三里灣》首演。嚴鳳英飾主演。
1963年7月,農曆癸卯年:神話故事片《牛郎織女》開拍
7月至9月,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到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神話故事片《牛郎織女》。陸洪非、金芝、完藝舟、岑范編劇,岑范導演,時白林、方少樨作曲。嚴鳳英飾織女,黃宗毅飾牛郎,王少舫飾金牛星。
1964年,農曆甲辰年:嚴鳳英首演《紅色宣傳員》
根據朝鮮名劇改編的《紅色宣傳員》首演於合肥江淮大戲院。喬志良導演,時白林作曲,嚴鳳英飾李善子,王少舫飾崔鎮午,潘霞雲飾福善大嬸。
1964年3月14日,農曆甲辰年二月初一日:嚴鳳英首演《豐收之後》
方言話劇《豐收之後》在合肥江淮大戲院首演。蘭澄編劇,喬志良導演,嚴鳳英飾趙五嬸,王少舫飾趙大川
1965年2月,農曆乙巳年:嚴鳳英首演《江姐》
現代黃梅戲《江姐》在合肥江淮大戲院首演。喬志良導演,時白林作曲,嚴鳳英飾江姐,王少舫飾莆志高,張雲風飾沈養齋,潘霞雲飾雙槍老太婆。
1965年2月23日,農曆乙巳年正月廿二日:四個江姐座談會召開
由於大演現代戲,合肥先後有四台《江姐》演出。為了總結交流經驗,《合肥晚報》社召開四個江姐座談會,黃梅戲江姐扮演者嚴鳳英,京劇江姐扮演者謝黛林,安徽省廬劇團的江姐扮演者鮑志遠,合肥市廬劇團的江姐扮演者董桂蘭,應邀暢談了各自的心得、體會。《合肥晚報》發表了整版座談紀要。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