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嚴道鎮,系縣級機關所在地。座標,東經102°51',北緯29°47',海拔762米。南瀕經河,北倚滎河,東1公里為兩河合流處,縣即以此二河得名。鎮西約兩公里處,為嚴道古城遺址。川雲公路從南至北,穿鎮後折西而過。轄東、西、中3個居民段,12條街,是城鎮居民、城區鄉農民共居的城鎮。
歷史
自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改置滎經縣以來,歷代均以嚴道鎮為縣治所在地。
清,鎮屬欽仁鄉。
民國初年沿用清制。民國4年(1915年)至民國24年(1935年),鎮屬中區。
國民25年(1936年),鎮屬第一區,分置城東聯保與城西聯保。
民國29年(1940年)改聯保為鄉、鎮後,分設城東鎮(一至八保)與城西鎮(一至五保)。
1950年2月11日,滎經縣人民政府成立後,城東、城西兩鎮初沿舊制,轄於新設的第一區。
1951年4月,康保甲,以原城東鎮之第一至第八保,城西鎮之第一至第五保設城廂鎮,屬第一區。下轄人民東街、人民下街、人民中街、人民上街、人民正街、人民后街、新民街、民主正街、民主下街、民主中街、民主上街、民主西街、民主后街共13街。
1952年,土地改革工作結束。10月,建立城廂鎮人民政府,下屬四個居民段。
第一段轄民主西街、民主上街、民主中街、民主后街。
第二段轄民主下街、民主正街、新民街、人民正街。
第三段轄人民上街、人民中街、人民下街、人民東街、人民后街。
第四段轄新南街、民益村、勝利村、同心村。
1953年3月,改城廂鎮人民政府為城關區人民政府,屬第一區。
1956年,城關區人民政府,改名為城關鎮人民委員會。
1958年,建立城關人民公社(政、社合一),鎮併入。
1961年,鎮自城關人民公社中分出,恢復城關鎮(人民委員會),轄4居民段13街。
1969年,稱城關鎮革命委員會。
1980年,地名普查後,為避重名,於次年7月,改城關鎮為嚴道鎮。
1982年體制改革,調所轄為3段12街。
東段轄人民東街、人民中街、人民后街、新南街。
中段轄人民上街、人民正街、新民街。民主正街。
西段轄民主后街、民主中街、民主上街、民主西街。
後將城區鄉併入嚴道鎮。
1999年12月1日縣政府對嚴道鎮新舊城區街道進行重新命名或更名,訪問滎經縣城。
城區鄉:
城區鄉位於嚴道鎮四周,故名城區。鄉政府駐地民主中街,海拔762米。座標,東經102°50',北緯29°47',鄉境,東與青龍鄉接壤,南與附城、煙竹、五憲鄉連界,西與六合鄉毗鄰,北隔滎河與大田壩鄉相望,總面積8平方公里。現轄青仁、蔬菜、同心、新南、黃家等5個行政村。
清,現青仁村(下青壩部分)、蔬萊村(官屯壩部分)、同心村(官屯壩部分)屬欽仁鄉;黃家、新南村(小溪壩部分)屬清化鄉。
民國初年至民國24年(1935年),青仁村屬下青壩,同心、蔬菜村屬官屯壩,均屬中區。黃家、新南村屬小溪壩,屬南區。
民國25年(1936年),同心青仁村屬城西聯保,蔬菜村屬城東聯保,黃家、新南村屬小溪聯保。
民國29年(1940年),同心、青仁村和蔬萊村分屬城東和城西鎮,黃家、新南村屬復興鄉。
1950年沿舊制。
1951年土地改革時,同心、蔬萊村為官鳳鄉所轄,青仁村為青鳳鄉所轄,黃家村和新南村為附城鄉所轄。
1952年,行政區劃調整,鄉境的大部歸屬城廂鎮。
1958年公社化時,建城關人民公社,五里村、黃家村被劃入,下設青仁、同心、蔬菜、黃家、新南5個生產管理區。
1961年城關鎮自公社分出,同時,改生產管理區為生產大隊。
1968年稱城關公社革命委員會。
1980年地名普查後,更名為城區公社。
1981年為城區公社管理委員會。
1983年改公社為鄉、大隊為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