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子前村

嘴子前村

嘴子前村位於山東省海陽市東北部,盤石店鎮北部,地處東經121°13′,北緯36°54′。東與乳山市鐵山村為鄰,北與潘家溝村相連,西與北魯家村、大薛家村交界,南與野口村、金銀崮村、大莊相接。距鎮政府駐地4.5公里,隸屬盤石店鎮。

基本信息

嘴子前村簡介

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姓12人自雲南初隸遷至即墨登瑤村。本村王姓先祖王敢遷至距今嘴子前村東0.5公里處的車道夼建村定居。因戰亂村毀,後代又進行了搬遷。其兄定居山口之前,其弟定居山口之後。因兩村之間的坐頂坡山口像嘴,故命村名嘴子前、嘴子後。另一說為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建村。1958年建龍頭水庫(今盤石水庫,下同),嘴子前村多屬庫區而搬遷至石李,形成同屬一個行政村的東、西兩個自然村。

全村轄區總面積5平方公里,耕地185公頃,山嵐200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桑、蔬菜等。

嘴子前村發展

2002年,全村有526戶,1280人。有王、劉、張、薛、遲、季、於等姓,均為漢族,其中王姓占99%。

1954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2萬元。197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8萬元。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252萬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52%、11%、37%,人均純收入2724元。200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692萬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為74%、15%、11%,人均純收入3270元。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20公斤,總產33.5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300公斤,總產83.1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370公斤,比1978年增產70公斤。2000年,糧食畝產400公斤,總產110.8萬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505公斤,總產89.4萬公斤。

1987年以來,村黨支部發動民眾栽植蘋果0.67公頃,板栗1公頃,桑3公頃;養兔1.2萬隻,養山羊120隻,養牛78頭;建蔬菜大棚8個,桑棚6個;發展養雞專業戶2家。2000年,第一產業總收入606萬元,其中農業總收入125萬元,林業收入1萬元,畜牧業收入480萬元。2002年,第一產業收入1249萬元,其中農業收入900萬元,畜牧業收入329萬元,林業收入20萬元。

第二產業建國前,本村僅有小手工業,主要是小爐匠、打白鐵等,從業人數很少,生活僅夠自給。解放後,辦起了粉坊、油坊,規模不大,收入微薄。1985年,村集體建起麵粉廠、紅爐,常年利稅3萬元。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50人,收入265萬元,其中工業收入250萬元,建築業收入15萬元。

第三產業1951年,辦起了供銷合作社代銷店。改革開放後,黨支部帶領村民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先後發展起理髮、縫紉、電氣焊、修理、商飲業等,從業人員50多人,常年收入25萬元,稅金6萬元。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60人,收入188萬元,其中運輸業收入110萬元,服務業收入69萬元,商飲業收入9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1年解放後,成立嘴子前完小。1969年,成立嘴子前聯辦中學。1996年,由聯辦村共同出資4萬元,修建新校舍,學校教學設施逐步配套,教學質量提高。2000年,學校和本村被評為煙臺市“規範化”學校、海陽市教書育人先進單位。自建國至2002年,本村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60人。嘴子前村的秧歌歷史悠久,中央、省、煙臺等歌舞團曾多次派人來村採訪和指導。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不足100公斤,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糧。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180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400公斤。2002年,人均存款3000元,全村有機動車260輛、機車70輛、電話320部、彩電400台、電冰櫃60台、洗衣機6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住房面積不足5平方米。1985年,建新房區1.2萬平方米。1997年,村統一規劃街道、房屋建設,大街、巷口設有路燈,村貌煥然一新。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18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8年以來,集體經濟不斷壯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82年,購買放映機1台,自放電影;投資20萬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建立醫療站,為殘疾、孤寡老人免費治病;又建起青年活動室、圖書室。1983年,投資10萬元,修建自來水蓄水池,村民吃上了自來水。1992年,建立幼稚園。1999年,裝上程控電話320部,成為電話普及村。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2年,王道同經大莊薛洪全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43年成立黨支部,王道同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領導下,成立5個互助組,先後開展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組織支前隊80人隨軍南下。1949年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36人。2002年,有黨小組7個,黨員62名。先後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王道同、王安錫、王鳳歲、王同弟、王令君、王連京、王克信、王寶增、王文國、王富亭、王德生、王忠江、王富亭。 1999年,村黨支部被中共海陽市委評為先進黨支部。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4月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王壽山、王連京、王同弟、王克信、王書信、王文國、王公玉、王信、王富亭、王忠江、王德生、王永軍。1999年,王富亭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主任。同年,村委被評為海陽市模範村委會,村調解委員會被評為煙臺市模範調解委員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