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嘔家有癰膿,不可治嘔,膿儘自愈。
先嘔卻渴者,此為欲解;先渴卻嘔者,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
嘔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飲故也,此屬支飲。
問曰: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師曰:以發其汗,令陽微,膈氣虛,脈乃數。數為客熱,不能消谷,胃中虛冷故也。
脈弦者,虛也,胃氣無餘,朝食暮吐,變為胃反。寒在於上,醫反下之,今脈反弦,故名曰虛。
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無氣,無氣則榮虛,榮虛則血不足,血不足則胸中冷。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
病人慾吐者,不可下之。
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嘔而胸滿者,茱萸湯主之。
茱萸湯方
吳茱萸(一升)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乾嘔吐涎沫,頭痛者,茱萸湯主之。
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半夏瀉心湯方
半夏(半升,洗) 黃芩 乾薑 人參(各三兩)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 甘草(三兩,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乾嘔而利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
黃芩(三兩) 甘草(二兩,炙) 芍藥(二兩) 半夏(半升) 生薑(三兩) 大棗(二十枚)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
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者,解,急與之。思水者,豬苓散主之。
豬苓散方
豬苓茯苓白朮(各等分)
右三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四逆湯方
附子(一枚,生用) 乾薑(一兩半) 甘草(二兩,炙)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甘草(三兩)半夏(半斤)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
大半夏湯方
半夏(二升,洗完用) 人參(三兩) 白蜜(一升)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藥取升半。溫服一升,余分再服。
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
大黃甘草湯方
大黃(四兩) 甘草(一兩)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
茯苓澤瀉湯方
茯苓(半斤) 澤瀉(四兩) 甘草(二兩) 桂枝(二兩) 白朮(三兩) 生薑(四兩)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內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
吐後渴欲得水而貪飲者,文蛤湯主之,兼主微風脈緊頭痛。
文蛤湯方
文蛤(五兩) 麻黃 甘草 生薑(各三兩) 石膏(五兩) 杏仁(五十枚) 大棗(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汗出即愈。
乾嘔吐逆,吐涎沫,半夏乾薑散主之。
半夏乾薑散方
半夏 乾薑(各等分)
右二味,杵為散,取方寸匕,漿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頓服之。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生薑半夏湯主之。
生薑半夏湯方
半夏(半斤) 生薑汁(一升)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內生薑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後服。
乾嘔噦,若手足厥者,橘皮湯主之。
橘皮湯方
橘皮(四兩) 生薑(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下咽即愈。
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
橘皮竹茹湯方
橘皮(二升) 竹茹(二升) 大棗(三十個) 生薑(半斤) 甘草(五兩) 人參(一兩)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夫六府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上氣腳縮;五藏氣絕於內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
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今自愈。
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今自愈;設脈緊,為未解。
下利,脈數而渴者,今自愈。設不差,必清膿血,以有熱故也。
下利,脈反弦,發熱身汗者,自愈。
下利氣者,當利其小便。
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清膿血。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熱。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四逆湯方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右五味,A2K5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稀粥一升,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
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堅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利去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下利,脈反滑者,當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氣湯。
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方
下利,讝語者,有燥屎也,小承氣湯主之。
小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 厚朴(二兩,炙) 枳實(大者三枚,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
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桃花湯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銼,一半篩末) 乾薑(一兩) 粳米(一升)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七合,內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白頭翁湯方
白頭翁(二兩) 黃連 黃柏秦皮(各三兩)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
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梔子豉湯主之。
梔子豉湯方
豉子(十四枚) 香豉(四合,綿裹)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則止。
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通脈四逆湯方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乾薑(三兩,強人可四兩) 甘草(二兩,炙)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下利,肺痛,紫參湯主之。
紫參湯方
紫參(半斤) 甘草(三兩)
右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參,取二升,內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溫三服。
氣利,訶梨勒散主之。
訶梨勒散方
訶梨勒(十枚,煨)
右一味,為散,粥飲和,頓服。
附方
《千金翼》小承氣湯 治大便不通,噦,數讝語。
《外台》黃芩湯 治乾嘔下利。
黃芩 人參 乾薑(各三兩) 桂枝(一兩) 大棗(十二枚) 半夏(半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
相關詞條
-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十七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十七》是東漢末年醫學家張仲景創作的一篇散文。
作品原文 作者簡介 -
《傷寒雜病論》
《傷寒雜病論》是漢族傳統醫學著作之一,歷代醫家對之推崇備至,讚譽有加,至今是中國中醫院校開設的主要基礎課程之一,中醫學習的源泉。2003年非典期間,該書...
簡介 內容介紹 影響 現行版本 學術特色 -
嘔吐[嘔吐]
嘔吐,中醫病證名。是以胃失和降,氣逆於上所致的一種病證,可出現在許多疾病的過程中。臨床辨證以虛實為綱。治療以和胃降逆為原則,但須根據虛實不同情況分別處理。
名詞解釋 歷史沿革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病因 病機 -
嘔吐
嘔吐,中醫病證名。是以胃失和降,氣逆於上所致的一種病證,可出現在許多疾病的過程中。臨床辨證以虛實為綱。治療以和胃降逆為原則,但須根據虛實不同情況分別處理...
名詞解釋 歷史沿革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病因 病機 -
傷寒雜病論釋疑解惑
《傷寒雜病論釋疑解惑》一書設16章,按照六經、臟腑以及病證進行分類歸納。既有對原著條文中疑難詞句的解釋,也有對方劑用藥要點與藥理作用的分析。全書內容豐富...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編輯推薦 目錄 文摘 -
辨三部九候脈證第一
寸口脈沉而堅者,病在中。 寸口脈沉而喘者,寒熱。 脈緊上寸口者,中風。
經言 三百六十脈 -
熱郁少陽證
熱郁少陽證證見往來寒熱,胸脅滿悶,心煩嘔吐,不欲飲食,口苦,咽乾,目眩,苔薄黃,脈弦等。將外感溫熱病發展過程中的臨床表現成份為衛分證、氣分證、營分證、血...
分類 治療 -
胡希恕講傷寒雜病論
《胡希恕講傷寒雜病論》是2009年由人民軍醫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馮世綸。本書根據著名經方大師胡希恕先生的講課錄音及筆記整理而成,共32章,強調了傷寒...
內容簡介 編輯推薦 目錄 作者簡介 -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南宋·陳言撰著,成書於淳熙元年(1174年)。原名《三因極一病源論粹》,簡稱《三因方》。該書18卷,分為180門,收方1050餘首...
書名(異名) 成書背景 流傳版本 作者簡介 書評、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