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之寶

嘉定之寶

利州鐵錢和江蘇高郵鐵錢同樣名聲顯赫。公元1005年(景德二年)至公元1236年(端平三年)期間,北宋在利州即今廣元設立了鑄錢監,名“利州監”,鑄造了大量鐵錢,時間長達231年之久。利州鐵錢以其鑄行量小,品種繁多,頗受藏家親睞。

簡介

(圖)嘉定之寶嘉定之寶

兩宋鐵錢流通區域是四川省、重慶市以及和毗鄰四川省陝西省部分地區和毗鄰重慶市的湖北省部分地區

利州鐵錢的流通範圍,從史料記載和出土情況看則在四川境內,鐵錢背面鑄有“利州行使”者,又為利州路轄區使用。利州路管轄的濟眾監(今陝西省內)恰好在北宋宋真宗景德年間。利州鐵錢流通時間大約319年。

鑄行原因

嘉定之寶 嘉定之寶

良好的物質基礎:北宋前,四川就是重要的產鐵區,冶鐵業發達,利州又是四川的鐵礦產地和冶煉重地,《宋史地理志》、《元豐九域志》記載:“…利州昭化,嘉川地區,…亦產鐵。僅梓州、利州兩地,鐵礦年產量就達三十多萬斤”。《宋史.食貨志.錢幣》載:“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大安軍淳熙、新興、迎恩三爐、出生鐵四十九萬五千斤,利之昭化、嘉川縣亦有爐,新產鐵三十餘萬斤”。

無奈的政治形勢:宋朝先後受到遼、西夏、金和蒙古的威脅與攻擊,長期處於屈辱求和,苟且偷安,被動挨打局面,年年向這些國家進貢銀絹“歲幣”、“歲賜”和各種“貢禮”,宋代晚期政治腐敗,君臣昏庸荒縱,奢侈成風,財源必然枯竭,只好用鑄造鐵錢的方法填補困境。

發達的經濟保障:兩宋時期礦產冶煉印刷造紙瓷器絲綢很發達,商品經濟發展更快,內外貿易旺盛,市場需要大量的貨幣流通。宋時印製大量紙幣交子補充軍費,但是印製交子必須增鑄鐵錢以提供印製交子的物質需要。四川處於御金抗蒙前沿陣地,當是鐵錢生產之地,利州鑄造鐵錢亦自然在其中。

嘉定之寶 嘉定之寶

聚財的利益驅動:宋代貨幣流通的顯著特點是紙、鐵、銅三種不同錢幣流行於市,交替出現,交付使用,然而,這個時期的紙幣卻成了鐵錢的“替罪羊”,鐵錢長期鑄行,紙幣屢屢受挫。

宋代長期鑄行鐵錢的根本原因是“把發行紙幣作為財政來源,彌補財政赤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