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善農民書是農村中男女老少所喜聞樂見的民間演唱藝術,其具體表演形態是:演出台前置一小桌,圍上紅布。桌面上放茶杯、摺扇、醒木等物件。一人表演,表演者身穿長衫,手持銅鈸,以竹筷擊打伴奏,有說有唱,以說為主,可以見啥唱啥。表演一般都由開篇和正本組成。開篇純唱,以自編為主,也有開篇書;正本一般是民間流傳的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故事。演唱曲調富有地方特色,除了本門本派的常用曲調,如長調、慢調、急急調,還有哭調等之外,還大量引用民間小調、田歌稍加改編穿插其中,口語化的民眾語言,琅琅上口,和聲悅耳。
嘉善農民書道具簡單,形式多樣,表演多變,生動細膩,有說有唱,風趣幽默,老少同樂,雅俗共賞,隨時隨地可以演出,如茶館、街面上人頭集中的地方、民間廟會、行會、合社等。新中國成立以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農民書藝人有組織地學習和演出,常年活躍於農家、田頭和茶室。嘉善農民書演出,由於沒有固定體制、沒有固定收入,於20世紀末逐漸淡出。現僅存惠民街道史余法(1933年出生)等少數幾人,且年事已高,不能登台表演,瀕臨失傳。
嘉善農民書被列入第三批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農民書,又稱鈸子書、說因果
嘉善農民書,又稱鈸子書、說因果。據《嘉興風情民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94頁稱:“鈸子書,舊時俗稱‘說因果’,相傳始於明萬曆年間,距今400餘年歷史。”
嘉善農民書的演唱者一般為職業或半職業的藝人,以半農半藝者居多。演唱的場合以街頭、茶館為主。
農民書演唱的內容多為歷史故事,如《乾隆皇帝下江南》、《薛仁貴征東》、《岳飛》等。農民書藝人們同時把流傳在民間的小調故事、生活歌、田歌等內容,通過自己的改編,把民間藝術的精華傳承到今天。
農民書一人表演,表演形式簡單。表演時表演者身穿灰色或黑色長衫,手拿鈸子即可表演。在茶館表演時,茶館正前方搭一個小台,放一張長方桌,桌上鋪一塊紅布,放一杯茶,一把扇子和一塊靜木等物即可演出。表演者表演時,手拿鈸子一隻,用竹筷子一根,輕擊鈸子。
由於農民書表演以說為主,以說故事情節見長,又吸收了當地民間小調、田歌的風格,幾乎沒有什麼固定的演唱曲調,只要具備藝術天賦,能掌握節奏,把握故事情節,具有反串各種角色的本領,會演會編,就能成為這一藝術的傳人。農民書還借鑑了評話的特點,這是它吸引觀眾的又一大特色。
農民書的開篇可自編,也有開篇書,句式要求不規則,以七字句為主。有十句,從一到十,再從十到一。
開場先敲一段前奏,開唱後兩句一個過門,節奏快慢依情節而定。基本節奏相同,句式要求不規則,以七字句為主。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得到了農民的喜愛。
清末民初在嘉善一帶廣為流行
關於嘉善農民書的起源和流傳地,《嘉善文化藝術志》第100頁記載道:“‘說因果’起源於明朝萬曆年間……建國後在人民政府扶植下,得到改造和發展,改稱‘農民書’……‘農民書’在我縣流行於大通、大雲、惠民、里澤一帶。”
農民書在清末民初年間曾在江南一帶的上海金山、江蘇無錫、浙江平湖和嘉善一帶廣為流行,盛行於20世紀中葉。當年享有名聲的藝人有上海金山的蔡培慶、諸雲祥、王偉仁等18人,在嘉善、上海金山一帶茶館裡演出。
在20世紀50年代初,曾在金山城隍廟偏殿塑造了“說因果”的祖師爺范旭的像,附近的“說因果”藝人大集會,促進了鈸子書的發展。“文化大革命”期間停演。
1980年後,又有史余法等老藝人在嘉善、金山一帶茶館演出,至20世紀90年代初停演。
2005年全縣民族民間藝術資源普查時,在惠民發現僅有史余法一人會唱農民書。
史余法老藝人編唱的農民書開篇《三個十二》就來自於民間的小調生活歌,他演出的《七劍五義十三俠》、《大紅袍》等都來自民間傳說故事。
農民書民間藝人史余法和黃天來
史余法生於1933年,20世紀80年代曾在惠民和上海金山區的茶館裡演唱農民書。史余法演唱的曲調是當地的民間小調。他曾跟蔡培慶、諸雲祥、王偉仁等學唱。
據史余法介紹,惠民的農民書是在20世紀上半葉從上海金山地區傳過來的。惠民在縣城東郊,因曾建有惠民庵而得名。惠民東鄰上海金山區楓涇鎮、平湖市新埭鎮,南接大雲鎮、平湖市鍾埭鎮,西、北依魏塘。史余法所在的雙溪村(現大通村)原名雙石橋,位於鎮東南6.4千米處。有東西向一條老街,全長150米,形成於民國初年。因位於雙溪匯合處,故名雙溪。
惠民與上海金山區只有一河之隔,農民都以種水稻為主,閒時都有到茶館吃茶的習慣,茶館是當地民眾休閒交流信息的公共場所。小茶館遍布各個小集鎮,也為農民書的生存提供了一個平台。
農民書表演形式簡單、通俗易懂,迎合了農民民眾的審美情趣和欣賞水平,自然而然地成為人民民眾喜愛的民間藝術。
還有一位黃天來老人也是唱農民書的能手。黃天來1936年出生於金光村梅園裡(現惠民街道楓南村金光自然村)一個農民家庭。該村靠近上海金山區的楓涇鎮。他幼年就喜愛說說唱唱,4歲那年他穿著開襠褲就拿起腳鑼蓋,模仿說書先生唱農民書。6歲讀書,讀了5年書,在學校經常與同學在一起唱他父親給他唱的小段。
黃天來父親黃明勤,是當地頗有聲譽的演唱農民書的民間藝人,黃天來向他父親學會了《薛仁貴征東》、《方世玉打擂台》兩部大書,還學會了《呼延慶捉妖》、《狄青平橋捉烈馬》、《乾隆皇帝下江南》、《烏盆記》等書中部分選段和不少開篇、小段、故事、小調。
黃天來在20世紀60年代常到楓涇茶館裡去唱農民書,還到學校、俱樂部唱農民書。經常演唱使他越唱越好,名聲越揚越遠。附近人家造房子、辦喜事,邀他去唱。乘涼時,鄉鄰們圍著他要他唱,他那隻破舊的鈸子隨身帶著,成為他的第二伴侶。
嘉善農民書列入了嘉善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然而,現在後繼乏人!(金天麟)連結:
嘉善農民書被列入第三批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演唱者左手拿一個銅鈸子,右手拿一根小竹筷,邊唱邊打,發出忒忒的聲音,所以也叫它為“忒忒書”。有的也放一把摺扇,一塊驚堂木。摺扇可做道具,模仿刀、槍、劍等,也可隨情節變化做手勢動作。
據傳起源於明代萬曆年間,有人將當地發生的不平事編成《黑白傳》,激起強烈的民憤,促使松江、平湖一帶的農民起來造反。從此,這一帶出現了敲打著鈸的說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