嗣子說

嗣子說(英語:Adoptionism),又譯為嗣子論、義子說、養子論、養嗣主義、收養主義,基督教術語,早期基督教會中對於耶穌神性的一種見解。這派認為,耶穌完全是一個人類,並不是神。他們以“收養”來比喻耶穌與上帝耶和華之間的關係。 伊便尼派認為,在耶穌接受施洗者約翰的洗禮時,上帝因耶穌具備公義的精神與無私的奉獻,才選擇耶穌擔任他的先知與義子。由拜占庭的狄奧多圖斯發展出的觀點,認為耶穌原本為普通人類,復活之後才擁有神性,因此也被稱為動態神格唯一論(dynamic monarchianism)。 這個學說主張上帝獨一無二,而且高於耶穌,否認耶穌的神性。特土良將它歸屬在神格惟一論之下。在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之後,被天主教會認定為異端。這個神學主張後來影響到伊斯蘭教對耶穌的看法。

歷史

嗣子說在基督教史上的起源很早,可能可以上追到耶穌時代。學者巴特·葉爾曼(Bart D. Ehrman)認為,在《舊約》的《詩篇》中就有類似的觀念。《馬可福音》第一章第一節:“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 ”在許多古代抄本中,並沒有這段話。如果把這一段取消,《馬可福音》一直到耶穌受洗後,才稱他為神之子,巴特·葉爾曼認為,這反映了《馬可福音》的作者也採取嗣子說的立場。另一個採取嗣子說的福音書,為《希伯來福音書》。但是這些傾向嗣子說的福音書片斷,大部份在後世都被削除了。

在保羅書信中,保羅從未明確提及瑪利亞處女懷胎的事跡,有些片斷可能也反映了嗣子說。如《加拉太書》中說,耶穌是由婦人所生,在律法中所生;《羅馬書》說,耶穌的肉體是由大衛後裔生的。在《希伯來書》中也有類似段落。

現存四福音書中,《約翰福音》明確反對了嗣子說。

二世紀時,拜占庭的狄奧多圖斯是第一個被記錄下來,提出嗣子論的基督教作家。他主張,耶穌在出生時是凡人,通過洗禮被上帝領養,但是一直到他復活之後,才成為神。特土良稱他的觀點為動態神格唯一論。

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上,正統教會採取了三位一體論,嗣子論被列為異端。

文藝作品

音樂劇《萬世巨星》即採取嗣子說觀點詮釋耶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