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人按蚊

嗜人按蚊

嗜人按蚊(Anopheles lesteri anthropophagus)是節肢動物門、有顎亞門、昆蟲綱、有翅亞綱、雙翅目、長角亞目、蚊科、按蚊亞科、按蚊屬的一種。僅發現於中國,主要分布於北緯34° 以南地區,迄今記載的有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河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和雲南。它是北緯 34°以南低山丘陵地區瘧疾與馬來絲蟲病的主要媒介。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嗜人按蚊嗜人按蚊

本種與中華按蚊非常近似,它與中華按蚊的主要區別在於翅前緣脈基部通常一致黑色,膊橫脈無鱗;腹部側膜無“T”形暗斑。 雄蚊抱肢基節背面無淡色鱗。兩者的幼蟲無明顯區分。卵兩端較尖,甲板很窄,約占卵寬的1/10,這是與中華按蚊的明顯區別。

生活習性

雌蚊偏好人血,吸血後多數留棲室內,並且多數見於住屋。幼蟲孳生於稻田,但更趨向緩流、滲出水、灌溉溝渠等水質比較清涼的水體。在長江中、下游以卵越冬。

危害

嗜人按蚊是中國的傳瘧蚊種。

地理分布


1956年,在廣東省興寧縣(今平遠縣)八尺公社發現窄卵型中華按蚊能傳播絲蟲病。1985年,在深圳地區首次發現嗜人按蚊,並初步判定該蚊為當地瘧疾暴發流行的主要媒介。1986~1998年調查了深圳、寶安、龍崗、珠海、中山、東莞、惠陽、惠東、始興、仁化、曲江、連平、和平、惠來、海康、懷集、台山、東源等33個市、縣(市、區)的236個點,捕獲按蚊7種18686隻,其中有嗜人按蚊、中華按蚊微小按蚊、日月潭按蚊、多斑按蚊、嵌斑按蚊和美彩按蚊。發現嗜人按蚊的有深圳、寶安、龍崗、珠海、中山、東莞、惠陽、惠東、始興、仁化、曲江、花都等12個縣(市)。其中仁化縣位於北緯25°以北;始興、曲江縣位於北緯25°以南;另6個縣(市)所發現的嗜人按蚊點,均位於北緯23°以南;珠海市的橫琴島位於北緯22°,表明嗜人按蚊在廣東省分布較廣。

在12個市(縣)42個點(村)中,以牛房全捕法共捕獲按蚊11種9765隻,其中嗜人按蚊、中華按蚊、微小按蚊、日月潭按蚊分別占捕蚊總數的0.4%、29.4%、40.4%和8.5%,其它按蚊占21.3%。

生態習性

嗜人按蚊的季節消長與氣溫和雨量有密切關係。在深圳布吉調查結果顯示,高峰季節7~9月份;其密度從5月下旬開始上升,7、8月達高峰,10月份明顯下降。

瘧疾發病的關係

棲息習性

在深圳,嗜人按蚊在人房內的組成比例較高,達44.9%;而中華按蚊僅占22.9%。前者在牛房內的比例僅為0.7%,而中華按蚊高達55.1%。說明嗜人按蚊在人房內的比例較高,明顯超過中華按蚊,成為人房內的優勢蚊種。

嗜人按蚊嗜人按蚊

吸血習性 

在深圳布吉鎮,人房捕獲的嗜人按蚊吸人血比例高達95.9%,而在畜房捕獲的僅占2.1%。該蚊夜間吸血活動的高峰是在22~1時之間。

吸血趨向

以4人和1頭黃牛作誘餌,人和牛相距40m,固定2人於18~24時分別捕捉人、牛體及其周圍的按蚊,統計捕獲數,分析吸血趨向。3次調查結果顯示,人餌捕獲嗜人按蚊98隻,中華按蚊21隻;牛餌捕獲嗜人按蚊74隻,中華按蚊等280隻。說明嗜人按蚊有偏吸人血的趨向。

嗜人按蚊對溴氰菊酯的敏感性 按照WHO統一的接觸筒法,以區分劑量對深圳市坪山鎮的嗜人按蚊和中華按蚊進行溴氰菊酯敏感性測試。結果顯示,深圳市使用溴氰菊酯浸泡蚊帳地區的嗜人按蚊和中華按蚊對溴氰菊酯均屬敏感,故該法作為廣東省省對主要傳瘧媒介的防制是有效的。

雙翅目部分動物

雙翅目是節肢動物門、有顎亞門、昆蟲綱、有翅亞綱的1目。世界已知85000種,全球分布。中國已知4000餘種。包括蚊、蠓、蚋、虻、蠅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