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集鎮簡介
朱集是革命老區,朱集鎮張寨村素有“小延安”之稱,單縣第一個中共黨支部就是在這裡建立的。1978年從蔡堂分出為朱集鄉,1995年改為朱集鎮。
該鎮區位優勢獨特,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齊全,通訊便利。鎮內有太行堤河和投資300萬元的節水閘一座,常年有充足的水源,滿足工農業用水的需要;有5千萬伏變電所一府,電力極為充足;交通便利,鎮內有60公里的柏油路,真正實現了“村村通”柏油轄區內有著名三省井,還有聞名暇爾的三省莊,三省莊生態農業旅遊開發區等待商家的落戶。全鎮總面積45平方公里,轄18個行政村,83個自然村,3.8萬人,5.6萬畝耕地。
近年來,該鎮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調整種植業結構,形成林果這一主導產業,水果以碭山梨、紅富士蘋果為主,面積達1.7萬畝。近兩年不斷改良為黃金梨、水晶梨等新品牌,年產水果7000公斤,水果遠銷浙江、福建、上海等地。棉花面積1.7萬餘畝,山藥3000畝,糧經比例3:7。
該鎮立足實際,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業,現有養殖專業村3個,規模養雞戶300餘家,規模養豬戶200多家,甲魚500隻,雞存欄量40萬隻,豬存欄量10萬頭,羊存欄15萬隻,單項畜牧收入8000萬元,人均畜牧收入700餘元。
朱集鎮商賈雲集,生意興隆,市場繁榮,在周邊享有“小香港”之稱。三縱三橫的市場大街,吸引三省的商人前未經商辦企業,現有6家聯合體從事生豬外銷,遠銷浙江、福建、安徽等地;占地10畝的青山羊交易市場年銷量15萬隻,10家棉花加工廠年吐200萬噸,木渣、加工150餘家,旋皮機、熱壓機、殼子板、木線條100餘家,另有麵粉廠、油料加工、肉加工等個體民營企業共1500餘家。
通過最佳化產業結構和開拓市場,全鎮形成木材加工,畜牧生產,林果生產,棉花加工等四大特色產業。
該鎮的發展布局和重點是,圍繞朱集鎮水果生產、棉花生產、畜牧業生產優勢,一是搞好農副產品深加工,以龍頭帶動各業發展。在原來的基礎上擴大數量,膨脹總量,大力發展加工企業。二是加強小城鎮建設,完善朱集街道“中”字型商貿街和3公里批發市場、工業園區高起點建設,努力把朱集鎮建設成生產、加工、批發銷售為一體的邊貿強鎮。三是狠抓招商引資,擴大固定資產投入,完善招商引資激勵機制,確保招商總量突破。
全鎮在經濟發展的同時,社會各項事業都得到長足發展。鎮有一所標準化中學,投資200萬元的教學大樓可容納60個教學班,學校引入競爭機制,教師素質和教學質量連年提高,六所義務國小教育點設施完備。鎮衛生院是全縣最好的實施一體化的衛生院,為全鎮人民民眾的身體健康提供保障,鎮養老院、幼稚園、託兒所配套齊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加強,人民民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朱集鎮乃是投資的熱土,企業家的搖籃。鎮黨委書記陳世興、鎮長黃元同志,熱情歡迎各界有志之士前來洽談投資辦廠。
資源特產
一、資源
1、交通 蘇、魯、皖在這裡交匯於一點,單縣至豐縣,碭山至濟寧的公路在這裡形成十字交叉。距江蘇徐州、河南商丘、山東菏澤、濟寧均80公里,距碭山火車站僅10公里。鎮內8條總長約57公里的鄉間油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交通極為便利。
2、電力 朱集鎮電力設施完善,境內的一座35千伏變電站,常年日供電量保持在4萬千瓦以上,遠遠超過了目前全鎮的實際用電量,且電價低廉。
3、水利 流經河南、山東、江蘇等省的太行堤河從朱集鎮北部蜿蜒而過,橋式大閘橫跨孟廟河面,滿足了沿途村莊抗旱排澇之需;劉樓溝以西南東北方向斜穿朱集鎮,水源來自山東省最大的平原水庫——浮龍湖。朱集鎮南部實現了30畝地一眼井的目標,溝渠相連,排灌條件優越。
4、旅遊 本地景點頗多,適宜旅遊開發。首先是“紅色景點”。朱集鎮張寨村是首屆湖西專署,中共單縣縣委和單縣縣第一個農村黨支部所在地,被人們譽為魯西南的“小延安”。另有楚窪、張花園、馬橋、王崗等村,都是抗戰時期地下黨的活動地。1939年,震驚全國的“肅托”事件就發生在這一帶,受黨中央委派前來處理該事件的羅榮桓同志曾在王崗村住過。1942年,時任中共華北局書記、新四軍政委的劉少奇同志赴延安參加中央會議,曾轉道湖西地區,在楚窪村召集會議安排對敵鬥爭工作。另外,原貴省委書記苗春亭、河南省委書記潘復生和山東省委書記梁步庭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這裡留下過武裝鬥爭的光輝足跡。這是一片紅色熱土,她不僅孕育了中國革命的希望,還滋長了中華民族的英雄氣節!其次是人造景點。古今中外第一個徒步考察黃河的楊州農民王榮華,在黃淮地區扶貧開發協調領導小組的支持下,爭得蘇魯豫皖邊區十大優秀企業的贊助,在蘇魯皖三省交界點上打了一眼象徵邊區人民團結互助,並進共富的高標準超深井——“三省井”。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費孝通先生為該井題名。蘇州園林工匠又在井上建起了一座飛檐疊角的小涼亭。如今,處於朱集鎮“三省莊”東側三位一體的井、碑、亭,成為當地一道風格獨特、色彩亮麗的風景。再是民俗景點。這裡的鬥狗、鬥雞、斗羊、鬥鵪鶉和送“瘟神”、送“火神”,祭灶等鄉風民俗,千百年來經久不衰,極有旅遊開發價值。
5、勞動力 朱集鎮勞動力具有四大特點:一是相當一部分擁有一技之長。多年來,朱集鎮政府堅持開展全民素質教育,充分利用鎮(村)農民技校、遠程教育網路和科普示範基地等陣地,採取“請進來,走出去”和“農民自願外出學技政府補貼”的辦法,將95%的青壯年農民培養成了“智慧型型”勞力。二是體質強壯。朱集鎮高度重視全民體育工作。三是富餘勞動力多,由於土地逐步向“種田狀元”手裡集中,越來越多的勞動力從黃土地上解脫出來。四是勞動力價格低廉。
二、特產
1、農產品 朱集鎮盛產優質小麥、玉米、大豆、花生、山藥、棉花等。全鎮年播種優質小麥5萬畝;玉米3.5萬畝,棉花2萬畝,山藥6千畝。此外,朱集鎮還復墾“四荒”1500畝,全部播種了綠豆、紅小豆、高粱和穀子等優質小雜糧。
2、林果產品 主要有楊木、刺槐、桐木和蘋果、梨等樹種。全鎮現有速生楊樹林1.5萬畝,果園1.7萬畝。現各類木材儲量達 25萬方;年產碭山酥梨、紅富士、喬納金等各種優質水果8萬噸。
3、畜產品 養殖業是朱集鎮的主導產業之一。鎮裡本著“小群體、大規模”的原則,採取“小區+農戶”、“公司+基地+農戶”的辦法,強力助推養殖業的發展。全鎮現有百頭以上養豬(品種主要為二元、三元豬)場50個,其中300頭以上養豬場20個;50隻以上的養羊場10個;1000隻以上的養雞場100個,其中5000隻以上的養雞場30個,集飼料、孵化、銷售於一體且固定資產達1000萬元的高標準養雞場1處。目前,全鎮生豬存欄量達10萬頭,青山羊15萬隻。
4、勞務輸出。朱集鎮把勞務輸出作為農民增收的主渠道。一方面在青島、煙臺、蘇州、華西、上海等地設立務工聯繫點,並多措並舉強化對農民的技術培訓,搞對口“訂單輸出”;另一方面,協助各村成立生產聯合體、扶幼助老小組等,解除了外出務工農民的後顧之憂。雙管齊下,充分調動了廣大青壯年農民外出務工的積極性。目前,全鎮共輸出勞動力5000 個,年創收3500萬元。
特色產業
1、果品生產。朱集鎮一重品種,二重品質。近年來,除不斷引進備受市場青睞的名特新優品種外,還採取讓老果樹“脫胎換骨”的辦法,改良老果園8千畝。同時,鎮政府引導果農以行政村為單位成立果品產品生產專業協會,參照規範化生產標準提出要求,實行果樹管理“六統一”,確保了果品優質“無公害”。
2、山藥種植。朱集鎮立足市場需求,把山藥種植作為特色主導產業。通過採取小額貸款、技術入股、訂單種植等方式 ,已發展水晶等優質山藥6千畝,預計今年山藥總收入將達3千萬元。僅此一項,全鎮人均增收1000元。
3、木材流通。目前,朱集鎮常年從事木材流通業的農民達2000人,木材流通量日均5千方。購買範圍遍及蘇魯豫皖邊區方圓上百公里,銷售地主要是濟寧、鄆城、徐州等。
【招商引資】
為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鼓勵投資者來朱集鎮投資興業,根據有關政策規定,結合朱集鎮實際,特制定招商引資優惠政策:
一、凡來朱集鎮投資興業的客商,可在朱集鎮境內自主選擇投資地點、經營範圍和經營方式。
二、對生產性項目,固定資產投資5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的,鎮政府無償提供10畝用地;100萬元以上200萬元以下的,無償提供15畝用地;200萬元以上500萬元以下的,無償提供20畝用地;500萬元以上1000萬元以下的,無償提供50畝用地;1000萬元以上的用地個案商定。使用期限15年以上50年以下,無償提供土地使用證明。
三、生產性企業所繳稅收,前三年地稅地方分成部分按第一年100%、第二年80%、第三年50%獎勵給企業,國稅地方分成部分全部獎給企業。
四、固定資產投資50萬以上100萬元以下的,鎮政府無償提供5萬塊建設用磚;100萬元以上200萬元以下的,無償提供15萬塊建設用磚;200萬元以上的,無償提供20萬塊建設用磚。
五、鎮政府為外來投資企業解決好五通(通電、通水、通路、通郵、通訊)一平(場地平整)。
六、契約簽訂後,鎮政府委派專人協助投資者辦理項目審批、工商登記等有關手續。
七、項目建設期間,免收一切費用,三年內免徵一切行政性、事業性收費。
八、鎮政府負責外來客商投資建廠和生產經營期間的治安保衛工作。不經外商同意,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到企業從事裝御、搬運等活動。否則,司法機關按“五霸”論處,嚴厲打擊。
九、對重大項目建設,實行鎮主要領導包點負責制,為該企業提供全程服務。
十、對外來企業實行重點保護,封閉管理,一口收費。不經鎮政府批准,任何單位或個人一律不準到外來企業收費、檢查、罰款。
十一、項目建成後,鎮政府幫助企業協調貸款。
十二、對高新技術項目、重點龍頭企業項目,可特事特辦,凡有比本規定更優惠的政策,可參照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