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R·R·馬丁

喬治R·R·馬丁,1948年出生於美國新澤西州的貝約恩。60年代末期,也即20歲左右的大學時代,開始從事當時熱火朝天的科幻故事創作。

基本信息

在英語幻想文學的版圖內,作為科幻“黃金時代”後期和“新浪潮”時代的弄潮兒,且能在21世紀愈加燦爛、更上一層樓的明星作家,喬治·R ·R·馬丁應該算是絕無僅有的數人之一。他漫長的創作生涯,不僅標記了文類發展的歷史,體現著縱深的廣度,更為突出的是,他在幻想文學的三大分支科幻、奇幻和恐怖上,都獲得了極大乃至驚人的成就,甚至寫出了一些成功的歷史小說、音樂小說和劇本等等。晚近的讀者,可能只知道將他抬上“美國托爾金”地位的巨著《冰與火之歌》,但早在《冰與火之歌》誕生的十年之前,馬丁就已是聲名鵲起、備受讚譽的青年作家了。
喬治R·R·馬丁
喬治·雷蒙·理查·馬丁(Geoger Raymond Richard Martin):1948年出生於美國新澤西州的貝約恩。60年代末期,也即20歲左右的大學時代,開始從事當時熱火朝天的科幻故事創作。70年代早期,他被著名編輯加德納·多佐伊斯(Gardner Dozois)所發掘,第一篇在正式刊物上發表的小說是刊登在1971年2月號《銀河》雜誌上的《英雄》(HERO)。其後至今(2006年中旬),凡35年左右,總共只出版有七本中短篇小說選集(《萊安娜之歌和其他故事》A Song for Lya and Other Stories,《星與影之歌》Songs of Stars and Shadows,《沙王》Sandkings,《死者唱的歌》Songs the Dead Men Sing,《夜行者》Nightflyers,《子女的畫像》Portraits of His Children和《四分集》Quartet: Four stories from the Crossroads。這七本的部分內容有重複。);十本長篇小說(《光逝》Dying of the Light、《風港》Windhaven、《熱夜之夢》Fevre Dream、《末日狂歌》The Armageddon Rag、《圖夫航行》Tuf Voyaging、《死者之手》Dead Man's Hand以及史詩奇幻冰與火之歌的前四卷《權力的遊戲》、《列王的紛爭》、《冰雨的風暴》和《群鴉的盛宴》。注意,前面6本中還有2本是馬丁與人合寫的。):其他一些未收錄入選集的中短篇小說(例如著名的《誓言劍士》The sworn sword,世界奇幻獎得主《狼皮交易》The Skin Trade等);在好萊塢工作期間創作了約二十部電影、電視劇本(其中許多並未上映));編輯打造了約二十部小說集,包括著名的《百變王牌》系列(Wild Cards series),《約翰·坎貝爾獲獎作品集》(The John W Campbell Awards Volume 5 Volume 6)等等。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馬丁的作品並不算多。相對於幻想文學領域的其他許多大師,馬丁並非多產,且分散在各子文類。但是,事實上,他的每一本書,乃至每一個單獨的小說,都被讀者所熱愛和追捧。翻開各大網站,對他不同時期不同作品的讚揚如潮水般鋪陳,而那些早已絕版十年的小說集,時而賣到數百美圓之巨。那么,為何在這三分之一個世紀的時間裡,他能被年齡、層次、口味各不相等的讀者所支持呢?從根本上,我想,這首先是由於他的天才,那種運用文字得心應手地駕御人性的不可模仿的能力,其次,是他在新聞寫作中(這是馬丁的大學專業方向),在勤奮的閱讀中,在好萊塢的十年打磨中,練就出來的一種“馬丁式”的寫作風格,類似於報導,但又混雜了變數,猶如白描,卻又摻和了情緒。因此能在辭藻功底並非很強的情況下,用整體性,用鼓動性,用懸疑與思維牢牢地帶動和控制讀者。
無庸置疑,喬治·R ·R·馬丁是一位被廣泛接受的作家。在創作生涯的30多個年頭中(而其中1986-1995這十年間由於在好萊塢工作,小說方面基本是一片空白,所以專注於小說的實際只有20餘載),共17次進入雨果獎年度決選,並4度折桂,13次進入星雲獎年度決選,2度奪冠,此外,還奪得過一次世界奇幻獎,一次恐怖小說至高榮譽的史鐸克獎,12次權威雜誌《軌跡》的年度最受歡迎小說獎及其他各國的獎項。這份成績單,雖然在幻想文學界不算特別突出(相對於海因萊因、勒奎恩等巨人),但也沉甸甸,頗具分量。更關鍵的是,前輩們都成了歷史,喬治·R ·R·馬丁卻正處於最輝煌、最上升的時刻,無盡的紀錄和未來在等待著他。
1974年,年輕的喬治·馬丁在聚會上結識了年輕的麗莎·圖托(Lisa Tuttle,至今仍很活躍的幻想作家),其後,他倆通過信件交流,萌生了合寫一部短篇小說的想法。(關於其中過程,馬丁的個人網站有數萬字的詳細說明)在實際寫作中,兩位作家互相推動,很快把這篇名為《風港的暴風雨》(The Storms of Windhaven)的小說擴展成為中長篇,並於次年(1975)的雨果獎和星雲獎年度評比中雙雙進入決賽。不幸的是,最終均未能折桂。後來在1980年,馬丁與圖托再次合作,創作了該小說的續集《單翼》(One-Wing),不僅再獲雨果獎提名,更被《類比》雜誌票選為年度最佳。1981年,他倆以這兩個中篇為基礎擴充,終於完成了長篇小說《風港》(Windhaven),這是馬丁在軟科幻方面的代表作。
1987年,馬丁創作了恐怖小說《梨形人》(The Pear-Shaped Man)。作為喬治·R ·R·馬丁恐怖小說的代表作之一(其他代表作包括狼人故事《狼皮交易》,獲得1989年的世界奇幻獎)獲得了1988年的史鐸克獎並進入當年度世界奇幻獎決選。
喬治·馬丁於1982年出版的吸血鬼小說《熱夜之夢》(Fevre Dream)是一部到今天為止仍不斷翻印的成功之作。小說的背景是南北戰爭之前的美國,吸血鬼約克僱傭船長艾布納·馬許的船隻沿密西西比河旅行,實際目的是為獵殺沿途的吸血鬼。這本作品最值得關注的有兩個方面,第一是成功地複製了1855年左右的南方美國風情,如此的栩栩如生,比之馬克·吐溫亦不為遜,具有非凡的深度,體現了馬丁的淵博,第二是在感情層面,以極真實的筆調描繪吸血鬼與船長的情誼,全書通過馬丁慣用的情緒手筆,推出一系列黑白灰各有特點的人物,扣動了讀者的心弦。該書在國外被公認為有史以來最優秀的吸血鬼小說之一,甚至遠超安妮·賴斯的《夜訪吸血鬼》,21世紀初,它被英國格蘭茲(Gollancz)出版社收錄進奇幻大師傑作系列(Fantasy Masterworks),而且在商業上,這也是馬丁除《冰與火之歌》之外銷量最大的作品。
是的,說到這裡,我們無論如何也繞不開馬丁最紅火的代表作《冰與火之歌》。事實上,之前二十多年的寫作生涯,為“冰火”做了最好的準備與鋪墊。例如,“冰火”主題之一的“季節紛亂”,早在1980年的中篇童話小說《冰龍》(the Ice Dragon)中就做了類似設定;“冰火”主題之一的“七”,是馬丁1975年的雨果獎提名中篇《七命之人》(And Seven Times Never Kill Man)的內容,等等不一而足。事實上,如果把冰火看做一個高峰,則以前的經歷全部都是蓄積和準備。馬丁把二三十年屢屢獲獎的創意和技巧濃縮出來、加以升華,結合嶄新的模式,才奉獻出如此一部巨著。
當然,單單回收和加工不足以鋪平道路,成功都繞不開有心這二字。《冰與火之歌》是對《魔戒之王》的直接繼承和反叛,繼承在於英雄史詩的背景和主題,反叛在於創作手段上的複雜與細膩,這已經影響到了90年代中期以降的一系列作品;“冰火”里無比真實和富有時代感的“中世紀”場景,更是馬丁買了整整兩書架的相關書籍資料,並從中梳理融合的結果。
最後,給任何想深入了解馬丁的讀者誠摯地推薦一本書:《夢歌:喬治·R·R·馬丁回顧集》(Dreamsongs: GRRM - A RRetrospective )。這本書按照年代順序,分門別類,收錄了馬丁在冰火以前數十年間所創作的三十九篇小說、劇本和評論,並配上馬丁為各篇專門寫的介紹引導和加德納·多佐伊斯的序言,總計近50萬單詞,1200多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