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時期:從愛好到事業
喬治·范·比斯布洛克是近現代著名的比利時裔美國天文學家。1880年1月21日,他出生於比利時的根特,一個藝術世家。他讀大學時,謹遵父命,學了土木工程專業,於22歲獲得學位,並在布魯塞爾的路橋部門擔任土木工程師。但他從未放下自己真正的愛好,那就是天文學。他利用業餘時間,在布魯塞爾南郊的于克勒天文台擔任科學志願者,並在24歲那年正式離開土木工程師崗位,到于克勒市成為了比利時皇家天文台的職員。
入職後,他去根特大學進修,並獲得理論天文學學位。此後又曾去往德國的海德堡天文台工作,後來又轉往同在德國的波茨坦天文台,師從馬克斯·沃爾夫、卡爾·施瓦茨謝爾德等名家。
壯年時期:從歐洲到美國
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歐洲局勢一片動盪。比斯布洛克在這年得到了美國葉凱士天文台的工作邀請,於是帶領家人歷經艱險到達新大陸,並在美國永久定居下來。1922年,他正式成為美國公民。此後他開始了關於雙星、彗星、小行星、變星的研究,這也成了他終生的研究方向。1945年,他以65歲的年齡被迫從葉凱士台退休。不過,這並沒有終吉他的天文生涯,退休反而使他從繁重的行政事務中脫身,得以更加自由地活躍在觀測第一線。這個時期,他除了常在葉凱士台觀測,也常去麥克唐納天文台從事科研活動。為此,年屆古稀的他經常要乘坐汽車在威斯康星州和德克薩斯州之間頻繁顛簸穿梭,不過他樂在其中,毫不在意。
晚年時期:因堅持而卓越
在四十年代後期和整個五十年代,比斯布洛克多次參加極耗體力的天文遠征活動,到世界上很多偏遠地區進行觀測。例如1952年,他曾到以72歲高齡到達蘇丹的喀土穆架設20英寸口徑的大望遠鏡觀測日全食,用於驗證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一個重要結果,即恆星的光線在掠過太陽邊緣後會發生輕微的偏轉,觀測活動獲得圓滿成功。他這次旅行的報導也登上了《時代周刊》。
比斯布洛克的科學發現很多。第53號周期彗星就是他發現的,並以他的名字命名(53P/Van Biesbroeck)。此外,他還發現了兩顆非周期彗星、16顆小行星。
1961年,《范·比斯布洛剋星表》出版,其中的恆星編號字頭都是VB,這個星表至今仍是恆星研究者經常使用的星表之一。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VB10,這是一顆很小的紅矮星,作為Wolf 1055的伴星而存在,它被認為是人類已知的所有恆星中絕對亮度最暗的一顆(注意,不是從地球上看去最暗的),其絕對星等僅為+19等。如今,這顆星也被稱為“比斯布洛剋星”,以紀念他在雙星研究領域的巨大貢獻。
1963年,比斯布洛克來到圖森市,在亞利桑那大學月球與行星實驗室輔助傑拉德·柯伊伯工作。其間,他重操舊業,利用自己的土木工程專業技能,在卡塔里納天文觀測站的選址過程中擔任土地測量師。這個觀測站目前仍以其1600毫米口徑的“柯伊伯望遠鏡”而著名,隸屬於史都華德天文台。縱然年已耄耋,比斯布洛克仍然堅持科研,時常發表新的論文,繼續為天文學作出不少新的貢獻,直到去世前幾個月才因身體不支而停止。他於1974年2月23日辭世,享年94歲。
身後紀念:因奉獻而光榮
為表彰這位勤奮一生的天文學家,1781號小行星(1906年由A.考普夫于海德堡發現)被命名為“比斯布洛克”;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也被命名為“比斯布洛克環形山”;麥克唐納天文台附近的一座山亦被稱為“比斯布洛克山”以示紀念。
目前,美國還有“范·比斯布洛克獎”,專門表彰那些在退休後仍然堅持長年從事天文工作並取得成績的天文學家。該獎創設於1979年,每兩年由專設的管理公司評選一次(1997年起由美國天文學協會接手評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