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嬰兒有道德感嗎?我們是如何成為有道德之人的?理性思考對道德決策來說無足輕重嗎?保羅·布盧姆把心理學、行為經濟學、進化生物學和哲學的深刻思想融為一爐,力圖探索我們究竟如何超越先天道德的局限。與此同時,他還研究了黑猩猩、心理變態者和常春藤教授們的道德,探索了我們對性、政治、宗教和種族問題的令人困擾的道德感覺。
作者引述了美國耶魯大學的開創性研究,證明嬰兒早在能開口講話和行走之前,就有能力判斷他人行為的好壞,就能產生共情和同情,就能產生原始的正義感。但人類的先天道德仍然十分有限,有時候還會釀成悲劇,比如我們天生就仇視陌生人,也容易產生偏執和狹隘。布盧姆還指出理性與道德判斷的緊密關係,理性和思索能讓我們作出道德決定,比如奴隸制是錯誤的。歸根結底,我們可以通過想像、同情和我們人類獨有的理性思考能力,超越我們生來就具備的原始道德情感,超越嬰兒的局限。
眾多知名學者、專家推薦。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史蒂芬·平克:嬰兒擁有豐富的認知和道德生活,這是21世紀心理學領域最有趣的發現之一。但對嬰兒認知與道德的研究如何揭示人類的本性?保羅·布盧姆用他標誌性的寫作風格——清晰、深刻、敏銳和優雅,通過本書為我們作出解答。《正義之心》作者喬納森·海特:保羅·布盧姆向我們展現出,一名一流科學家如何把矛盾的發現、廣泛的研究和深厚的人文關懷結合為一體,為人類的本質勾勒出了一幅細緻入微、令人驚奇的肖像,描繪了它的美好、恐怖和奇妙。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善惡之爭是人類生活永恆的主題之一。但從嬰兒的善惡起源探討道德的衝突、局限、轉化、超越與升華,是一種另闢蹊徑、引人入勝的新角度。這讓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用科學的心理學研究人類的道德,也許更能夠抓住人性的本質。
作者簡介
保羅·布盧姆(耶魯大學公開課最受歡迎導師、著名認知心理學家、TED演講人)
耶魯大學最受歡迎、最風趣的心理學教授。他的心理學導論課是耶魯大學最受歡迎的公開課之一,超過500人選修,全球有上千萬人觀看、學習這一公開課的視頻。
《科學》雜誌評出的Twitter上最有影響力的50位明星科學家之一,美國哲學與心理學協會前任主席,《行為與腦科學》雜誌聯合主編。
因出色的研究和教學工作而獲獎無數。他的文章屢見於《紐約時報雜誌》、《自然》、《紐約客》、《科學》等刊物。著有暢銷書《快感:為什麼它讓我們欲罷不能》。
目錄
贊 譽
引 言 卑鄙的我,高尚的我
第 1 章 每個人的內心,都活著一個苛刻的道德家——嬰兒的道德生活
我們在嬰兒身上發現的東西,正是蘇格蘭啟蒙運動哲學家們口中的“道德感”。所謂道德感,並不是做好事或壞事的衝動,而是作出某種判斷的能力——也就是區分好與壞、區分善良和殘忍的能力。
·冷眼旁觀有罪嗎?
·人之初,性本善?
·如何區分行為的善惡?
·習俗的力量有多大?
第 2 章 高尚的本能能否打敗自私的基因——共情和同情
兒童表現出來的共情和同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我們居然在如此年幼的生命身上就能發現道德行為和道德情感的蹤跡,已足夠令人驚嘆。
·心理變態者殺人時在想些什麼?
·幼兒主動幫助他人是出於關心嗎?
·換位思考帶來更多不道德行為?
第 3 章 正義怎么才能得到伸張——道德審判
判斷能力和感受能力是人類生來具備的本能,是自然進化史給我們留下的遺產。這些能力與公平和正義等概念有關,與共情和憤怒等情緒有關,與獎勵和懲罰等行為有關。
·為什麼人們渴望公平?
·人肉搜尋的本質是什麼?
·孩子為什麼愛打小報告?
·我們為何愛看復仇劇?
第 4 章 世界上有兩種人——“我們”和“他們”——人類的種族偏好
我們都是智慧生物,可以運用智慧來梳理信息,同時限制我們的選擇,讓“更好的那個我”戰勝自己深惡痛絕的直覺和私慾。我們正是以此來克服自己的種族偏好。
·膚色為何能分化人群?
·龍年出生的孩子受教育水平往往更高?
·美國人對中國人的態度有過怎樣的轉變?
第 5 章 厭惡感是怎樣把道德帶入歧途的——共情的對立面
要把道德判斷建立在厭惡感之上,就如同把希望寄託於硬幣。如果拋硬幣得出了錯誤的結果,並不是因為你拋硬幣的方式不對;它之所以會給出錯誤的結果,就和它有時也會給出正確的結果一樣——一切全在於運氣。
·嬰兒為什麼不討厭自己的便便?
·反對同性戀有悖常理?
·種族大屠殺何以能發生?
第 6 章 我們是否真的能夠對陌生人無私奉獻——道德有親疏
親屬、內群體和陌生人的劃分並非固定不變,許多道德說教的目的就是把人從一種類別變成另一種。而且許多研究發現,如果我們看到陌生人的面孔、聽到他們的名字,我們真的就會更願意幫助他們。
·殺死一些人換取更多人的生命可取嗎?
·決策面前誰能夠完全理性?
·還有比電車實驗更難抉擇的道德困境嗎?
第 7 章 如何成為一個好人——超越道德本能
我們已經遠遠超越了嬰兒的局限。人之所以為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此——道德不單來源於人類的本能,還來源於我們的同情心、想像力和卓越的理性思考能力。
·真正的無私存在嗎?
·壞榜樣更有影響力?
·經常讀書的人會更加善良嗎?
·宗教信仰是道德的“加速器”?
致謝
譯者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