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喀爾賽鄉位於墨玉縣西北部,鄉政府駐地距縣城西北 27 里。北臨塔克拉瑪乾大沙漠邊緣;東北與四十七團場部為鄰;東南與奎雅鄉、普恰克其鄉相連;西與雅瓦鄉相接。地域為東經 79°33′— 79°40′,北緯 37°23′— 37°34′,海拔高度 1298 米— 1350 米。耕地 61775 畝,草場畝,轄32個村委會, 158 個村民小組, 8280 戶, 35447 人。其中維吾爾族35364 人, 占總人口的 99.8% ,漢族83 人, 占總人口的 0.2% 。全鄉非農業人口 1312 人。現有一個馬場。
建縣前後皆為喀爾賽明,一九三七年後為墨玉縣第七區。一九四四年以後為惠民鎮、光明鄉。一九四八年後為光明鄉,下轄塔巴克、布拉克、好希阿瓦提、其來克、巴扎、巴下阿瓦提、白阿瓦提共八村。解放後,改為第六區,下轄哈孜艾黑力、下力太熱俄、胡西庫力、衣艾阿瓦提、河許阿瓦提,共五個鄉。公社化後第六區和第七區合併,成立紅旗人民公社。一九七八年改用傳統地名,稱喀爾賽。一九八四年改為鄉,鄉政府駐地庫拉買里。
清代,本地是一片荒灘,清末和民國初年始有人在此定居。據說當年泉水很多,四處涌溢,直至今日本鄉灌溉農田仍以泉水為主,人們稱這裡為喀拉賽依,以後音變為喀爾賽(即黑水灘,維語中稱泉水為黑水)。
本鄉位於墨玉西北,地形南北狹長,形如柳葉。中部為老農區,大多為灌淤土,邊緣部分臨近沙漠,皆為風沙土,荒灘多為鹽鹼地。屬暖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元月份氣溫 -6.9 ℃,七月份氣溫 26.2 ℃,年平均氣溫 11.7 ℃,極端最高氣溫 40.3 ℃,極端最低氣溫 -26.1 ℃。年平均降水量 36.2 毫米,年平均蒸發量 2625.3 毫米,無霜期 190 天左右。因臨近沙漠,夏季有乾熱風和大風沙侵襲莊稼,對農業生產有一定危害。但本鄉光熱充足,水源豐富,歷來是我縣主要產糧區。但是鹽鹼灘、沼澤地較多。荒漠平原草場豐富,也是我縣重要牧業區。本鄉灌溉水源主要來自喀爾賽泉水,其源始於阿克薩拉依鄉五管理區,向北經喀爾賽溝,並匯集溝內大小泉眼,注入喀爾賽水庫。喀爾賽灌溉乾渠渠道首起自喀爾賽水庫,全長 20 公里,可灌溉 6.95 萬畝農田。
本鄉經濟農牧並舉,為我縣重要產糧區和牧業區。主要種植小麥、玉米、棉花、甜瓜、葡萄、向日葵、啤酒花、紅花。其中瓜果產量高,品質好,全縣聞名。蠶桑生產也是重要副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牧林農副都呈現出一派興旺景象。二 00 三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 53700 畝,總產 20799030 公斤。其中小麥 27000 畝,總產 9828000 公斤;玉米 26700 畝,總產 10971030 公斤;棉花 12000 畝,總產 1116800 公斤 ( 皮棉 ) ;油料 1200 畝,總產 362000 公斤。林地 32460 畝,其中用材林 431 畝 , 薪炭林 2500 畝 , 經濟林 26332 畝 , 其它林 3197 畝。產繭 99272 公斤。二 00 三年牲畜存欄總頭數 92433 頭,占全縣牲畜總頭數 10.5% ,人均占有牲畜為 2.6 頭。
建國前只有一家裁縫鋪,沒有什麼工業,建國後鄉鎮企業發展較快,已初具規模, 2003 年有個體工商戶 439 戶,商店 230 個,對方便民眾生活,促進牧林農業生產起了很大作用。
文教衛生事業有了很大發展。建國前僅有國小一所,現有中學 2 所,國小 14 所,在校學生 7080 人,教職工 308 人,醫院一所,病房 30 間,醫務人員 58 人。還有廣播電視站、文化站,民眾文化生活也十分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