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爾墩鄉

喀爾墩鄉

喀爾墩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寧市的一個鄉,轄5個村委會。喀爾墩鄉位於伊寧市東郊,全鄉總人口1.8萬人,總面積26.7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7萬畝,轄5個行政村,由維、漢回、哈等13個民族構成,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90%以上,人均占有耕地面積不足1畝。

基本信息

喀爾墩鄉 - 簡介

喀爾墩鄉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寧市。

喀爾墩鄉代碼:654002203

喀爾墩鄉 - 行政區劃

轄5個村委會:巴依庫勒村、英阿亞提村、吉爾格朗村、東梁村、花果山村。

農業發展

喀爾墩鄉 喀爾墩鄉

喀爾墩鄉蔬菜生產基地

農業基地建設具體做法

該鄉緊緊圍繞農民增收這箇中心,依託三大服務平台,即:技術服務平台、信息服務平台、安全監測服務平台,大力發展設施農業,設施農業面積達10654畝,占農業種植面積的62.7%,全鄉實現農牧民人均收入增收1000元,其中設施農業增收400元。

一是加大基地建設力度。按照“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發展、產業化經營”的設施農業發展思路,採取“統貸、統建、統配”的辦法,投資近 5000萬元,加大設施農業的發展力度,規劃了2處集中連片溫室基地。為確保溫室質量,嚴格實行質量全程監控,並借鑑山東壽光溫室建設技術,推廣機械打牆溫室,使每座溫室節約成本近3000元。

二是加強技術服務力度。投入100萬餘元建立了庫克蘭木培訓中心,中心包括服務大廳、諮詢台、蔬菜展示區、觀光台等,為基地農民提供技術指導和服務帶來了極大便利。同時,通過外聘技術人員和挖掘“鄉土人才”及“一帶四”、“一幫十”(即:1名漢族專業種植戶帶4名少數民族種植戶,1名技術員幫10名種植戶)等辦法,調動了各族農民發展設施農業的積極性。實行領導包“區”、技術員包“棚”制度,確保了技術員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的全程技術服務。

三是加大銷售力度。完成了庫克木蘭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以“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模式和“品牌+市場+認證”的銷售手段,把千家萬戶的小農戶和國際、國內的大市場連線起來,形成了統一種植、銷售的良好局面,改變了“菜販子”隨意壓價,給農民造成損失的不利局面,解決了一家一戶的生產與大市場對接的問題。

四是加強信息化服務。投入20萬餘元給服務大廳配置了5台電腦、安裝了電子顯示屏、建立了遠程教育網路、連線了網際網路。通過服務大廳這個服務平台,一方面向農民發布種植技術、市場價格行情、天氣預報等信息,為農民發布種植技術、了解市場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向國內外客商發布供求信息、蔬菜價格等市場行情,實行網路訂單銷售,按需種植,形成了一手連著市場,一手抓住基地的供銷網路體系。

五是引進新品種,注重農產品安全。積極開展蔬菜出口基地的備案認證制,對基地生產的伊犁大辣椒、西紅柿等蔬菜實行標準化種植,依託安全監測服務平台,實時進行安全生產檢測,真正達到綠色無公害蔬菜的標準。同時,建立了高科技育苗室,引進了24個新優品種,培育市場所需的拳頭農產品,增強了農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

增強設施農業“保險係數”

“發展設施農業有一定風險。萬一出問題,農民一年的收入就泡湯了。”伊寧市喀爾墩鄉副鄉長楊學習告訴記者。喀爾墩鄉蔬菜大棚達到5000多座,全鄉2200多戶農民,戶均超過兩座棚。如此規模的設施農業,在強力拉動農民增收的同時,如何儘可能避免種植風險和市場風險,同樣是該鄉“芝麻綠豆官”們不可迴避的問題。

措施之一是建立試驗示範棚。去年9月,喀爾墩鄉建起了一座100多平方米的試驗棚。凡是打算引進該鄉的蔬菜新品種,都必須在試驗棚試種成功後,才允許向農戶推廣。

措施之二是“公司+農戶”。2007年,喀爾墩鄉引進一家種植玫瑰花的公司,經過兩年培育,今年春天,該公司100座大棚的玫瑰花開始源源不斷供應市場。通過這家企業帶動,喀爾墩鄉的農民也建起了30座玫瑰大棚。

鄉里還建起了設施農業服務大廳。農民遇到技術難題可以隨時前去諮詢,同時可以通過大廳里的電子螢幕及時掌握各地蔬菜行情。

2008年12月,喀爾墩鄉還成立了蔬菜專業合作社,2009年會員已經增加到100多位。蔬菜育苗是很多初學種菜的農民比較擔心的。去年鄉里建起了三座育苗棚,從6月到今年2月,總共育了120萬株各種蔬菜苗,為農民解決了一大難題。

幹部形象-描述

喀爾墩鄉採取五項措施樹立包巷包戶幹部新形象

2010年以來,喀爾墩鄉以“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機製作為開展全鄉各項工作的抓手,採取五項措施,進一步樹立了包巷包戶幹部新形象,受到了全鄉各族民眾的好評。

一是事權下放,樹立包巷包戶幹部的威信。鄉黨委進一步樹立了包巷包戶幹部為巷道內第一責任人的意識,對巷道內農民的一切事務均由包巷包戶幹部進行初審簽字後,交由相關部門或領導批准。如在申報農村低保、發放三老人員補助款、抗震安居材料發放等各方面,均由包巷包戶幹部進行初核簽字後方可上報,有效提升了包巷包戶黨員幹部在民眾中的威信。

二是扶貧幫困,成為農民的“貼心人”。鄉黨委要求包巷包戶幹部首先與所包巷道的農民交朋友,成為農民的“知心人”,並與貧困戶家庭建立幫扶結對。在對貧困戶進行勞務幫扶的同時,側重進行技術幫扶,利用紅色家庭播放點、技能培訓基地等場所,定期組織農業、畜牧業技術員為貧困戶示範科學種植、養殖方法,變“輸血式”為“造血式”幫扶。截止目前,全鄉黨員幹部共走訪貧困黨員和特困戶76次,160人(次),慰問貧困黨員27人(次)、貧困農戶27戶,送去衣物86件、麵粉120袋,提供勞務信息23條,為30名貧困人員在本市安置就業。

三是主動參與,熱情服務於農民。由全鄉包巷包戶黨員幹部自發組成志願者服務隊、黨員突擊隊、青年服務隊等,積極參與到全鄉的維穩、經濟發展和服務民眾等工作中來,尤其在節假日期間,主動開展志願服務活動。截止目前,全鄉已成功調解巷道鄰里糾紛54起,為富餘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160個,為農民增收獻計獻策20餘條,動員農民參加各類培訓320餘人次,解決農民實際困難73件,幫助農民辦理各類正常性一般業務160餘次,為農民協調小額擔保貸款30筆、150萬元。

四是加強監管,確保包巷工作落到實處。結合實際,我鄉健全完善了《包巷包戶幹部考核實施細則》,分領導點評、站所測評、村隊幹部互評、農民參評的方式,對各村包巷包戶幹部開展工作進行量化考核,並對考核結果實行量化公開,與年底考核相掛鈎。同時,從村民代表、退休老幹部及農村三老人員中聘請義務監督員,使包巷包戶幹部工作全程接受民眾監督,以此確保了包巷包戶幹部能夠“把得住原則、守得住紀律、管得住小節”。

五是“三比三看”,樹立包巷幹部新形象。鄉黨委要求包巷包戶黨員幹部從小節入手,開展了“三比三看”活動,即:比學習、看誰成績好、業務精;比作風,看誰愛崗敬業、求真務實;比工作,看誰的思路新、效率高。通過活動的開展,力爭使每位包巷包戶幹部既成為黨委放心的工作行家裡手,又成為農民民眾信賴的貼心人。今年以來,我鄉開展了5期幹部包巷包戶工作座談會,採用談經驗、講做法、提問題等方法掌握幹部包巷包戶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同時,開展了計算機套用技術、辦公自動化、網路套用、政策法規、公文寫作、雙語等培訓,培訓幹部達580餘人(次);培訓後有9名幹部獲得自治州級“雙語”學習A級證書。通過培訓,幹部綜合素質有了明顯提高,更加適應當前農村工作的需要,在民眾中較好地樹立了幹部新形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