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啟迷正道門》指保養、調養、頤養生命。即以調陰陽、和氣血、保精神為原則,運用調神、導引吐納、四時調攝、食養、藥養、節慾、辟穀等多種方法,以期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源流
健康、長壽是人們夢寐以求的目標。大自然中日月經天的現象,啟發人們師法自然、回歸自然,以使生命永在。《周易·象上傳》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蔽天地,無有終時”。這種期望雖然難以實現,但自古以來追求長壽者卻大有人在。漢末[[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序中說:“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明確提出運用醫藥的辦法進行養生的觀點。華佗授其弟子的五禽戲是導引練形以養生的早期記載,華佗授其另一弟子的漆葉青黏散則是延年益壽方劑的早期記載,可知華佗在養生的研究上確有相當的造詣。
以恬淡虛無為主導的精神養生或精神調養,源於老莊之學,後來主要發展於佛、道兩家,它與兩家倡導修煉和清靜無為的主張分不開,而這也正是[[氣功]]修煉的重要前提。儒家的氣功,主張以無私無畏的浩然正氣為根本,即孟子所說的“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後世傳習甚少。故氣功亦以佛、道兩家為主,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被視為氣功學術的經典作品。晉隋時期,礦物藥養生達到頂點,服食五石散幾乎成了當時士大夫階層的時髦,流傳既廣,遺禍亦烈,傷身殞命者比比,這從隋代《諸病源候論》有關記載中可以窺見;唐以後,衰而未絕,帝王豪門因之亡命者代有記述。房中術則在秦漢以前似乎較為開放,這從古時記述中及1973~1974年出土的馬王堆漢墓殘存帛書中可以看出。
宋以後,可能由於程朱理學的發展及影響,性及性生活的封建觀念和壓抑排斥性的看法日趨嚴重,談房中術者不被採錄,或視為禁書而遭封刪,故流傳後世者極少。辟穀養生術自創立至今也逾千載,代有流傳,只因遵行不易,須與坐禪等功法相輔而行,一般人難於施行和接受,因而始終沒有較大的發展,僅局限在佛教、道教的少數流派中傳播。相反,飲食調攝養生法則因符合上下各個階層尤其是上層社會的需要,故日漸發展,代代深入。四時調攝養生、環境養生等因其順應自然、符合人願,故而日積月累,研究漸趨深入。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內外對養生學的研究日趨活躍,國外重點在於理論研究及實驗,探索衰老的形成原因及機理,包括生物內在的決定因素與生物生存過程中的有害積累兩個方面;中國則側重於傳統理論的整理及對抗衰老具體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