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況
啟浪鄉所轄9個行政村,36個村民小組,耕地4.2萬畝,農牧民1345戶,農村總人口6300人;機關黨員56人,漢族黨員11人,維族黨員45人,其中離退休黨員3人;25歲以下黨員4人,26至35歲黨員28人,36歲以上黨員24人;耕地面積4.2萬畝,人均占有4畝,農作物主要以棉花為主,2006年人均收入3050元,村幹部70人,啟浪鄉機關幹部132人。有電教站1個、電教室9個,共有電教設備10台(套),現有鄉級後備幹部16人,村級後備幹部53人,鄉級入黨積極分子12名,村級入黨積極分子51名。
機構職能
機構設定情況:啟浪鄉政府內設12個機構,包括黨政黨建辦公室、武裝部、司法所、法庭、統戰宗教辦公室、計畫生育辦公室、財務室、人大辦公室、農業農村經濟辦公室、平安建設辦公室、檔案室、七站八所。人員結構:鄉機關有幹部132人,男87人,女45人,維族125人,漢族17人,回族1人;行政編制43人,事業編制89人。
轄區
啟浪鄉代碼:652929203,轄9個村委會:吾斯塘博依村、努爾巴克村、博斯坦村、其曼村、托瑪巴什村、科克托格拉克村、巴格其村、薩依巴格村、布拉克村。
經濟發展
1、大力發展以紅棗為主的特色林果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從2008年開始,逐步加快紅棗發展步伐,計畫在博斯坦村、齊滿村、沙依巴格村、布拉克村等土壤條件好的村率先突破,2008年發展2000畝以上,到2011年實現高密度紅棗種植10000畝以上,人均擁有1.5畝紅棗地,僅紅棗一項就可使農牧民收入達到6000元以上。主要採取以下措施:一是大力推行優質紅棗品種,提高市場競爭力。二是密植建園,每畝達到440株;三是加強質量管理,不斷完善和強化灌水、施肥、修剪、病蟲害防治等主要環節的管理措施,做到一斤果一斤肥,在棗樹管護上下工夫,建立健全林果業管護長效機制,使我鄉林果業發展上檔次、出成效。
2、大力推廣高新節水技術,促進棉花高產增效
力爭未來三年內新發展滴灌面積25000畝,到2011年全鄉滴灌總面積達到30000畝,畝單產皮棉達到140公斤以上,畝均純收入1200元以上。主要採取以下措施:一是做好示範引導工作。從布拉克村開始,先易後難。二是抓好精細化管理,從設備管理、管網維護到供水時間等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堅決杜絕跑冒滴漏現象。三是加大對農牧民的引導力度,積極引導農牧民進行投資。四是加大節水灌溉的投資力度,尤其是要準備充足,使其與其它滿灌地塊形成鮮明的對比,一優一劣,讓農牧民親眼看到滴灌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從而調動他們實施節水灌溉的積極性。
3、加大勞動力轉移力度,切實增加農民非農收入
一是抓好農業生產技術的培訓,堅持以農民“乾什麼就學什麼、缺什麼就教什麼”的原則,結合我鄉農業生產的實際,重點對棉花的種植管理、林果業的栽培和管護、畜牧業和服務業等項目技術的培訓,使越來越多的農民成為某一方面的行家裡手或多面手;二是抓好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技能的培訓。根據市場需求和農民就業意向,積極與縣勞動部門聯繫,利用公共職業介紹信息的平台,重點對運輸業、餐飲業、建築業、水利、電力、機械維修等行業進行培訓,力爭每年培訓150人左右,為農村富餘勞動力從一產業逐步轉入二產、三產業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拓寬農民就業渠道;三是加強勞動力輸出的組織化管理,加強農村行業協會和協理員隊伍建設,不斷擴大輸出的規模。積極引導通過培訓或有一技之長的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把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年農民從粗放的生產勞動中解放出來,逐步培養轉變成為現代農業產業工人。四是抓好季節性勞務工作,積極引導農牧民充分利用閒暇時間在本鄉的各項工程、附近團場拾花,進行就近創收;五是加強組織管理,搞好跟蹤服務,建立相關的檔案,確定相關的領導責任人。有專人負責勞務輸出工作,有組織的有引導性的開展勞務輸出工作。充分發揮勞動保障站信息平台的作用,指定專人負責農牧民外出務工信息的收集和政策諮詢、就業指導、職業介紹等,為農牧民外出務工提供優質的服務。六是充分發揮勞務協理員作用。鄉黨委、政府出台針對勞務協理員的獎勵措施,凡帶動一人外出務工半年以上者(憑務工契約),獎勵勞務協理員100元,多帶多獎,充分調動勞務協理員的積極性。
4、大力發展畜牧業和庭院經濟,使其成為農民增收的有益補充
堅持牲畜品種優良化,畜群結構合理化,生產經營產業化,產品行銷市場化和動物疫病防治網路化的方針,加快發展現代畜牧業,實現傳統畜牧業向現代化畜牧業的轉變。提高牲畜出欄率和經濟效益,增加畜牧業收入在農牧民收入中的比重。力爭未來3年內,實現戶均養牛2頭、羊20隻、雞20隻、鴿子20羽,畜牧人均收入以每年100元的速度遞增。一是根據我鄉沒有草場但耕地面積大,各種桔桿多的優勢,引導農民進行家庭育肥,做到快進快出,二是加快牲畜品種改良力度,提高畜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三是鼓勵農民發展絨山羊等,出售絨毛製品,增加收入。四是加快示範基地、示範戶的建設力度,通過示範引導,帶動農民發展畜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