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夏門

啟夏門

啟夏門是隋唐長安城郭城南面偏東門,北對郭城北面興安門,城門上有樓,門下有3門道。建於隋初。 啟夏門外有許多郊祀的祭壇,隋唐天壇圓丘就在啟夏門外,所以當時郊祀的官員常從此門進進出出。

唐城名門

啟夏門是隋唐長安城郭城南面偏東門,門外有許多郊祀的祭壇,隋唐天壇圓丘就在啟夏門外,所以當時郊祀的官員常從此門進進出出。唐昭宗還曾從啟夏門出逃。西北大學李健超教授論證,啟夏門應當在陝師大東門外的翠華路一帶。
啟夏門北對郭城北面興安門,城門上有樓,門下有3門道。建於隋初。1958年陝西省文管會《唐長安城地基初步探測》中說,啟夏門位置在今西安南郊陝西師範大學以東約30米處,西距明德門1550米(1963年中科院考古所西安唐城發掘隊《唐代長安城考古記略》中認為明德門至啟夏門1473.5米),門東西長35米,南北寬15米,面積525平方米,文中記載,當時啟夏門基兩邊的夯土還保存完整,中間瓦片、磚塊堆積頗厚。
隋唐長安城門的名稱大多包含吉祥美好之意,比如明德門、開遠門等,而“啟夏”二字的意思初看起來並不好理解。西北大學教授張永祿告訴記者,史料中並沒有對啟夏門名稱的具體解釋,“查閱了《辭源》《辭海》,其中‘啟’的意思是開啟、迎接。同時,在中國古代,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分別代表著春夏秋冬四個季節。隋代設計和建設長安城時,也考慮到了這一點。很明顯的,舉幾個例子,郭城東牆最中間的門叫做春明門,再比如,郭城西牆中間的門叫金光門,而金色正是秋天的顏色,而代表夏天的赤帝壇,則在郭城南牆的安化門外。啟夏門是郭城南牆的最東門,也可以說是從‘春天’到‘夏天’的第一個門。根據以上證據,我們可以大膽推測,啟夏門的意思,就是開啟、迎接夏天的第一個城門。”

門外多祭壇

古人重視祭祀,相信天人合一,認為天上日月星辰的變化昭示著地上的人事變化,長安作為隋唐兩代的都城,城外的祭祀郊壇很多。其中最為重要的廟壇之一就是啟夏門外的圓丘壇了。圓丘是祭天之壇,所以又稱為天壇。張永祿教授說,天壇建於隋初,根據古代“天圓地方”之說,建成圓形。圓丘壇高三丈二尺多,分為四層,每層各高八尺一寸。最上層廣五丈,第二層廣十丈,第三層廣十五丈,最下層廣二十丈。上層設昊天上帝神座,二層設北辰、北斗、天一、太一、紫薇五方帝與日、月七座,三層設五星以下官五十五座,四層設二十八宿以下中官一百三十五座,壇下外壝之內,設外官一百十二座,外壝之外,設眾星三百六十座。每逢皇帝登基或遇冬至、正月上辛(正月上旬的辛日即8日)、孟夏(陰曆四月)等,皇帝都要親自率百官“郊祀”於圓丘,以祭天和祈禱豐年。隋唐圓丘壇遺址在今西安南郊陝西師範大學南的天壇路以南,其圓形的土丘遺址仍然存在,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西安的這座隋唐圓丘被專家稱為“天下第一壇”,從隋初到唐末,圜丘沿用了314年,隋文帝以及唐代的21位皇帝都曾在此進行過隆重的祭天禮儀。從時間上來說,園丘比北京天壇早了近一千年,從形制上來說,西安圓丘共有四層,而北京天壇則只有三層,所以,不論從哪個方面說,啟夏門外的這座隋唐圓丘都無愧於“天下第一壇”的稱號。
除了圓丘,啟夏門外還有很多座祭壇。《隋書》記載,隋代的雩壇,在“國南十三里啟夏門外道左”。高一丈,周長一百二十尺。雩讀“魚”音,古人把求雨的祭祀形式稱為“雩”。雩壇上設有五方上帝之神位,京師孟夏乾旱,就在此祈雨。唐代仍沿用隋代的雩壇。《舊唐書》中記載,孟夏之時,龍星出現,就要在雩壇祭祀五方上帝,若旱情嚴重,就要“大雩”。
啟夏門外還有壽星壇和太一壇。壽星壇是祭祀老人星的地方,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年)立。古時壽星指天上的老人星,每年八月秋分時,就要祭祀老人星及角、亢等七宿,以祈福壽。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建祭祀諸星宿中最尊者太一星的太一壇,位於啟夏門東。啟夏門外西南二里還有百神壇、靈星壇。《舊唐書》載:“季冬寅日,蜡祭百神於南郊。”古代稱年終的祭祀為臘祭。靈星有稱天田星,古人認為這顆星主稼穡,相傳其為神農。每年仲秋的月份郊祀靈星,以祈禱五穀豐登。張永祿教授說,因為啟夏門外的祭壇特別多,所以郊祀的官員常在此門進進出出。
唐昭宗乾寧二年(895年)七月,駐守在山西的河東節度使立克用以討伐邠寧節度使王行瑜、鳳翔節度使李茂貞及華州節度使韓建稱兵犯闕之罪為名,率兵入關,在朝邑擊敗了王行瑜的弟弟,同州節度使王行約和左軍指揮使王行實。王行約兄弟逃回長安,欲劫持昭宗逃奔邠州。於是兩軍在長安城內互相攻殺,火焚宮門,煙霧蔽天。唐昭宗在禁軍的護衛下,緊急逃出啟夏門避亂,並一路逃往南山莎城鎮(在今長安區東南)。

古城門遺址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何歲利告訴記者,1958年的《唐長安城地基初步探測》表明,啟夏門遺址就在陝西師範大學東門附近,當時夯土台還非常明顯。不過,那一帶開發的比較早,《陝西省西安市地名志》記載,1957年起,就開始拓建翠華路。如今,啟夏門遺址早已在城市的發展中被淹沒了。
為了調查啟夏門遺址的位置,記者分別給陝西師範大學檔案館、博物館以及基建處打了電話,工作人員均表示,並沒有校內的資料顯示啟夏門遺址是在陝師大的校園內,其中基建處的一位姓宋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陝師大東門附近一直是校內的教師公寓所在地,那一帶的房屋很多是在解放初或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所建,由於年代久遠,並沒有留下關於那裡有城門遺址的相關資料。
於是,記者來到了陝西師範大學,想通過實地調查來尋找有關啟夏門位置的蛛絲馬跡。在師大校園中詢問,很多學子都沒有聽說過“啟夏門”,只有一些年紀稍長的老師告訴記者,啟夏門遺址可能在師大校園東北部的“啟夏苑”賓館附近,那裡地勢較高,可能過去有土堆。而陝師大東門在啟夏苑東南約200多米處,記者看到,東門內校園裡的路面要明顯低於門外的翠華路路面,這是否因為翠華路曾有土台遺蹟,而高於旁邊的地基呢?現在已不得而知。
在1958年《唐長安城地基初步探測》的附圖中可以看到,瓦胡同村就在啟夏門遺址南面偏東不遠處,其位置就在今陝師大東門東南方向的雁南三路街南,那么,瓦胡同村中是否有村民能說清啟夏門遺址的夯土台究竟位於何處呢?於是,記者來到瓦胡同村所在地,但是如今這裡已經沒有村莊,而成了一片正在建設的大型工地。一位附近的住戶告訴記者,瓦胡同村的村民都已經遷走,而安居樓還沒有建成,所以還沒有回遷,目前很難找到村裡的村民。
在實地考察之後,記者就啟夏門遺址的確切地點,採訪了西北大學教授李健超,他年輕時曾親自考察過啟夏門遺址。李教授說:“從長安城西南角遺址,向東經過長安南面三門安化門、明德門、啟夏門,直至長安城東南角,均在同一緯度上(37°87N)。民國時,西京籌備委員會於1932年測圖清繪了一幅1∶1萬的地圖,這幅地圖很精確,地圖上標出了啟夏門遺址所在位置,不過,時過境遷,現在西安市的城市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據我考證,啟夏門的位置應該在與明德門遺址一條東西線上的翠華路上,或者稍向東一點,因為翠華路的位置基本與隋唐長安城啟夏門(興安門)大街重合。”
按照李健超教授所說,記者在地圖上將唐城牆遺址公園與明德門遺址連成一線,並向東延伸,發現與明德門遺址相距約1.5公里處,位於陝師大教師幹部教育學院大樓東側的翠華路上,這裡也正在師大東門旁邊,距啟夏苑賓館也不遠。不過,這裡究竟是否是啟夏門遺址真正的位置,還需要進一步探測和論證。
採訪中,有許多陝師大的師生都表示,若陝師大附近或校園裡真有唐代的啟夏門遺址,應該立上石碑或標牌,讓過往行人和生活在這裡的人,能了解和感知西安的歷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