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2015年,110周歲的中國電影交上了一份亮麗耀眼的成績單。這一年,在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在黨和政府持續不斷的傾力扶持下,在中宣部不斷加強創作規劃指導下,在電影工作座談會和七部委聯合出台的一系列支持電影發展政策的推動下,中國電影人經過多年奮鬥特別是近10年的努力,中國電影逐漸改變了以往數量粗放型增長的局面,走上質量提升、創新發展的快車道。
這一年,面對競爭壓力增大和全球電影市場疲軟的局面,中國電影發展呈現可喜局面,創作活力在增長,作品水平在提高,開創了一派“這邊獨好”的美麗風光。
據統計,截至目前,全國電影票房440.69億元,同比增長48.7%;觀影人次達到12.6億,同比增長51.08%;國產片票房271.36億元,同比增長68%,創造了歷年最好成績。
在令世界矚目的數字背後,是優秀的作品撐起了中國影市火熱的局面。
危害
低分的國產片何以立身,又何以揚名
中國影市也應當以此比照,必要的預警不是危言聳聽——粗放式的票房高增長背後,來自於唯票房論的驅動。無論是媒體還是觀眾,關注和關心的均是票房數字,采寫公司、評價導演、刻畫市場、選擇影片都以票房為前提,無論是產業分析還是電影評論,票房幾乎已是最高甚至是唯一的尺度,而這與過去巨觀經濟唯GDP論不僅在邏輯上何其相似,而且在結果上亦極有可能一致,其負面影響已在浮現。
自2002年產業化改革以來,銀幕數的高速增長一方面源自於院線制改革後市場向民營資本全面開放,並在相當程度上歡迎外資進入國內市場參與院線、影院的經營;另一方面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以下簡稱電影專項資金)以及全國各地的財政資助或是稅收政策都不同程度持續地獎勵、補貼影院的新建、改建。
但無法迴避的隱憂也正在浮現,以單銀幕票房產出為代表的運營效率指標卻遠未達到如銀幕增速和票房增速那般的驚艷,直到2015年單銀幕票房產出才重新躍過2012年的130.15萬元,達到139.17萬元。
此外,在國內“形勢大好”的局面下,中國電影出口海外的成績卻每況愈下——無論是行業管理者還是市場參與主體們,都不會設定中國電影的目標僅僅是類似印度電影那樣的自娛自樂。儘管多年來國產片在國內市場份額的比拼中多次打敗了進口片,但影片質量的較量呢?
不難發現,國產電影在品質上近三年儘管有提高,但仍然差強人意,相當一部分賣座片不能收穫良好口碑,令人遺憾,但更令人難堪的是極個別國產片在罵聲中卻收穫了高票房,這樣的中國特色並非中國電影應當持續的發展之路。而這些尷尬的現象和事實給市場釋放了並不正確的信號,資本、創作者和整個產業鏈都會被錯誤的信息誤導為電影產業只需追求高票房,至於“爛片”無妨亦無所謂。
在中國電影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並在可預見的未來幾年裡極有可能超過北美成為全球第一大市場的當下,是時候警惕唯票房論的危害了——當假貨、山寨成為世界看待中國經濟揮之不去的灰色標籤,切勿讓中國的文化被世界戴上有色眼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