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乃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仆竊不遜,近自托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上計軒轅,下至於茲,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仆誠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出處
西漢時期 司馬遷 《報任安書》
注釋
大底:大致,底:通“抵”。
通其道:行其道。
思來者:讓將來的人理解自己。
垂:流傳。
空文:文章著作。
見:同“現”,表現。
放失舊聞:散亂失傳的檔案。
失:同“佚”,散失。
稽:考訂,探究。
紀:綱紀,頭緒,線索。
軒轅:黃帝。
究天人之際:探求天地自然與人類社會之間的關係。
古今之變:歷史變革。
慍:怨怒,惱恨。
傳之其人:傳給可傳的人。
責:同“債”。
譯文
古時候,富貴而湮沒不聞的人不可勝記。只有不為世俗所拘的卓異之士才能見稱於後世。周文王被拘禁而推演八卦為六十四卦,寫成了《周易》;仲尼一生困頓不得志而作《春秋》;屈原放逐,就寫成了《離騷》;左丘眼睛失明,就有《國語》傳世;孫子受了臏刑,就編著了兵法書;呂不韋被流放到蜀地,《呂覽》才流傳於世;韓非被囚於秦,有《說難》、《孤憤》傳世;《詩》三百篇,大都是聖人賢者抒發悲憤之情的作品。這些人都是思想上有解不開的苦悶,不能實現其理想,所以追述往事,希望將來的人了解他們的抱負。至於左丘眼睛失明,孫子受臏刑,終歸不被當權者重用,他們就不再拋頭露面而論列自己的見解著書立說,以抒發他們的憤懣之情,想著讓自己的著作傳留後世以顯示自己的理想志趣。
我很不謙遜,最近我藉助於自己粗劣的文筆,收集天下散亂失傳的文獻,並對前人行事略加考證,綜核事情的始末,考察歷史上成敗興衰的規律。上起軒轅氏,下至現在,寫成十表、十二本紀、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總共一百三十篇。想藉此來探究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關係,尋找古今歷史複雜現象後面的共同點,成就自己獨到的(歷史)見解。草草創作尚未全部完成,偏偏就遭遇此禍。書還沒有寫成,我十分惋惜,因此受了最重的刑罰而沒有怨怒的臉色。我如果真的著成了此書,能藏之於名山,傳給志同道合之人,以至廣泛流布到社會上,就可以補償以前受侮辱而不死所耽誤的時間,即使受更厲害的刑罰,難道還有悔恨之心嗎?可是這事只能給聰明人說,難以給一般人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