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陸柬之文賦帖

唐陸柬之文賦帖

《唐陸柬之文賦帖》是唐代時期陸柬之創作的書法作品。

陸柬之與《文賦》帖

《文賦》又稱《二陸文賦》。《文賦》為墨跡紙本長卷,共144行,1658字,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文賦》是西晉文學家陸機的名著,陸柬之是懷著極為崇敬的心情書寫遠祖的這篇宏文的,故可謂文章、書翰雙絕。元揭侯斯跋云:“唐人法書,結體遒勁,有晉人風格者,惟見此卷耳。”細觀此卷,能深切感受到二王的雅逸、虞世南的溫潤。

陸柬之,生卒年不詳,初唐書法家,吳(今江蘇蘇州)人。柬之少時即隨舅父 虞世南學習書法,後又摹習 歐陽詢,晚年則專工二王。其書與歐陽詢、褚遂良齊名,當時虞、歐、褚、陸並稱“四子”。張懷瓘《評書藥石論》說:“昔文武皇帝好書,有詔特賞虞世南,時又有歐陽詢、褚遂良、陸柬之等,或逸氣遒拔,或雅度溫良,柔和則綽約呈姿,剛節則鑒絕執操,揚聲騰氣,四子而已。”陸柬之的書法得虞世南親傳。虞書筆致圓融遒逸、蕭散灑落,是王氏一脈的傳承,對陸書有較深影響。陸柬之繼承了魏、晉以來的傳統,又博採眾家之長,字型秀麗,筆法圓潤流暢、外柔內剛,雄秀之氣出於天然。陸柬之書《頭陀寺碑》、《急就章》、《龍華寺額》、《武丘東山碑》皆名重一時,可惜均已失傳。惟書陸機《文賦》一卷傳世。

《文賦》的突出特點是以韻取勝,這也是晉人書法的最大特點。縱觀此帖,其用筆提按適度、正側兼施、轉換自然、行筆流暢,結體顧盼呼應、牝牡相得,行氣連貫而富有變化,無不表現一種和諧的生機。通篇沒有大起大落的強烈感情宣洩,沒有驚心動魄的感官刺激,而是溫雅嫻靜,如芙蕖照水、松影搖窗,給人一種清幽淡泊的美感。

《文賦》帖筆畫特徵

眾所周知,行書的點畫是在楷書點畫的基礎上變化衍生出來的。這種變化主要分兩個方面:一是增加了動勢,變化了形態,每種點畫的寫法可以千變萬化,根據“形勢”、“氣勢”的需要,可變長、變短、變粗、變細、變圓、左傾、右斜等;二是“加減乘除”,即在楷書點畫的基礎上“添油加醋”,增加遊絲,或將原先在楷書中應寫好幾筆的減省為一筆,且不像楷書那樣,嚴守諸如“無往不收,無垂不縮”的法則。歷代行書作品,風格流派很多,不同的書家有不同的用筆習慣。有的下筆較重,點畫線條粗壯;有的下筆較輕,就顯得秀逸一些。善用圓筆的,點畫圓渾;善用方筆的,筆畫就比較挺勁。不論怎樣變化,用筆的原理都是—樣的,即都必須熟練掌握提按、頓挫、轉折、收縮等方法。

陸柬之所書《文賦》,神俊超逸、圓潤遒勁,故 趙孟頫稱讚他不在顧、歐、虞、褚、薛之下,揭俁斯謂其書有晉人風格。如左圖中的“宣”、“雲”二字,點畫精到,鋪毫後能將筆收緊,衄挫而出,因此顯得沉著樸厚、挺拔多姿。而左圖中的“鉤”、“芳”二字,轉折時筆勢連貫,用-筆頓挫分明。“觀”、“而”二字,用筆馴雅整飭,有法有致,點畫表里瑩潤,骨肉和暢,尤其在每個字的橫筆轉彎之處運用方折之筆,更顯得遒婉勁健。左圖中的“藏”字,運筆沉著,點畫遒勁。“期”、“意”二字用筆瘦挺,稍現鋒芒,轉折處有較明顯的方筆稜角,給人以厚重遒勁的感覺。

《文賦》橫畫的特點

《文賦》橫畫的特點 《文賦》橫畫的特點

 (1)短尖橫,如下圖中“於”字的首橫。其寫法是順鋒落筆,由輕而重,收筆時提筆下頓、疾收。這種橫畫要自然露出筆鋒,運筆不停頓。

(2)長橫,如下圖中“景”字的長橫。該橫在《文賦》中最為常用,它落筆簡捷,便於書寫。其寫法是露鋒起筆,中鋒行筆,收鋒時稍提後下頓、疾收,呈現兩頭粗中間稍細狀態。

(3)帶鋒橫,如下圖中“朝”字的長橫。其寫法是順著前一筆畫自然起筆,再向右作橫,形成起筆處帶有鋒芒的形態。

(4)下挑橫,如下圖中“華”字倒數第二橫。這種橫常在上長下短的長橫畫運筆後,在畫末稍停筆,順著筆勢向左下挑出筆鋒,以接續下一筆畫的運筆,筆勢呈覆勢。這種橫畫與橫鉤的寫法有點類似,只是出鉤的角度、長短有所不同而已。

(5)上挑橫,如下圖中“者”字。上挑橫圓潤豐滿,在承接上一筆的筆勢運行、行筆至末端時,乘著筆勢向左上提筆出鋒。

一字當中出現多橫組合,我們要注意三種情況。一是長短、正斜、間距、俯仰的變化。長橫、短橫同在一字之中,其傾斜度不一,長短亦有參差。有的粗細懸殊,有的間距疏密有別,有的近似點法,而上下各筆又有俯有仰。二是橫畫在不少情況下參同楷書的寫法。由於其長短、粗細有些差異,其他筆畫又靈活多變,因而這種寫法並不讓人覺得單調呆板。三是有些連續排列的短橫,在行書中往往被點或豎所代替,這在陸柬之的《文賦》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如下圖中“績”字。

《文賦》豎畫的特點

《文賦》豎畫的特點 《文賦》豎畫的特點

行書中的豎,不像楷書的豎寫得那么直,其形或傾側,或曲折。《文賦》中的豎姿態多樣,變化豐富。(1)垂露豎。此豎取篆書筆法,線條渾厚,收筆圓轉,筆力內含,其寫法是側鋒或逆鋒落筆,調筆中鋒下行,收筆時轉筆內收。如下圖中的“狀”字。有時為了尋求變化,增加字的動感,此豎不—定直下,而是寫成傾斜狀,如下圖中的“慨”字。

(2)懸針豎。《文賦》中的懸針豎寫法與楷書相同。由於行書運筆較快,故此畫較難掌握,需要有一定腕力控制收筆。其寫法是,側鋒或逆鋒入紙,中鋒運筆,出鋒時,把筆收緊、快出、空收。此豎要寫得姿態悠然。如下圖中的“辭”、“乾”二字。

(3)弧豎。此豎呈半弧形狀,向左弧或向右弧與其居字之左方或右方有重要的關係。如下圖中“懷”、“取”二字的豎畫。

(4)垂頭豎。此畫猶如玉箸,上細下粗,由於運筆速度極快,所以筆勢會略顯彎勢。如下圖中“下”、“作”二字的豎畫。

(5)懸膽豎。此豎也稱尖頭豎,呈上尖下粗之狀,輕落筆,最後取篆法圓收筆。如下圖中“而”、“雨”二字的左豎。

(6)左鉤豎。這種豎與楷書中的豎鉤有相似之處,均為向左鉤出。而行書中的出鉤則姿態多變,可以向左鉤出,還可以向左下鉤出,都是為了呼應下一筆畫。寫這種筆畫必須注意的是,在收筆時,先提筆向右下按,然後順勢向呼應處鉤出。如下圖中的“寂”字。

(7)並列豎。一字當中如有三筆或四筆豎畫,均應呈向勢,左短右長,慢慢地運筆,筆脈自然,沒有停滯,右豎應長而有力。如下圖中的“順”字。

《文賦》點畫的特點

《文賦》點畫的特點 《文賦》點畫的特點

(1)斜點。如圖中“之”、“玉”二字的點畫。這種斜點的書寫方法與楷書中的斜點寫法相同,只是更加簡捷流動,富有變化。其具體寫法是露鋒起筆,著紙較重,頓後提筆回鋒,再左下出鋒,形成呼應牽絲,使字勢靈動。

(2)長點。它的書寫方法與楷書中的長點也大致相同。該點多為字中最後一筆,筆勢略帶彎曲,將筆力聚集後再將筆向左收回。如圖中“故”、“不”二字的點畫。

(3)豎點。這種點與楷書寫法相同,只是運筆較快一些。如圖中“音”字上點及“雲”字左點。

(4)挑點。這種點又稱為仰點。其書寫方法也與楷書相同,關鍵是要在起筆後自然而又迅疾地向右上方挑出,形成與下一筆相呼應的筆勢。如圖中“必”字的左點、“若”字的左上點。

(5)出鋒點。這種點是行書中為呼應下一字而產生的牽絲引帶,起到使字與字之間血脈連貫的作用,可增添字勢之間的生動感。這種點出鋒一定要自然,不能為出鋒而出鋒。如圖中“未”字的末點、“至”字的上點。

(6)上下點。它主要在字的最後筆畫中,在實際書寫過程中是一筆連成的,上點輕盈帶過,下點要用力頓筆,向下聚集後再收筆。如圖中的“於”字。

(7)左右點。這種點主要位於字的下半部,也是最後兩點,在距離與高低上要有區別,筆勢向內穩住上面筆畫。如圖中“榮”字下面兩點。

(8)橫波點。這尉旨字下面的幾點,形狀如同波浪,由左向右連筆不斷。其寫法是第一點接續第二、三點橫勢連續運筆,最後一點向左下出鋒收筆,整體上筆勢流動。如圖中的“亦”字。

(9)豎三點,如圖中“淺”字的三點水。在行書中常將此三點減化為兩點,其運筆方法是輕輕進入第一點再進入第二點,如豎畫直下,最後往右上方出鋒收筆。

《文賦》撇畫的特點

《文賦》撇畫的特點 《文賦》撇畫的特點

(1)斜撇。《文賦》中的斜撇與楷書的寫法大致相同,只是要將其寫得更流暢、快捷,要求腕力能送到鋒尖,將撇畫的厚實舒暢、長而豐盈的姿態表現出來。如右圖中“不”、“文”二字的撇畫。(2)直撇。這種撇畫有點類似右弧豎的寫法,要寫得直而長。其寫法是在起筆後緩緩向左下行筆,至末端輕輕地將筆提起,借勢引帶下一筆畫。如右圖中“所”、“病”二字的左撇。

(3)短撇。如右圖中“秀”、“乎”二字的首撇。這種撇畫主要用於字的首筆,其斜度小,而且短、粗,用筆速度較快,顯得乾脆、果斷。

(4)弧撇。其寫法是先向偏右的地方落筆,逐漸向左下運筆成大弧形狀,其狀比斜撇稍弧一些。值得注意的是,在收筆時要向左上帶出,以示引帶下一筆畫。這也是行書書寫中的常用筆法。如右圖中“夫”、“天”二字的撇畫。

(5)帶鉤撇。其寫法與長撇相同,不同的是在其收筆時不是提筆出鋒,而是要壓鋒頓筆,順勢往左上方出鋒收筆,如一小鉤。這是行書中常用的筆勢呼應鉤挑筆法。此撇在《文賦》中用得較為廣泛,臨寫時要多加分析,牢牢掌握。如右圖“廣”、“若”二字的長撇。

(6)回鋒撇。這也是行書中常用的筆法,帶有篆書筆意,也是《文賦》中常用的筆法。它與帶鉤撇很相似,不同的是此撇收筆時不出鋒,而是調鋒轉筆後內收,顯得很含蓄,有點兒“猶抱琵琶半遮面”的韻味,讓人回味無窮。如右圖中“俯”字首撇、“風”字左撇。

(7)重撇。當一字之中有多撇組合在一起時,要注意它們的大小、長短、形狀、欹正以及各撇起、收筆的方法不能雷同,要有變化。這樣,寫出的字才能生動多姿,富有美感。如右圖中“物”、“形”二字。

《文賦》捺畫的特點

《文賦》捺畫的特點 《文賦》捺畫的特點

(1)斜捺。行書的斜捺與楷書的斜捺很相似,惟一不同的是其運筆比楷書的斜捺較快。其具體寫法是起筆較輕,向右逐漸增加筆力,然後輕鬆、自然地捺出。值得注意的是,在捺出前一般不要刻意加重筆力。如右圖中“文”、“駿”二字的捺畫。(2)平捺。陸柬之《文賦》中平捺的書寫方法與楷書的書寫方法也大致相同,“一波三折”的特徵在其中也有所表現,但線條的粗細變化不是很大。應引起我們注意的是,這種捺畫在收筆時可提筆出鋒,如右圖中第一個“起”字的平捺;也可不出鋒,而是在收筆時提筆內收,如右圖中“遺”字的平捺。

(3)反捺。該捺起筆先作小弧畫,轉筆向右下運行,用力也是由輕至重,最後回鋒收筆。如右圖中“懷”、“取”二字的捺畫。

(4)直捺。它既不像反捺,也不像斜捺,行筆與收鋒純用篆法,顯得圓渾、厚重。其具體書寫方法是,順鋒起筆,轉而中鋒行筆,由輕而重,一捺直下,收筆時按而內收,呈圓尾。如右圖中的“來”、“翰”二字的捺畫。

(5)帶鉤捺。它的寫法有點兒類似長點和平捺,不同的是在收筆時不是提筆出鋒或回鋒,而是根據字的需要,在收筆時或調鋒運腕向左上呼應的筆畫鉤出,如右圖中第二個“起”字的捺畫;或在收筆時乘著筆勢,迅速向左下鉤出,如右圖中“長”字的捺畫。這是行書的特有寫法,也是《文賦》中捺畫的一個突出特點。

另外,還有一些捺的寫法也較獨特。如右圖中兩個“之”字的捺畫有不同的寫法,這與《 蘭亭序》的一字多寫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樣就增加了作品的變化,我們在臨寫時一定要注意吸取,以便日後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中去。

《文賦》鉤畫的特點

書法中的鉤畫眾多,而其書寫方法也是百花齊放、變化豐富。

《文賦》鉤畫的特點 《文賦》鉤畫的特點

(1)豎鉤。行書的豎鉤寫得比楷書更流暢、爽快。其寫法是先寫豎畫,至末端時先調鋒向左下頓而稍駐,順勢用腕力向左上鉤出,筆畫厚實有力。如右圖中“制”字的豎鉤。在《文賦》中,有些豎鉤不是向左上鉤出,而是向左方平出,顯得圓潤厚實。如右圖中“予”字的豎鉤。

(2)橫鉤。《文賦》中的橫撕艮有特色,它寫得圓轉,並圓中見方。如右圖中“察”字和“寄”字的橫鉤。其具體寫法是先起筆寫橫畫,至末端將筆提起,使之如鐵絲般有力,轉筆後用力向左下鉤出,不露稜角。

(3)戈鉤,又稱斜鉤。《文賦》中戈鉤的寫法與楷書寫法相似,只是比楷書較隨意些。如右圖中“識”字和“或”字的鉤畫。這種鉤畫斜度和彎度都不宜太大,書寫時尤其要注意字的重心,最後回鋒向右上出鉤收筆。

(4)橫折鉤。這種鉤畫在行書中一般取圓折,圓中略帶方,不露稜角,出鉤時不作停頓,而是直接借勢向左上出鋒。另外,此鉤有高矮之分,如右圖中的“而”字屬於矮橫折鉤,其橫長豎短,且折下後斜度較大;而“固”字屬高橫折鉤,其折下後較直。

(5)臥鉤。這種鉤畫的寫法與楷書相同。如右圖中“意”、“應”二字的鉤。其書寫方法是,順鋒入紙,由輕至重,前斜後平,取弧勢,鉤出時無須調整筆鋒,直接向左上用力鉤出即可,但要寫得結實有力,並且與中間一點相呼應。

(6)豎彎鉤。在《文賦》中,此鉤有出鉤和不出鉤兩種,但都要寫得剛勁有力,充滿彈性。其書寫方法是,先起筆寫豎,至末端圓轉後向右行筆,再調筆向字心或下—筆畫鉤去,鉤宜小而鋒利。如右圖中“尤”字的鉤畫。

(7)橫折彎鉤,如右圖中“瓶”字的鉤畫。它的寫法比楷書的寫法要輕快、流暢,—氣呵成,中間無斷筆。

《文賦》折畫的特點

《文賦》折畫的特點 《文賦》折畫的特點

(1)橫折。這是由橫畫與豎畫組合而成的筆畫。在《文賦》中,此畫常用圓折,寫得極富趣味。如右下圖中“昌”、“目”二字的橫折。(2)豎折。如圖中“流”、“函”二字,其豎折呈現不同的姿態,前一折轉角圓潤,後一折則為方正帶有稜角的折,在書寫時要仔細體會。

(3)撇折橫。這是行書中常用的折畫,如圖中“文”字。它是先作撇畫,再向右作折畫。這種折一般是用方折,且向右上方取勢,以便空出較大的地方給下部筆畫。

(4)撇折提。這是連線撇畫和提畫的方折筆畫,也是行書的常用筆畫。如圖中“精”字左部的撇折提。它的書寫方法是先側鋒入紙,頓而調鋒向左下運行,折時先提筆向右下頓筆,然後調鋒向右上提出,力達鋒尖。

《文賦》提畫的特點

《文賦》提畫的特點 《文賦》提畫的特點

 《文賦》中的提畫大致用得較多的是斜提和平提,其他提法均是從這兩種中變化出來的。如右圖中“浮”字的提畫,它是三點水中最後一筆的常用筆畫,寫法是借上一筆筆勢順鋒入紙,頓而調鋒,運腕向上挑出,力達鋒尖。而右圖中“抽”字的提是平提。它的寫法是,先逆鋒起筆,向右下作頓,接著調鋒向右上挑出,力送筆端。在寫提畫時運筆要果斷、沉著,不能猶豫不決,否則寫出的提畫就不千脆、不爽快。

《文賦》帖結字特徵

行書是楷書的快寫,當然跟楷書的結體有許多相同之處。但行書中又有許多草書的因素,所以其結體上又有許多異於楷書的特殊之處。行書結體的變化,充分體現了書法的不規則美在抒情達意中的優勢。下面我們來看《文賦》的結體特徵:

1.正側並用。在書法中,沒有絕對平正的點畫,也沒有絕對平正的偏旁。行書相對於楷書來說,則更講究欹僅陬勢,追求欹僅眨美。行書中的結體欹側,主要表現為兩種方式。一種是整體欹側,要靠上下、左右的字去補救,以形成千姿百態的美感。行書的觀賞往往不是對單個字的。一行之中的行氣、曲直變化對單個字的體勢更有決定性的影響。有些字看上去整體傾斜,但實際上是正的,也就是唐太宗所說的“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正”。字的重心往往靠某些關鍵點畫支撐,或靠筆勢上互相補救,化險為夷。這種方式在王羲之和米芾的行書作品中表現得尤為突出。而另一種,是部分偏旁的欹側,或上欹下側,或左欹右側,但整個字卻是平正的。這在《文賦》中運用較為廣泛。如下圖中“響”字,其中部“立”雖是向左傾斜,但上下兩部分卻平正,故該字仍顯十分平穩。下圖中的“遺”字上部分向左斜,但由於底下一平捺極力向右伸展,將其重心拉正,故使此字化險為夷、奇趣乃出。

2.行草相間。《文賦》在結字方面的一個突出特點便是行草相間。如下圖中前一個“不”字為行書寫法,用筆較楷書流動,稍有牽絲引帶,而後一個“不”字則為草書寫法,用筆放縱,結體簡捷,筆畫間呼應有致。

3.曲盡其態。我們平時說漢字是方塊字,並認為應該寫得方方正正。如果漢字用印剛體、美術字來表現,當然應該寫得方正一致,但按書法的要求來寫,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

漢字筆畫有多有少,有獨體字,也有合體字,其繁簡與結構決定了字有大小、長短、寬窄的區別。在行書中,為了產生節奏上的變化,書法家利用漢字不同形態的參差錯落適當加以誇張,使長者更長、寬者更寬、疏者更疏、密者更密,有時兩者之間相差數倍,可謂曲盡其態。但將這些字按合理的章法有機地組合起來,則大者不覺其大,小者不覺其小,長者不覺其長,短者不覺其短,疏者不覺其疏,密者不覺其密,和諧勻稱,天趣盎然。陸柬之的《文賦》在這方面的處理上也很突出,我們在臨習中不可忽略而過。如左圖中的“聲”、“或”二字,因其主筆為長豎或長斜鉤,故一般宜寫得狹長些。而左圖中的“而”、“心”二字因筆畫較少,字形短矮,故宜短不宜長。像左圖中的“發”、“義”二字,結構較繁複,筆畫較多,所以這些字宜大不宜小。左圖中的“兀”、“目”二字,因筆畫少、字形結構單一,故字形也是宜小不宜大。但這類字要在筆畫的分布上顯出疏密對比,這樣才不致侷促。

4.主筆舒展。在《文賦》中,每個字的主筆都較為舒展、勁挺,常出現的主筆為橫、豎、撇、捺、斜鉤、彎鉤等。如左圖中“載”字的斜鉤、“必”字的撇畫勁健而舒展,落筆大膽,出鉤爽利,中宮收緊,整個字顯得疏密有致。而“其”、“素”二字的長橫為主筆,側鋒入紙,線條細長而勁健,收筆爽朗、斬截。

5.變化省簡。孫過庭的《書譜》中有這樣一句話:“違而不犯,和而不同。”在書法藝術之中,什麼是“違”?就是錯雜、多樣、變化、參差、殊異,就是組成一個藝術整體的各個部分乃至各個細部都要有各自獨特的個性。變化,是藝術的生命。

文賦帖(局部) 文賦帖(局部)

對結體美來說,“違”就是要在一個字里“數畫並施,其形各異,眾點齊列,為體互乖”。楷書中,同一筆畫或偏旁可以寫得大致一樣,因為楷書主要表現的是規整之美;而行書中則應儘可能避免同一筆畫或偏旁的重複以及字與字的相互雷同。王羲之說:“若作一紙之書,須字字意別,勿使相同。”行書結構的變化不能亂變,需要做到和諧統一,富有層次感與主體感。如圖中“諧”、“詩”兩字的言字旁,繁簡各異,又與字的另一部分相協調。再如左圖中的兩個“而”字,寫成了不同的體態,這就是所謂的“同字異體”,用以增加字的變化。而左圖中的“出”字和“言”字均是減省了部分筆畫,線條連貫流暢,盡顯變化之妙。6.收放得體。行書結體的主要特點還有收放得體。正如明代書家董其昌說,作書最忌缸置等勻,—字中須有收有放,有精神相

挽之處。《文賦》在這方面表現得淋漓盡致。如圖中的“合”、“與”、“喻”、“若”四字,“合”字撇捺努力向左右舒展,下面部分蜷縮其中,這樣一大一小對比強烈;“與”字為上下結構,上密下疏,中宮緊縮,長橫特長,左下伸展,上收下放,疏密照應;“喻”字為左右結構,左部的“口”寫得簡捷而輕盈,右部寫得寬舒平展,這樣一密一疏、一收一放,既構成了對比,又突出了變化;“若”字的橫和撇向左下舒展,橫的右端明顯收縮,左右收放對比強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