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豐堂
清雍正年間,御醫彭城人唐氏深得中醫針石之精髓,
以“唐金針”之稱聞名於坊間。後創立唐豐堂,濟世懸壺,多施義診。暮年臥榻間將多年方劑彙編成冊,傳於後世。唐豐堂中醫藥古方研究所謹遵世訓,以醫救世。民國八年徐州志就有唐豐堂膏藥的記載:“戶部山有一唐氏中醫,堂號唐豐堂,中藥制膏,藥到病除。”
唐豐堂-薄貼論
今所用之膏藥,古人謂之薄貼。其用大端有二∶一以治表,一以治里。治表者,如呼膿去腐,止痛生肌,並摭風護肉之類。其膏宜輕薄而日換,此理人所易知;治里者,或驅風寒,或和氣血,或消痰痞,或壯筋骨,其方甚多,藥亦隨病加減。其膏宜重濃而久貼,此理人所難知,何也?蓋人之疾病,由外以入內,其流行於經絡臟腑者,必服藥乃能驅之。若其病既有定所,在於皮膚筋骨之間,可按而得者,用膏貼之,閉塞其氣,使藥性從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經貫絡,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較之服藥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故凡病之氣聚血結而有形者,薄貼之法為良。但制膏之法,取藥必真,心志必誠,火候必至,方能有效,否則不能奏功。至於敷熨吊種種雜法,義亦相同,在善醫者通變之而已。
唐豐堂骨科辨證方法
“辨證”就是把四診(望診、聞診、問診、切診)所收集的資料、症狀和體徵,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係,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論治,又稱為“施治”,即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骨傷科診斷要求辨證與辨病相結合。辨證方法主要有八綱、氣血、臟腑、經絡以及衛氣營血辨證。其中八綱辨證是總綱,而氣血辨證是關鍵。辨證是決定治療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治療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過辨證論治的效果可以檢驗辨證論治的正確與否。
一、八綱辨證
包括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綱辨證就是從這四對矛盾的八個方面去概括疾病的不同特點。陰陽說明疾病的屬性,表里乃辨別病變的部位和病勢的趨向,寒熱是了解疾病的性質,虛實是掌握邪正的盛衰。對骨傷科來說,辨陰陽是辨證之首要。二、氣血辨證
1.傷氣可分為氣滯、氣閉、氣脫、氣虛、氣逆等。其中氣閉、氣脫是危象,必須積極搶救,以免氣絕而不復生。
2.傷血可分為瘀血、出血、血虛、血脫等,這是損傷最常見且最重要的證候。
3.氣血兩傷兼有傷氣與傷血的症狀。
三、臟腑辨證
臟腑辨證是以髒象學說為基礎,根據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現判斷病變的部位、性質、正邪盛衰狀況,用以指導臨床治療的一種辨證方法。皮肉、筋骨的嚴重損傷,必然累及肺、脾、肝、腎,並出現相應的症狀。常用辨證方法有:肺與大腸辨證(肺氣虛、肺陰虛、肺瘀熱、大腸實熱);腎與膀胱辨證(腎陰虛、腎陽虛、腎虛不固、腎精不足、膀胱濕熱);肝與膽的辨證(肝氣鬱結、肝火上炎、肝陽上亢、肝風內動、肝血虛、肝膽濕熱);脾與胃的辨證(脾氣虛弱、脾陽虛、脾虛濕困、脾不統血);心與小腸辨證(心氣虛、心血虛、心火上炎、小腸實熱)等。四、經絡辨證
經絡與傷患的發生及傳變有著密切的關係,根據經絡學說辨別證候的方法就是經絡辨證。當人體遭受損傷後,外邪或疼痛刺激可通過經絡的傳遞作用向內傳入臟腑,影響臟腑的功能。另一方面,傷病引起經絡運行阻滯,也會使其循行所經過的組織器官的功能失常,而出現相應的症狀。反之,臟腑發生病變,同樣也會循著經絡通路反映到體表來,這就是所謂“病在於內,症見於外”。經絡辨證包括十二經脈(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奇經八脈(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蹺、陽蹺、陰維、陽維),十五絡脈(十二經脈、任脈、督脈都各有絡脈,加上脾之大絡,總共十五絡脈)等的辨證。經絡辨證不僅可以明確傷患的特性,在診斷上亦有重要意義,而且可以利用其歸經、引經的法則,作為辨證施治和指導用藥的參考。
五、衛氣營血辨證
依據衛、氣、營、血四個不同階段的證候類型,藉以說明溫熱病發展過程中病情的輕重,病勢的進展,病位的深淺。傷病並發感染類似溫熱病的臨床表現,因此也可以套用衛氣營血辨證規律為治療提供依據。衛分證,是傷病感染初起的證候,病情尚輕,可用清熱解毒佐以辛涼解表之劑;氣分證,多見於傷病並發感染的中期和極期,治療宜攻下逐瘀,急下存津;營分證,見於傷病並發感染的極期和晚期,主要用清營開竅之藥物;血分證,多見於感染性疾患的極期和晚期,病情已到危重階段,須涼血止血,並速用固脫或開閉之品。骨科辨證方法,除上述八綱、臟腑、經絡及衛氣營血辨證外,還有六因(風、寒、暑、濕、燥、火)、六經(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三焦(上焦、中焦、下焦)辨證,以及現代的分期(早、中、晚三期)、分型辨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