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什縣唐王寨
唐王寨,位於烏什縣阿恰塔格鄉薩爾別勒村境內,距縣城 27公里。唐朝時期曾屯兵於此, 山頂地勢險要,孤石矗立如柱或數石相架如門, 其他巨石如桌、如床、如椅、如龕、千奇百怪,氣勢雄壯,美不勝美,是天然風景區, 相傳在山頂藏有許多珠寶金銀,有好財者行至半山腰,風雨雷電交加、阻止前行,不敢強登,故寨中景觀知者寥寥。
河南省內鄉縣唐王寨
地理位置
唐王寨,位於河南省南陽市內鄉縣城東北33公里,系境內七里坪鎮和馬山口鎮交界處,馬山口鎮杏樹坪村內。
唐王寨來歷
唐王寨,因明代末年唐王朱隸(聿)鍵曾駐此屯兵築寨.故稱唐王寨。《明史·諸王世系表一》載:“太祖二十六子、懿文太子外,皇子楠未封。成祖以洪武三年封燕王,後尊為帝系,不得仍列之藩封世次.其得封者二十三王.……曰唐定王徑。”明史·諸王世系表三》載:“唐定王徑,太祖庶二十三子,洪武二十四年封,永樂六年就藩南陽府。十三年薨。”以後歷代嫡長子世襲唐王位。民國出版的《中國人名大辭典》中載:“朱隸(聿)鍵,明太祖(朱元璋)八世孫,祟禎中襲封唐王,國南陽。”清鹹豐初年.當地的人們重新修葺了山寨,名曰盪威寨,但人們多沿用舊名,現時山寨保存尚好,寨內仍保留有鐵炮一門。
另據相傳唐朝初年,秦王李世民,迫於太子建成和齊王元吉的追殺,帶兵逃至筆架山。見此處山高險峻,易守難攻,遂在此修築山寨,屯駐兵馬。
唐王寨修築於筆架山中上部。繞山積石,借陡峭山勢,墊溝填壑,憑險築城。寨牆最高處達10餘米,最寬處也有10多米;低處在石崖上修築2米左右,窄處也僅2米左右。寨牆繞山約40公里。此寨奇特,寨中有寨。繞山從下到上有三道寨牆,可分為外寨、內寨、山頂寨。外寨有東、南、西、北四門。寨牆上設有觀察孔、射擊孔、排水孔、炮台等。寨內有石碾、石磨、石磙、石槽、磨刀石等遺存。有黑虎廟、白龍廟、飲馬坑等遺蹟。在唐王寨的外圍有叫“王圍場”、“馬蹄坑”、“跑馬嶺”、“鱉不躲”、“殺人坑”、“差信溝”、“通信溝”、“人馬崗”、“御花園”、“御花河”等相關地名,當地還有一種水果叫“唐王果”。1955年內鄉縣地圖,將筆架山易名為“唐王寨”。
價值與特產
如此宏大而完整的古寨遺址,對於現代人來說,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這裡環境清幽,山美、水美、景色宜人,算得上一個旅遊佳地。加之與內鄉寶天曼、七星潭、天心洞、聖垛山、雲路山等景點相連,更具開發價值。 該山呈東南、西北走向,長6公里,寬5. 5公里,海拔1329米,山勢為三棱形狀,主峰高峻,懸崖陡峭,以下漸坡延伸。山體岩石為燕山期花崗岩組成。距今1.40-1.95億年。山上盛長漆、桐、樺櫟、椴、揪、青槓、山榆等樹,並產天麻、金石斛、血參、山茱萸等上百種中草藥,為七里坪鎮中草藥材種植場。
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唐王寨
唐王寨歷史
唐王寨,是一處古文化遺址,位於今棗莊市山亭區新城山亭鎮西北六千米處。相傳隋末唐初之際,唐王李世民東征時在此山上安營駐紮,遂得其名。其猶如世外桃源,又因山勢險要,所以有古代的將士或綠林居此營寨。唐王寨所處的山,也稱為唐王寨山,或簡稱唐王寨。
唐王寨周圍群山連綿,如眾星拱月,東有樓頂山、桃山、翼雲山(高山)等,北有寄寶山,以及大頭、二頭、三頭山等(一說,這幾個山合名龍牙山)、屏山、馬山、小桃山、郭山等,南有大山、桃山和洪山等。 唐王寨後的山水群集為原漷河的一個重要的支流源頭,而唐王寨前的山水群集卻也是薛河的一個支流發源地。
唐王寨山勢稍為東北西南向,上有三峰:東峰狹長,山勢平緩,上有極少量建築殘遺;中峰突兀,上面稍平寬大,上有數處建築殘存,為營寨的主體;西峰如錐,僅一巨石,或為哨位。三峰形如筆架,又似三顆參差的牙齒:西“顆”最尖,中“顆”略鈍,東“顆”最鈍,同時山體形如凌空翱翔的鳳凰一般。
唐王寨,及其周圍的山脈、河流,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前,甚至於上溯到明清、至隋代,一直屬於原滕縣地。(簡要歷史沿革:此地附近原屬於漢代,及其以後的合鄉縣,直至隋初並與滕縣。)但歷史資料對此記載不多,作為重要的地方志,唯明萬曆十三年《滕縣誌 山川志》載有:“自巉山南發又折而西,蜿蜒三十里,橫於旗山之前者為青龍山,前有水峪、棠梨峪,其西首三峰突起若僧笠者,又名牙山,俗以其如張牙故也,中峰上有寨,井臼猶存,亦避兵處。鳳凰山在牙山之西,獐山之南各五里許。其中峰獨秀,而兩峰稍蹲如肩翼,故名。栲栳山又在鳳凰山西,圓如覆釜,俗名為栲栳也。青龍山南為寄寶山,山頂方平,前復起一小峰,圓秀如端冕而
執圭,儼然尊於諸山。俗傳唐太宗征高麗,寄寶於此。牙山前為屏山,屏山西去。去三峰相連如張蓋,為華蓋山。寄寶山南為寶峰山,北有龍峪,西有洞玲瓏多鴿,又西則石孔皆為泉一孔小至容針,而水霪傳石如線,亦一奇也。西又名馬山,則寶峰山西首耳。山南有泉,西流為鳴水河。西有石溝,溝有車箱淵,水北流入漷。
唐王寨遺存
唐王寨山的三個山峰很是奇妙,而且上面還有數處古代建築遺存,以中峰為主體。
東峰低矮無崮,海拔高度365米,峰嶺向東北轉折,形如啞鈴,其上略平闊,土石雜陳,荒草叢生,岩石多有其他礦物結晶,晶瑩剔透,色彩亮麗,如花似卉。上似有古葬。且東峰上西南部位有一兩處建築基礎,石塊乾茬壘的房屋基址,但無牆垣,或許當初為木料支撐的帳篷類營房。東峰東北端中有土台,或也為當時建築台地。
中峰突兀,海拔高度390米,為三峰最高處,也就是制高點。其頂為崮狀,四周陡峭,若壁壘,難以攀爬垂直高度達七至十米,唯有西南落差稍小,可拾級而攀。
中峰崮頂上面稍平且寬大,南北近45米,東西35米。如疊盤狀,上面又有南北、東西各長20與10米的“高頂”。“高頂”外南側,山崮上面有數處石板塊牆垣房屋等建築:寨門、房屋殘垣、房地殘基等。西南部位可拾級而攀處,繞過數處巨石,再上五六階人工鑿刻的石梯,至頂便是一處山寨門。寨門已經坍塌,殘垣依存,寬3.7米,長5.2米,長向口對西南向石梯,三面有牆,南牆幾近攤平,東牆唯留數層石塊,北牆依然很高達1.7米。總的看來,東牆封死,南牆留有小門,入內需轉彎而出。北牆外還連有一個哨位用石板房,面積不大,今容一兩人而已,可見寨門是防禦的重要建。
崮頂上有建築群。穿過寨門,可見在崮頂南側向陽正中,有一處南北6米,東西3.6米外牆尺度的長方形建築基址,1米寬的門,朝南。其他三側略有殘餘,唯有北牆還有顯眼的三四層石板塊。這個是此寨中最大的主體建築了,應為寨主居住及其議事處。
主體建筑西側,寨門北的崮頂邊緣又有一個門朝南向,內外徑分別為1.2米、2.4米,殘高1.2米的環形建築,已無頂,無疑這也是一個警戒哨位。
再向北走十五米許,便是相對高1.5米許的石台“高頂”了,也就是“峰頂”。其相對於山頂南面的建築群,高出3米許。“峰頂”荊棘叢生,南側邊沿的石頭上鑿有一石臼,徑、深皆30厘米,根據磨損狀,可判定使用多時。“峰頂”西側邊沿還有一個鑿在石頭上石臼,只是由於某種原因僅僅鑿了一般,就棄掉了。或許出現了戰爭,或許急於行軍而棄掉的。“峰頂”的平坦狀上,並未石頭建築遺存,或是上面原用木架帳篷式的營房,所以無跡。
中峰南側,與西峰的山脊北端,有一片人工整理的十餘米見方的平地。且山脊中間西側,至今還有一處完整的長寬3米、高約2.2米的石板房。據說由來已久,想必是當時的住兵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