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仙翁廟東西兩側的壁畫,就是驚現於世的唐玄宗封禪圖。歷史上,唐明皇李隆基曾在上黨任潞州別駕,尤其崇拜張果老,公元709年回長安登基後,曾三次封禪途經上黨路過高平,因此,仙翁廟的創修者,必然要把唐玄宗和該廟聯繫在一起。
廟內現存的兩幅壁畫,都以唐玄宗為中心,分別描繪了他兩次赴泰山封禪的出行場面。在黃羅傘蓋下,唐玄宗風度翩翩,儀容偉麗;待女體態豐腴,俊俏微妙;文武官員神態端莊,簇擁相隨,整個畫面充溢著濃郁的盛唐風韻。但由於廟史久遠,已無法查到有關壁畫的創作年代。空間是宋、元時期臨摹的唐代壁畫,還是唐以後的名師所作,還待於有關專家的考證。但無論如何,仙翁廟壁畫的唐玄宗封禪圖已成為我國罕見的一處國寶,它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考古發現
2004年5月9日16時40分,央視國際頻道播發一條訊息,稱日前在山西高平境內仙翁廟發現一幅保存完整的巨幅帝王畫像,據專家考證,壁畫繪於唐宋,其內容為唐玄宗泰山封禪之場面。
這條報導,披露了與泰山文化相關的一項重要發現,自不能不引起泰山研究者的分外注意。同年9月2日,筆者因赴山西沁水參加“柳宗元學術研討會”之機,附車轉往與沁水相鄰的高平市,在當地文博部門的大力協助下,拜謁了仙翁廟,目驗了廟殿壁畫——亦即央視所謂之“唐玄宗封禪圖”,多有收穫。現先將此行考察所得,條述於下:
仙翁廟
高平市地處晉東南地區,隸屬晉城市。仙翁廟位於高平市區西北8公里之寺莊鎮伯方村。廟內建有仙翁殿,奉祀張果老。據廟內明成化十七年(1471)所立《重修西總聖仙翁廟碑記》云:“高平之邑……有一山名清竜山,……上有古蹟總聖仙翁廟在焉。即古真仙景也。古人云:仙翁即世所謂張果者是也。故土人立廟祀焉。”廟制弘闊,前部為山門、月台、鐘樓二樓、配殿等,後部有玉皇樓、迴廊及樂亭,主體建築為仙翁殿。廟始建無考,或據明代《廟碑》所云“自唐宋至我朝,其廟感應之靈驗不計年矣”,推考其應始構於唐宋時期。現存建築則為元代風格。廟內今存有明成化、嘉靖、景泰及清康熙時期重修碑記,現列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仙翁廟唐玄宗封禪圖
在仙翁殿東、西、北三面內壁上,繪有一幅古代大型壁畫,總面積130.46平方米,出現人物計125位。高平市委宣傳部原副部長柏扶疏等人在考察中首先發現壁畫中主人公為唐玄宗李隆基,所繪內容系唐玄宗封禪之場景。2004年4月21日《太行日報》(晚報版)刊出記者李俊傑采寫的《高平發現唐玄宗壁畫像》,對這一發現作了報導,稱:“經初步考證,他們認定,壁畫中的帝王正是唐玄宗李隆基。……西牆壁記述的是唐玄宗到泰山封禪時。求仙助道的宏大場面,東牆壁記述的是唐玄宗從泰山封禪歸來的場面,北牆記述了文臣武將畢恭畢敬祈禱仙主張果老的場面。從‘西來’、‘東去’的兩幅壁畫內容看,壁畫的主角是唐玄宗,畫中唐玄宗神態逼真、儀容偉麗。但兩幅壁畫也有差異,‘西來’時的表情略顯焦慮微瘦,‘東去’時則明顯神采奕奕、容光煥發。仙翁廟唐玄宗畫像與史料記載的唐玄宗‘儀范偉麗,有非常之表’很是相符,經與《中國通史》收載的唐玄宗畫像核對,基本上沒有什麼大的差異。壁畫中的帝王正是唐玄宗李隆基。這說明總聖仙翁廟的唐玄宗畫像並非畫匠想像所做,而是按照史料記載的唐玄宗來描繪。”
歷史考證
關於唐玄宗封禪場景,何以會出現在山西高平壁畫中,研究者對此也試作詮說,《太行日報》述稱:“中宗景龍元年至三年(707—709)時,李隆基曾兼任潞州(今山西長治市)別駕,在潞州住過長達二年半的時間。以後又先後於開元十一年(723)、十二年(724)、二十年(732)三次重返潞州,並寫了《巡省途次上黨舊宮賦》等詩。……據史料記載,唐玄宗三次重返潞州,均由東都洛陽沿太行而上,途經高平。……(高平)廟中壁畫濃墨重彩描繪唐玄宗泰山封禪就不是偶然的了。”
關於壁畫的繪製時代,《太行日報》中引述專家的看法:“據考證,在歷代的幾次重修中,目前還沒有發現對壁畫進行修復和重彩的記載,也沒有發現修復和重彩的痕跡。可以肯定以唐玄宗為主要代表的整幅巨大壁畫,仍然屬於原澤原貌,保存如此完整且原汁原味的唐玄宗畫像,實屬難得的珍品。”該文最後認定:“由此可以初步推定,壁畫應是唐宋時期所作。但究竟是唐末還是宋代某一時期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以上是我所了解到的山西學者對仙翁廟壁畫研究基本觀點。應該說,高平壁畫被認定為“唐玄宗封禪圖”,具有一定的歷史依據。考察之後,我對相關文獻又作了初步檢索,新發現了一些關於“封禪圖”的重要記載,可為高平壁畫的研究提供新證。
古代文獻中的唐玄宗封禪圖
封禪圖之作,自隋代業已出現(隋兗州刺史薛胄曾遣博士制《封禪圖》),至唐成為畫家筆下之重要題材。唐初閻立德繪《封禪圖》,開唐世此圖之先。開元十三年(725)唐玄宗封禪泰山,為當時之曠世大典,畫工競摹為粉本。值玄宗東封迴鑾時,吳道子、韋無忝、陳閎便有《金橋圖》之作(唐鄭綮《開天傳信錄》),同時程伯儀亦繪有《東封圖》(宋朱景玄《唐朝名畫錄》);吳道子又繪《東封圖》於洛陽弘道觀壁,據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三云:“東都寺觀畫壁”云:“弘道觀《東封圖》, 是吳畫。” 此舉開封禪壁畫之權輿。中唐以後,此類畫圖世間仍多摹繪,元和中相國裴度嘗命集賢御書院繪《開元東封圖》,奏上內廷,劉禹錫有《代裴相公進東封圖狀》之作,云:“臣謹案開元十三年,玄宗皇帝以天下太平,登封東嶽,聲明文物,振耀古今。……臣所以寫成此圖,輒敢上獻。至於繪畫,躬自指揮,征史氏之文,纂禮容之要。山川氣象,悉擬真形;羽衛威儀,鹹稽故實。所冀睿情一覽,遐想玄蹤。”(四部叢刊本《劉夢得文集》卷二二)其時開元東封之圖且被用為闈試之詩題,時人馬戴有詩云:“儼若翠華舉,登封圖乍開。冕旒明主立,冠劍侍臣陪。跡類飛仙去,光同拜日來。粉痕疑檢玉,黛色訝生苔。掛壁雲將起,陵風仗若回。何年復東幸,魯叟望悠哉。”(《全唐詩》卷五五六)。可見一時流布之廣,題詠之盛。且馬詩所詠東封圖景,如“冕旒明主立,冠劍侍臣陪,跡類飛仙去,光同拜日來”等,與今見高平壁畫場景頗多相近(如圖畫中均出唐玄宗形象,紀實場景中雜以“飛仙”神異等),足為壁畫為封禪圖之說補益一例佐證。
“封禪圖”出山西淵源有自
關於此幅“唐玄宗封禪圖”何以在山西出現,除了《太行日報》報導所述幾點理由外,還有重要一事,便是唐玄宗封禪泰山正經由山西。據唐鄭綮《開元傳信記》云:“ 上封泰山回,車駕次上黨。路之父老,負擔壺漿,遠近迎謁。上皆親加存問,受其獻饋,錫賚有差。父老有先與上相識者,上悉賜酒食,與之話舊。故過村部,必令詢訪孤老喪疾之家,加弔恤之。父老忻忻然,莫不瞻戴,叩乞駐留焉。及車金橋,御路縈轉,上見數十裡間旌纛鮮潔,羽衛整齊,顧謂左右曰:‘張說言:“勒兵三十萬,旌旗千裡間。陝右上黨,至於太原。”(見《后土碑》),真才子也。’左右皆稱萬歲。”所云上黨(即潞州),即今山西長治市,與高平相距甚邇。是玄宗東封曾經高平附近。而最早一幅封禪圖,恰繪於此山西上黨之境。同書續云:“上遂詔吳道玄、韋無忝、陳閎,令同制金橋圖。聖容及上所乘照夜白馬,陳閎主之。橋樑、山水、車輿、人物、草樹、雁鳥、器仗、帷幕,吳道玄主之。狗馬、騾驢、牛羊、駱駝、貓猴、豬犰四足之類,韋無忝主之。圖成,時為三絕焉。”據此,山西乃是唐玄宗封禪途程的重要中轉站,又是首幅封禪圖的繪製之所,在今山西境內古廟孑留下以此為題材的壁畫,似是不足為異。
“封禪圖”與“泰山迴鑾圖”關係
見於史籍的“封禪圖”,多是以帝王東封途中場面為描繪場景,而不是直接描畫登封、降禪二典,如宋人蘇轍《岳下》詩中詠述所見泰山古廟中封禪壁畫:“出門青山屯,繞廊遺蹟昧。登封尚壇壝,古觀寫旗隊。戈矛認毫末,舒捲分向背。”從“旗隊”、“戈矛”之語,顯然所畫也是途程場面。此次高平發現的“唐玄宗封禪圖”,也是採用了此種出巡、回歸模式,正可與史籍所載。互為印證。今見岱廟及嵩岳等廟壁畫均採用岳帝“啟蹕迴鑾”(或名“出隊入隊”)的題材,是否曾受此類“封禪圖”的影響?頗可供研究者作進一步思考。
以上所作推考補證,均是建立在山西學者關於壁畫研討的基礎上。目前關於高平壁畫的題材、時代問題尚存有一定爭議。在此次考察中,便了解到還有學者認為壁畫應屬道教神仙題材,其創作時代不早於明代。這些疑點,尚有待於美術史家進行鑑定、甄別。如果最終證實壁畫確屬“唐玄宗封禪圖”,那么此圖將是當今惟一流傳的封禪圖畫(史籍所載諸圖均已散佚),為泰山研究提供了難得的圖像資料,所關甚鉅,不可不辨。
高平考察途中,吟成七律一章,附錄於此,以紀所感:
中年漸不慣驅馳,甫出奇圖動遠思。
四壁青紅驚兩目,一椽金碧染叢祠。
翠華盡屬唐裳冠,玉輅還舒漢羽旗。
堪向世間夸盛遇:曾瞻封禪舊威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