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姓 名:唐朝樞性 別:男
職 稱:教授|博士生導師
供職機構:北京大學第一醫院
畢業院校:北京醫學院
單位類別:臨床醫院
所屬科室:心內科
研究領域:心血管受體與信號轉導
唐朝樞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曾任國家九七三項目(心腦血管疾病發病和防治基礎研究)首席科學家,長期從事心血管生理及病理機制方面的科研和教學工作。任《生理科學進展主編》,兼任《生理學報》、《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中國動脈硬化雜誌》,《中華老年多器官功能障礙雜誌》和《國際病理科學和臨床雜誌》副主編,《中華醫學雜誌》、《中華心血管病雜誌》和《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等雜誌編委。參編、主編《病理生理學》教科書及《休克學》、《老年心臟病學》和《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基礎與臨床》等專著多部。至今已發表SCI收錄論文200多篇。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8年),部委一等獎(1991、1997、2003和2005年)、二、三等獎等多項獎項。
個人履歷
唐朝樞教授是北京大學醫學部心血管研究所副所長、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臨床醫學研究所所長。他曾主持和承擔國家“八五”、“九五”心血管再狹窄發病機制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心血管再塑機制等多項研究,2000年起擔任《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心腦血管疾病發病防治的基礎研究”項目的首席科學家,對基礎與臨床相結合的問題有獨到的見解。學術成就
在2002年第一次北京青年呼吸學者沙龍上,著名病理生理專家唐朝樞教授應邀和大家共同探討了基礎研究與臨床醫學相結合的一些問題。他認為,基礎與臨床研究相結合非常重要,臨床醫師必須進行科學研究,特別是中青年學科帶頭人,雖然面臨重重困難,但要始終站在學科發展的前沿,研究成果應推動學科的發展。他是國家973重點基礎研究項目的首席科學家.心血管疾病發病與防治的奧妙在他與同事的努力下正在變得清晰.他是醫學教育家.僅近幾年,就有50多名研究生、進修生從他的實驗室滿載而歸……
先後主持與承擔了國家“八五”、“九五”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基金等多項科研項目。在國內外發表論文900多篇,其中近5年發表SCI論文152篇。 先後獲得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獎、衛生部醫藥衛生科技進步獎和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20餘項。
在中國文化中,“先生”這個稱謂通常被列為尊稱之首。尤其是在文化學術領域裡,學生們稱自己具有真學問、德高望重的導師為先生;我們稱魯迅為先生,稱季羨林為先生,稱林巧稚為先生,稱戴愛蓮為先生,稱梁思成和林徽因為先生;北京大學醫學部的師生們稱王夔為先生。
人物評價
受人尊敬
我稱唐朝樞為先生,不是因為目前他沒有諸多的名譽光環和頭銜,更重要的是,在他身上,有使我景仰的優秀人品、思想、言行和對社會的真貢獻,在我看來,這比所有被虛設的頭銜和光環更榮耀,更值得人尊敬。 2003年“非典“前後龐永正老師和唐朝樞教授聯繫,希望有機會採訪這位首席科學家。每次唐朝樞都非常和藹地拿出不止一個理由,耐心地向我表明他不接受採訪的態度,並連連向我表示歉意。雖然我有幾分遺憾,但他的態度卻讓我感動。幾年來,我邀訪過不少領域的高端人士,基本都能應邀赴訪,即使有時費些周折,也能達到滿意的結果。但被拒絕又被感動,這樣的例子不多。艱苦奮鬥
1970年8月至1978年8月,唐朝樞在西藏自治區工業廳東風礦衛生所任醫師。在海拔4800米的礦區衛生所,於零下40度、極度缺氧的艱苦條件下,看不到報紙,看不到文獻,沒有老師指導,憑著熱愛科學的執著和強烈的時代使命感,唐朝樞邊工作邊從事科研,1978年在《西藏醫學》雜誌上發表了他的第一篇學術論文,同年又考取了北京醫學院病理生理學教研室的研究生,成為蘇靜怡教授的學生。能夠回到母校繼續學習,他非常珍惜這樣的機會。從1978年到1986年,他的家眷遷入北京,唐朝樞一直沒有離開過病理樓,他放棄了節假日,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全部投入到了科學研究中。直到今天,他依然保持著這樣的生活方式和作息時間。
知足感恩
以我的理解,在基層工作過的人,尤其是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跋涉、奮鬥過的人,最懂得人世的艱辛,有深刻的思想,也習慣站在別人的角度上考慮問題,對物質生活和名譽利益通常能保持一種知足和感恩的態度。那段時期里,實驗條件非常簡陋。不像現在有計算機,可以上網,全靠去圖書館一本書一本書地摘抄文獻。1981年,唐朝樞研究生畢業時經濟比較困難,但首先買了一台英文打字機,把相關的文獻和摘要列印出來。從1981年到1992年的10年間,他就靠這台打字機摘錄文獻,培養了數十名研究生,發表了數百篇學術論文。唐朝樞每天向圖書館借8本期刊,把需要的資料列印下來,同時還要做實驗。那個時期,他從圖書館來回抱閱的期刊,其重量要成噸計算。當時生活拮据,捨不得買列印紙,他都是自己花錢買活頁紙。我看到那些用心血凝聚的摘錄集,每一頁紙都是“頂天立地”地印滿了字,一點兒不敢浪費,用硬紙板做上封皮,總共摞起來有一人高。
良好心性
唐朝樞認為,西藏生活培養了他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淡薄名利、隨遇而安的良好心性。幾十年來,他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潛心學術研究,以至於到了痴迷的程度。他說,做學術研究是他生活的全部樂趣。唐朝樞多年來與國內的多家臨床醫院合作,在心血管及相關領域共發表論文900篇,SCI收錄的學術論文152篇,被SCI引用近600次,推動了心血管重大疾病基礎與臨床研究的進展。治學嚴謹、求實的唐朝樞,在科學領域裡潛心耕耘,刻苦鑽研。他淡薄名利,以國家的發展利益為重,在科學研究上有自己獨到的學術見解和獨立的研究體系;在重大心血管疾病發病機理和防治工作上,尤其注重基礎與臨床相結合的研究模式,與臨床醫院和其他院校的研究人員合作完成了許多重大的科研項目。20多年來,他一直堅持與北京市10多所醫院的臨床科研工作者進行協作研究,並指導或協同指導了大量臨床研究生的科研工作,以及國內10多個省市的科研工作者或研究生的科研工作,為地方院校培養了大批的進修生,而在文章發表的署名和申報科技成果的署名問題上,他與所指導的協作單位相互尊重,從不考慮自己的得失和名利。為生理學和病理生理學界推出或成就了一大批中青年科研骨幹,為中國的心血管病理生理學學科建設和心血管重大疾病的基礎研究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科學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時代的發展為人類帶來不斷的探索與思考,迫使人思考自己所肩負的責任、義務和權利。唐朝樞不隱晦觀點,對目前學術界存在的不正常現象有著自己的看法和獨到的見解。他認為,科研成果主要靠發表學術論文這種形式來體現,因此,每一篇文章都應該以心血換來。目前學術界有急功近利的傾向,做科研,不是以解決科學問題為目的,而是作為達到功利目的的手段,文章發表了,影響因子高,可以提職稱,可以申請課題,可以有經濟收益,有大的亮點,單位可以得到更多的經費;把發表論文作為衡量水平高低的惟一標誌,作為衡量一個人社會地位的標準,於是就盲目地追求文章數量和影響因子,不重視系統工作,甚至弄虛作假。文章發表了,職稱提了,或者研究生畢業了,實驗就不做了。
淡薄名利
唐朝樞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任務,到了該退下來的年齡,就應該改變發揮作用的方式。經歷了幾十年的科學探索,學術上達到了一定的水平,但思維定式已經決定不適合再做學科帶頭人,想進一步發展很難,所以就要把位置和機會提供給年輕人,使學科得到發展,把資源讓出來,同時把我們幾十年積累的經驗傳授給他們,讓他們少走彎路,充分發揮年輕人的作用。同時年輕人也應該尊重前輩。要促成和諧的新老關係局面,才有利於事業的發展。他認為,目前由王憲、管又飛領導的北京大學醫學部生理學系,無論在學科發展還是團隊精神等方面的狀態都很好,新老同志間的配合也令人滿意,新老同志間彼此能夠擺正自己的位置。品行高尚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細想來,人,無非由兩樣東西所組成,一是靈魂,二是肉體。肉體最終都要化為灰燼,而高尚的品行才是永恆的,是一個人真實價值的體現。無論古今還是中外,真理往往是簡單而又相通的。一個人的生活和工作經歷,對其一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處世哲學和思想方法都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唐朝樞以持之以恆的勤奮精神印證著他的學術成果。一個能夠讓世人尊重的人,一個真正的學者,決不會醉心於過去的成就和人們虛設在他頭頂上的道道光環,他會不斷地用全新的目光審視自己的歷史和未來的世界。一個人如果能夠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心靈判斷是非,敢於申明自己的觀點;以生活賦予他的智慧和科學家的良知對周圍事物和浮躁的世態做出理性的判斷,並規範自己的言行,就是一個真正的科學家。因為只有具備了這種品行的人,才有能力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起到實質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