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經歷
唐昭勛,字伯賡,湖南省晃縣(今新晃縣,原屬芷江管轄)波洲鄉暮山坪村人;生於1899年,卒於1927年4月20日,年僅28歲。
唐昭勛從小就好學上進,天資聰穎。在家讀私塾時,就是一位品學兼優的學生。他勤奮好學,他在老師面前背書,能子曰詩云一溜到底;由於他出生在農村,幼年時期在農村生活了幾年,農民生活的困苦,農業生產的落後,在他幼小的心靈里,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這為他求學立志打下了深厚的根基。
由於他立志要在農業上深造,隨家遷到芷江城內後,便毅然投考了芷江湖南省立第二甲種農業學校。畢業後,於1919年考入廣州農業專科學校,1922年考入國立北京農業大學。
投身革命
唐昭勛在北京讀書期間,毅然投身於革命行列,積極參加學生運動,並接觸了一些進步人士和共產黨人(如瞿秋白等)。他加入中國共產黨以後,更加堅定了革命的理想與信念。著名作家沈從文先生曾回憶到,他在農大讀書時,對同學都非常熱情友好。
唐昭勛大學畢業後,黨組織曾派他去蘇聯留學。臨行前,他回家探親。
當時正值北伐戰爭興起、工農運動蓬勃開展之際,因此中共湖南省委留他在湘工作,並派他到常德地委開展工作。
由於他在芷江讀書甚久,有廣泛的社會關係,因此委他以農運特派員職務,在芷江開展農運工作,並秘密發展黨組織,使之更好地領導芷江一帶的革命鬥爭。
到芷江後,他很快打開局面他接近在芷江縣城教書的一些舊時同學與好友,向其進行革命宣傳,組織其閱讀進步書籍。這些熱血青年很快被鼓動起來,紛紛參加革命活動。
此後,他在擔任中共芷江支部書記期間,創辦了革命刊物《芷江潮》(三日刊),並秘密設立了油印室(刻印革命傳單),加強了革命宣傳工作,以抨擊黑暗的社會,揭露帝國主義的罪行。
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教育,農民的革命覺悟大大提高,鬥爭熱情不斷地被激發起來先後在遠近農村成立了14個農會,發展農會會員8000餘人,還在5個農會建立了農民赤衛隊。他擔任中共芷江特別支部書記以後,做出了整頓農會的五項決定。
英勇犧牲
1927年,芷江縣國民黨黨員代表大會和芷江縣農民協會正式召開,成立了國民黨芷江縣黨部和芷江縣農民協會,唐昭勛當選為農民協會主席;會後,與會者(包括工人、農民、教師、學生、商人等)約一萬人,在唐昭勛等人的率領下,高舉紅旗,手持大刀,進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反動派聞訊,即在芷江縣全城實行武裝戒備。曾有人勸他改日再舉行遊行。他回答到:“怕什麼,照原計畫進行”。
這時,他在城外,由於不放心城內的遊行民眾,遂返回城內。而敵人正要抓他,故放他進城。很快,他便被敵人包圍。敵人用刺刀向他亂戳,他的兩條腿被刺中11刀,鮮血淋漓。此時,他仍繼續高呼革命口號。敵人想讓他屈膝投降,因而對他軟硬兼施,嚴刑拷打,可他堅貞不屈,與敵人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
最後,敵人竟殘忍地將他的喉管割斷,在他的胸上又連戳5刀,並將他的屍體捆上一塊大石磨,投入芷江水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