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背景
貞觀二十二年,摩迦陀王屍羅多逸逝世,國內陷入大亂,叛臣阿羅順那自立為主,僭奪天竺寶器,偽立為王。因地遙天遠,唐廷居然未聞。 唐僧在天竺遊歷十數年,採集經論六百五十餘部,帶回中土。摩迦陀王多亦派使臣偕唐僧東來,謁見太宗皇帝。太宗亦喜,命雲騎懷儆,持節往撫天竺。摩迦陀王召國人大臣曰:“東土有天朝,名摩訶震旦,從古至今從未與我天竺往來,今摩訶震旦有聖人遣使到此,理當拜迎。”乃出朝恭迎唐使,膜拜受詔。復亦遣使大唐,獻火珠鬱金菩提樹,謁見太宗。兩國遂建交往來。
戰爭過程
王玄策是自願請詣接這齣使天竺的苦差事的,不然行這萬里不毛之地,風餐露宿,受那荒野大漠風號沙礫之苦,沒有皇帝點名是沒人願意來的。不過王玄策卻自已報了名,為了什麼他自已非常清楚。太宗甚喜,接連給了許多賞賜,臨行前還讓他抓了蔣師仁做殿背當他的副史,帶走了唐僧的師弟辯機和尚做翻譯。從騎五十餘,從長安出發,一行人不知行了多少個月,總算進了天竺的境內。
薄頡蝥是個和尚,倒還好說話,蔣師仁卻從出長安起,一路上就沒有停止過埋怨,一直嘮嘮叨叨到了天竺。他們沒有想到運氣更不好的事情:摩迦陀王已死,阿羅順那篡位,一聽說大唐使節入境,竟派了二千兵將伏擊。
總算玄策、師仁及五十從騎都是久經沙場,雖慌不亂,排成雁行陣把辯機夾在陣中,奮力殺出叢圍,直逃入吐蕃境內,松贊乾布聞訊帶了千騎往援,結果只救脫了玄策、師仁、辯機三人,從騎盡皆戰死,全隊覆沒。
玄策大怒之餘,檄召鄰近各部軍府節度使,及近處各大唐番屬國,集兵馬萬餘,自為總管,蔣師仁為先鋒,一仗擊潰天竺數萬先頭象騎,直取茶鎛和羅城。阿羅順那大驚,守城不出。玄策一心報仇,拿出唐軍攻城的各種技量,雲梯、石車、火攻,狠攻三月余,終攻得茶鎛和羅城兵潰城破。玄策一路追來,斬殺天竺兵將三千,另大半趕入恆河中溺死。
玄策以師仁為先鋒,自為後應,趁勢攻入中天竺,發誓要盡滅天竺。而天竺兵將與唐軍逋一接仗便潰不成軍,阿羅順那無奈只好棄國投奔東天竺,求助東天竺王尸鳩摩的援兵,接著再收集些散兵殘將,欲反攻唐軍。玄策、師仁欺天竺人不通兵法,只知蠻斗,設了分兵伏殺計引阿羅順那上鉤,一舉全殲阿羅順那殘部。活捉了阿羅順那,餘眾盡皆坑殺。阿羅順那的妻子尚擁兵數萬,據險堅守朝乾陀衛,也被師仁擊破,逃的逃,降的降。至此遠近城邑望風而降,中天竺遂滅,共收得土地五百八十餘所。
因東天竺援兵阿羅順那,玄策欲順勢再亡東天竺,東天竺王尸鳩摩嚇得魂飛魄散,忙送牛馬三萬頭、弓刀纓絡財寶若干,向唐師謝罪,以示臣服大唐,玄策方才罷兵回朝。執阿羅順那及一乾降臣,綁俘長安,太宗皇帝大喜過望,下詔封賞玄策,授朝散大夫。
當真是英雄風流不盡數,刀馬所至皆漢土,出塵有詩讚曰:
大漠狼峰孤煙直,天蒼地茫嘯西番。 鐵騎踏破極樂土,揚鞭異域蔑沙場。開疆自有王朝散,何必不忘驃騎郎。史書《資治通鑑·唐紀·唐紀十五》記載會屍羅逸多卒,國中大亂,其臣阿羅那順自立,發胡兵攻玄策;玄策帥從者三十人與戰,力不敵,悉為所擒,阿羅那順盡掠諸國貢物。玄策脫身宵遁,抵吐蕃西境,以書征鄰國兵,吐蕃遣精銳千二百人、泥婆國遣七千餘騎赴之。玄策與其副蔣師仁帥二國之兵,進至中天竺所居茶餺和羅城,連戰三日,大破之,斬首三千餘級,赴水溺死者且萬人。阿羅那順棄城走,更收餘眾,還與師仁戰。又破之,擒阿羅那順。餘眾奉其妃及王子,阻乾陀衛江,師仁進擊之,眾潰,獲其妃及王子,虜男女萬二千人。於是天竺響震,城邑聚落降者五百八十餘所,俘阿羅那順以歸。以玄策為朝散大夫。
王玄策大功
唐初,印度半島最強大的中天竺統一了北印度,建立了摩揭陀帝國,並很快與唐朝建立了友好關係。
公元647年,唐命王玄策為正使,與副使蔣師仁出使印度。但此時中天竺發生了政變,纂位的新王阿羅順那聽說大唐使節入境,竟派了二千兵將伏擊。王玄策從騎多死難,玄策被擒扣押。後來,王玄策尋機逃脫。他策馬自印度大陸北上,渡過甘第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馬拉雅山脈為目標,一路來到了尼泊爾王國。在這裡,王玄策與尼泊爾王談判,以迎娶文成公主而與唐具友好關係的吐蕃的王中之王的名義,向尼泊爾借得七千騎兵。玄策大怒之餘,繼續檄召臨近唐各部軍府節度使及近處各大唐藩屬國,又集兵馬萬餘,自為總管,蔣師仁為先鋒,直撲天竺。吐蕃贊普松贊乾布聞悉後也發兵一千二百人助玄策。
在北天竺茶博和羅城外,王玄策一仗擊潰天竺數萬象軍。天竺王大驚,守城不出。玄策一心報仇,拿出唐軍攻城的各種伎倆,雲梯,拋石車,火攻,狠攻月余。648年,茶博和羅城兵潰城破,玄策一路追來,斬殺天竺兵將三千,天竺兵將落水溺斃者萬餘,被俘萬餘,阿羅順那逃回中天竺。王玄策乘勢攻入中天竺,發誓要盡滅天竺。 而天竺兵將與唐軍(算是外籍軍團)一接仗便潰不成軍。阿羅順那棄國投奔東天竺,求助東天竺王尸鳩摩出兵。
由於東天竺援兵阿羅順那,王玄策準備順勢再亡東天竺,尸鳩摩嚇得魂飛魄散,忙送牛馬萬頭,弓刀纓絡財寶若干,向唐師謝罪,以示臣服大唐,玄策方才罷兵回朝述職,同時將阿羅順那披枷帶鎖押回長安。太宗皇帝大喜,下詔封賞玄策,授散朝大夫。
高宗顯慶三年(658年),王玄策再次出使印度,行程主要是去各大寺廟參拜,禮佛而歸,中華的謙讓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佩服。由於在中國境內他並沒有做過什麼,因此也沒有什麼特別提拔和任命。再加上當時大唐開邊將星如雲,玄策“不務正業”的功績(尤是對唐本無意征伐的國家)也不那么顯眼。在從印度回來後,也只是辛苦了就結束,算是有點可憐。玄策晚年寫過回憶錄《中天竺行記》,但不為世人重視,後來也失傳了。
唐太宗貞觀十五年,印度摩揭陀國(Magadha)國王遣使隨之來中國。貞觀十七年三月,唐派行衛尉寺丞李義表為正使、王玄策為副使,伴隨印度使節報聘,貞觀十九年正月到達摩揭陀國的王舍城(今印度比哈爾西南拉傑吉爾),次年回國。貞觀二十一(或二十二)年王玄策又作為正使,與副使蔣師仁出使印度。未至,屍羅迭多死,帝那伏帝(今印度比哈爾邦北部蒂魯特)王阿羅那順(Arunasva)立,發兵拒唐使入境。玄策從騎三十人全部被擒,他本人奔吐蕃西境求援。吐蕃贊普松贊乾布發兵一千二百人,與泥婆羅(今尼泊爾)王那陵提婆(Narendra-deva;一說是Auvarman)兵七千騎及西羌之章求拔兵共助玄策,俘阿羅那順而歸。高宗顯慶三年(658,一說顯慶二年)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次年到達婆栗闍(今印度達班加北部)國,五年訪問摩訶菩提寺,禮佛而歸。玄策幾度出使印度,帶回了佛教文物,對中印文化的交流作出了貢獻。著有《中天竺國行記》十卷,圖三卷,今僅存片斷文字,散見於《法苑珠林》、《諸經要集》、《釋迦方誌》中。近年,人們在洛陽龍門石窟發現了王玄策的造佛像題記。
舊唐書記載
該書第一百四十八《西戎傳—天竺》
貞觀十年,沙門玄奘至其國,將梵本經論六百餘部而歸。先是遣右率府長史王 玄策使天竺,其四天竺國王鹹遣使朝貢。會中天竺王屍羅逸多死,國中大亂,其臣 那伏帝阿羅那順篡立,乃盡發胡兵以拒玄策。玄策從騎三十人與胡御戰,不敵,矢 盡,悉被擒。胡並掠諸國貢獻之物。玄策乃挺身宵遁,走至吐蕃,發精銳一千二百 人,並泥婆羅國七千餘騎,以從玄策。玄策與副使蔣師仁率二國兵進至中天竺國城, 連戰三日,大破之,斬首三千餘級,赴水溺死者且萬人,阿羅那順棄城而遁,師仁 進擒獲之。虜男女萬二千人,牛馬三萬餘頭匹。 於是天竺震懼,俘阿羅那順以歸。二十二年至京師,太宗大悅,命有司告宗廟, 而謂群臣曰:“夫人耳目玩於聲色,口鼻耽於臭味,此乃敗德之源。若婆羅門不劫 掠我使人,豈為俘虜耶?昔中山以貪寶取弊,蜀侯以金牛致滅,莫不由之。”拜玄 策朝散大夫。
太宗死亡之謎
貞觀五年(公元 631 年)他曾談到:" 此誠不經之事,不能愛好。"
直至貞觀十年(公元 637 年)一月的一道詔書,唐太宗還說:
" 夫生者天地之人德.壽者脩短之常數,生有七尺之形,壽以百齡為限。"" 雖復回天轉日之力,盡妙窮神之智,生必有終,皆不能免。"
這番話說得何其精采!
可是從貞觀十七年(公元 643 年)開始,直至貞觀二十三年(公元 649 年)臨終的 6 年,唐太宗的健康狀況急速下降。貞觀二十一年,李世民得了中風的疾病,癱瘓在床上。經御醫診治,半年後病體才稍愈。
加之太子李承乾被廢,魏王李泰被黜,建儲的失敗,讓太宗精神上鬱鬱寡歡,身體狀況日益衰頹。
晚年的唐太宗一改前期對方術的排斥,反而企望有方士高人能為他解除病痛,在這種心態下,他得到王玄策獻上的羅邇娑婆,居然喜出望外,立刻命他在 " 金飆門 " 配製仙丹 。
一年之後,李世民於長安含風殿突然崩逝,享年 52 歲。高宗李治知道父親其實死於羅邇娑婆所煉的 " 胡僧藥 ",於是嚴密封鎖訊息,又為妨物議,僅將羅邇娑婆逐出內廷未做任何處置。
王玄策自然也受到連累,終老於散朝大夫位上,卒年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