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吳兢(670—749),汴州浚儀(今河南開封)人。武周時入史館,修國史,遷右拾遺內供奉。唐中宗時,改右補闕,累遷起居郎,水部郎中。唐玄宗時,為諫議大夫,修文館學士,衛尉少卿兼修國史,太子左庶子,也曾任台、洪、饒、蘄等州刺史,加銀青光祿大夫,遷相州,封長垣縣子,後改鄴郡太守,回京又任恆王傅。與同時代其他官員相比,吳兢的仕途還是較為順暢的,沒有大起大落。
原文
戊子(1),上謂侍臣曰:“朕(2)觀《隋煬帝集》,文詞奧博(3),亦知是(4)堯、舜而非(5)桀、紂,然行事何其(6)反也。”魏徵對曰:“人君雖聖哲(7),猶(8)當虛己(9)以受人(10),故智者獻其謀(11),勇者竭其力(12)。煬帝恃(13)其俊才,驕矜自用(14),故口誦(15)堯、舜之言而身(16)為桀、紂之行,曾(17)不自知(18)以至(19)覆亡也。”上曰:“前事(20)不遠,吾屬(21)之師(22)也。”
注釋
(1)戊子,時在太宗貞觀二年三月。戊子,是日期。
(2)朕:古人自稱,從秦始皇起,才專用作皇帝自稱。
(3)奧博:深廣豐厚。
(4)是:肯定,稱頌。形容詞活用作動詞。
(5)非:否定,貶斥。形容詞活用作動詞。
(6)何其:多么,何等。
(7)聖哲:超人的道德才智,亦指具有這種道德才智的人。
(8)猶:還。
(9)虛己:使自己謙虛。虛,使...虛心、虛懷若谷。
(10)受人,能接受別人的意見,或能聽得進臣子們說的話。
(11)獻其謀,提出(他的)主張、計畫、策略等。
(12)竭其力,儘量發揮(他的)力量、能力。
(13)恃:依仗,靠。
(14)驕矜自用,驕傲字元,自以為是,只憑主觀意圖行事。
(15)誦:稱述,述說。
(16)身:自己,自身。
(17)曾,竟,居然。
(18)不自知:不知道自己。不自知,不知自。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
(19)以至:而發展到。
(20)前事:指隋亡。
(21)吾屬:我們。
(22)師:借鑑,教訓。
譯文
貞觀二年三月戊子這天,唐太宗對侍臣們說:“我閱讀了《隋煬帝集》這部書,文辭深奧知識淵博。隋煬帝也是肯定堯、舜而否定夏桀、商紂的,可是,他所做的事情,為什麼恰恰是相反的呢?”魏徵回答說:“作為一國之主,雖然明哲智慧,通達理事,還應當不自滿而能接受別人的意見。這樣,有才幹的人就能為你出謀劃策,有勇決的人就能為你使盡力量。隋煬帝憑著他的勝人的才智,驕傲自負,自以為是。因此,滿嘴講的是堯、舜的仁義道德,卻做著桀、紂那樣禍害人民的壞事,居然一點都不知道自己,而發展到滅亡。”太宗說:“隋滅亡的時間和我們相差不遠,是我們的借鑑啊。”
賞鑒
唐太宗很重視歷史的教訓,常常用來反省自己。當他讀了《隋煬帝集》便提出了為什麼會出現隋煬帝嘴上講的大道理,實際做的卻又是另一套的問題。魏徵分析:即使絕頂聰明的人,如果自以為是,聽不進人家半點意見,智者和勇者便會離他遠遠的,不為其獻謀,不為其竭力,大家也不敢多提意見。結果,隋煬帝成了孤家寡人,架空了自己,這是很危險的,如同盲人瞎馬,臨近深淵,無人幫助勒馬,改變前進的方向。魏徵聽說的“雖聖哲,猶當虛己以受人”,言簡意賅。古人古事,確是可以作為鏡子,歷代王朝的興衰,原因複雜。但是,由於統治者的言行不一,不能虛己,拒人於千里之外,卻會教訓別人,使人敬而遠之。結果事無所成,終於失敗,也是主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