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曾任衛星型號副總設計師、神舟一號飛船副總設計師。現任我國第四代返回式衛星總設計師,同時,任我國第五代返回式衛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第四代、第五代返回式衛星是國家重點工程的重點型號項目。做為總設計師,在技術上,解決了一系列高新技術難題。如,進口有效載荷的技術難點和質量歸零問題;組織完成有效載荷熱環境技術攻關,滿足有效載荷對環境溫度的要求等。同時,培養造就了一支過硬的衛星型號研製隊伍。在主持這兩個重點衛星型號項目中,做為兩型號的總指揮,在計畫管理上,周密策劃型號的指揮調度工作,克服兩型號一支隊伍、隊伍新、人員少、周期短的困難,在要求時間內完成兩型號的方案設計、結構和星上設備的製造、衛星總裝、電測和大型試驗。目前,兩型號已連續取得三次飛行試驗的成功,提高了國防現代化水平,得到用戶的好評。為我國的衛星事業和國防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唐伯昶同志曾獲我國新型返回式衛星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神舟一號飛船國防科技一等獎,國務院政府津貼、航天中青年專家、全國國防科技工業系統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曾獲2005年“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人物事跡
1974年冬天,唐伯昶和同事們一起進入酒泉衛星發射場,進行首顆返回衛星的發射。當一批骨幹走向飛船等型號隊伍的時候,唐伯昶也由一名主任設計師,受命為返回式衛星副總設計師,1993年當他就任副總師的時候,航天曾一度面對著嚴峻的形勢。他組織返回式衛星研製隊伍系統研究了衛星安全設計和安全防措護施,親自編寫安全檔案,組織落實安全措施,帶領返回式衛星隊伍進行了又一次發射。1994年發射那天,安排完地下室的工作以後,唐伯昶和以往一樣上到發射塔架的最頂端,組織大家完成衛星發射前的工作。直到“三十分鐘準備”口令下達後,他們在塔架上做完最後的動作,才一起從塔架頂上下來。
唐伯昶一方面作為副總設計師有大量的組織協調工作在等待著他。另一方面,他還要兼任總體設計部飛船系統的指揮,在協助總設計師組織飛船初樣研製工作的同時,還要組織總體設計人員做好飛船的總體設計工作,等待著他的工作千頭萬緒。為加快飛船總體設計的步伐,他把技術、計畫調度和質量等各路人員組織起來,兩天一清理,一周一布置。每天晚上,唐伯昶都要坐在計算機前,編制著第二天的工作計畫,列印出來下發給各部門、各崗位。在飛船研製最初的一年裡,唐伯昶幾乎每天都是這樣過來的。飛船與火箭及發射場發射裝置的各種接口關係是否合理,電路設計是否匹配,相互之間如何協調等等,這些都是飛船能否順利發射升空要考慮的因素。
1998年6月,經過了一年多緊張的工作後,唐伯昶又一次帶隊來到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神舟”飛船與“長征二號F”火箭及發射場的幾個大系統參加的合練開始了。作為飛船系統的技術負責人,唐伯昶精心組織來自不同單位的人員,制定了周密的合練技術流程和計畫流程,指揮著不同單位、不同人員,進行著“神舟”飛天交響曲的彩排。
為完成飛船出廠任務,唐伯昶帶領飛船研製隊伍,在北京空間技術研製試驗中心招待所住下來,夜以繼日地奮戰了一個多月,最後,終於搶在上級規定的時間前面,完成了逃逸救生試驗船的出廠任務。1998年9月,唐伯昶帶領飛船研製隊伍,在這裡進行“神舟”飛船逃逸救生試驗。他組織參試人員很快完成了飛船的總裝操作和電性能測試,解決了飛船與運載火箭整流罩的指令匹配不好等重大技術問題。“神舟”飛船研製隊伍中年輕人多,唐伯昶為飛船研製隊伍有一批朝氣蓬勃的青年人而高興,但也深知這些年輕人還需要培養和歷練。於是,在緊張的工作中,他果斷地把青年人放到關鍵崗位摔打,還經常對那些新手們單兵教練。在這次試驗中,飛船試驗隊有一個年輕的女同志擔任測試指揮。為使她順利地完成任務,唐伯昶在向她講明如何當好測試指揮,測試指揮需要什麼樣的素質的同時,還耐心地和她討論試驗的每一個細節,把測試項目提前演練了一遍又一遍,從下達口令的方法到時機到特殊情況的處置等一一傳授。在飛船測試中,小姑娘不負眾望,條理清楚,口令宏亮,甚至連在場的發射中心指揮官也不得不刮目相看。
神舟一號飛船飛行試驗成功後,又有兩個新型號返回式衛星要立項研製。上級決定再調唐伯昶回到返回式衛星隊伍,擔任兩個型號的總指揮兼總設計師。唐伯昶奉命離開了“神舟”飛船研製隊伍,又重新回到返回式衛星的隊伍。由於兩個型號的項目經理都是唐伯昶一人擔任,他就是一身四任的項目經理了。作為型號總指揮,唐伯昶按並行工程的理論,做好型號管理的頂層策劃。親自繪製了綜合計畫流程圖,將五顆星的工作繪製在一張圖紙上,明確每一個大節點的完成時間。為了確保衛星的研製質量,他每年要進行幾次工程項目的頂層質量策劃,將產品保證的工作落實在組織上、措施上。唐伯昶組織隊伍開展技術工作,處理研製過程中出現的各種難題。第十八顆返回式衛星研製和飛行過程中出現了故障,其中有效載荷是中方與外方一起研製的,質量問題歸零必須組織外方與中方專家一起進行,才能解決問題。他多次組織人員走出去,請進來,克服了比內部協調要難得多的困難,最後將問題一個一個解決。第十九顆返回式衛星的有效載荷對熱環境要求非常苛刻,他組織研製隊伍奮戰一年多,先後進行了4次有關的熱真空試驗和相關的熱環境的摸底試驗,最終使有效載荷的環境溫度均勻性滿足了指標要求。這一技術的突破,對我國其他衛星有效載荷高性能遙感器的熱設計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從1970年開始,唐伯昶就參與了這顆衛星的研製,無數個日夜的計算、實驗,他們把可能出現的問題一一排除,然而,1974年11月5日,酒泉衛星發射場內的全場工程師面色凝重,仿佛剛剛經歷一場浩劫。就在20秒前,大家還滿懷期待,渴望見證我國試驗發射第一顆返回式衛星,但隨著上升過程中一聲劇烈的爆炸,所有人的心情都跌入了谷底。為了這顆返回式衛星,中國航天人花費了整整八年的時間。而在衛星爆炸的那一刻,成千人用數千個日夜換來的心血,頓時化為泡影,很多工作人員當場痛哭。誰也沒有想到這顆衛星竟會以這樣的方式終結。
自1994年起,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兩顆返回式衛星連續取得成功,將衛星發射比做“高考”的唐伯昶也交上了他在科研道路上的一個又一個答卷。正當唐伯昶在返回式衛星領域得心應手的時候,一個調任的命令讓他的人生發生了轉折。1997年,唐伯昶被調到載人航天項目中擔,負責神舟一號飛船的研製工作。在唐伯昶的帶領下,在航天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國的航天事業突飛猛進。2003年,我國的第一艘載人飛船成功上天並返回;2004年,中國開始正式啟動探月工程;2016年,中國首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也成功發射。
半生的無悔付出,返回式衛星到底有著怎樣的魔力與奧秘?中國航天由起步到砥礪再到輝煌,中間到底經歷了怎樣的坎坷?第四代返回式衛星的總設計師、第五代返回式衛星的總設計師兼總指揮唐伯昶親臨《檔案》現場,為您揭開神秘太空的科學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