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仲冕

唐仲冕

唐仲冕(1753—1827)清代官員、學者。字雲枳,號陶山居士,世稱唐陶山。原籍善化(今湖南長沙),後客居肥城縣(今肥城市)澗北村。乾隆五十八年進士,歷官江蘇荊溪等縣知縣,海州知州。主編《嘉慶海州志》。道光間累官陝西布政使。所至建書院,修水渠。知吳縣時曾訪得唐寅墓。有《岱覽》、《陶山集》等。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唐仲冕像 唐仲冕像

乾隆三十三年(1768),唐仲冕之父唐煥出任平陰知縣,仲冕隨父至此。兩年後,生母譚氏病卒,仲冕葬母於肥城陶山之陽,自此,結廬墓側守孝。乾隆三十六年(1771),唐仲冕在陶山東麓修道書院潛心讀書,自號陶山居士。寄情山水,遍游陶、牛二山,窮陶山七十二洞之奇,覽牛山風景之麗。曾畫《陶山望杏 圖》,著《牛山疊翠》詩,一時文人競相讚頌。

乾隆四十六年(1781),唐仲冕應泰安州官員之邀,赴泰安主持泰山書院。其間,泰安知縣黃鈐重修《泰安縣誌》,唐仲冕參與其事。他“歷捫葛攀羅之險,親歷岱畎”,探訪泰山名勝,遍覽泰山典籍,對泰山地理歷史作了深入研究。以為《泰山道里記》《泰山搜玉集》等書“各述一門,非岱嶽之全”,而成書於明代的《岱史》, 雖資料豐富,但“分類雜陳,率多掛漏”,縣誌諸書也限於體制,對泰山未能遍錄,“每以記載闕如為憾”。

唐仲冕半身像 唐仲冕半身像

乾隆四十七年(1782),他效仿《史記》《漢書》的體例筆法,編撰《岱覽》,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完成巨著,歷時十二載。《岱覽》全書共32卷,分《首編》《總覽》《分覽》《博覽》《敘覽》等6部分,“徵引經籍六百五十五種,錄次金石七百六十六通”,層次明晰,稽考精審,圖文並茂,受到當時著名文學家吳錫麟、史學家洪亮吉、錢大昕等人的稱讚。錢大昕為此書題詩:“東嶽寰中秀,圖經手自編,群山收一覽,五嶽獨自光。”唐仲冕勤於筆耕,著作頗多,除《岱覽》外,尚有《陶山文錄》十卷,《陶山詩錄》二十四卷。

乾隆五十八年(1793),唐仲冕中進士,歷任荊溪(今江蘇宜興)、吳江知縣,後升任海州(今江蘇東海縣)知州,又調任通州(今四川達縣)、蘇州知府。

嘉慶十年(1805),官至陝西布政使,代理巡撫。任職期間,興利除害,多有惠政,鄉民為之建生祠。辭官後遷居金陵(今南京) 。

道光三年(1823),唐仲冕返陶山祭掃母墓,寫下了著名的《掃墓》詩。清宜宗為表彰他的功績,特恩謚唐母為夫人,在其墓前立石人、石馬及華表等,並刻立神道碑,遺蹟至今尚存。道光七年(1827),唐仲冕病卒金陵,終年74歲,其子遵遺囑將其歸葬肥城陶山。

藏書故實

清藏書家。字六枳,一作陶山,號陶山居士。原籍善化(今湖南長沙),後流寓山東肥城,唐寅族裔。乾隆五十八年(1793)進士,歷任荊溪、吳江、吳縣知縣,海寧、通州知州,署松江、蘇州知府,升福建按察使、陝西布政使、陝西巡撫等職,所至有惠政。曾主持泰山書院,求學者甚眾,盛況空前。參與重修《泰安縣誌》。探訪泰山名勝,遍覽泰山典籍,撰《泰山道里記》、《泰山搜玉集》等書,又歷時12載。徵引經籍665種,錄次金石766通,編著《岱覽》32卷。史學家錢大昕為此書題詩云:“東岱寰中秀,圖經手自編。群山收一覽,五嶽獨自先。”後辭官僑居金陵(今南京)。家藏書頗豐,在金陵小彩霞街有“十笏園”、“憩書樓”,用於專藏古籍之所。曾將南宋抄本《太玄集注》10卷,贈送黃丕烈。輯有《六如居士全集》、《荊溪縣誌》、《海州直隸州志》等,另著有《陶山文錄》、《陶山詩錄》、《露蟬吟詞抄》等。

詩作選摘

【吳江舟中】

短槳出煙汀,煙外聞疏語。野水綠三篙,秋花紅半渚。

樹梢沖霧立,帆影帖波行。更無吹笛過,聊此倚琴橫。

唐仲冕蘇州石刻像 唐仲冕蘇州石刻像

【趙北口】

一奩春縠縐輕紋,十二橋邊草色薰。趙北煙波迥無際,竹西風月許平分。

鶯聲漸合芳津柳,帆影遙搴別浦雲。絕憶江乾風日暖,買魚沽酒趁斜曛。

【漂母祠】

淮陰一生誤在報,謂我報人人報我。解衣推食當酬恩,鳥盡弓藏竟罹禍。

王孫一飯母先哀,望報分明指禍胎。可憐觖望夷鍾室,何似全身返釣台。

張韓以外功皆狗,張也辟穀韓授首。奇才感動兩神人,一黃石公一漂母。

【自題乘槎亭觀日出圖】

亭名始見坡公詩,建亭之處人莫知。我於龍洞讀宋刻,亭在山頭與海直。

龍興山東燭龍起,山下沈沈夜未已。波光激射梁梠紅,如見坡詩圖畫裡。

獨憐詩和陳海州,陳公名字難搜求。山亭頗似峴山在,湛輩足跡誠悠悠。

聯吟蘇海尚如此,寫照秦山徒為爾。圖中石壁掃煙霾,笑將題筆當摩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