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莊鄉

哲莊鄉

哲莊鄉為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下轄的一個鄉,位於赫章縣城東北部。 東經104°49′31″,北緯27°18′55″,地處兩省(貴州省、雲南省)三縣(市)(鎮雄縣、赫章縣、七星關區)交界。 距離赫章縣城46公里、鎮雄縣城30公里,政府所在地海拔1600米。

基本信息

區域概況

哲莊鄉東與鎮雄縣中屯鄉接壤,南與七星關區放珠鄉和平山鄉後山接壤,西與古基鄉桃園村接壤,北抵鎮雄縣巴餾接壤。

境內氣候溫和,土地肥沃,比較適合發展烤菸生產、優質雜交玉米種植,鄉內山脈起伏連綿,蘊藏有大量優質煤礦。

212省道橫貫東西,全鄉幅域面積85.32平方公里,轄19個行政村89個村民組,主要居住著漢、彝、苗等民族6400戶29822人,其中農業人口29436人,非農業人口26戶386人,占全鄉人口總數的1.3%,少數民族4667人,占人口總數的15.65%。

全鄉有耕地面積1314公頃,基本農田300畝,耕地19260畝,25度以上坡耕地3520畝,人均占有耕地面積0.66畝。

2007年末,全鄉完成農業總產值4194.15萬元,同比增長2.8%;鄉鎮企業總產值7971萬元,同比增長3.6%;完成財政收入530.7萬元,人均純收入2253元。

地理環境

全鄉地理形狀呈北南走勢,北高南低,多以山地丘陵為主,占全鄉面積的80%以上。海拔最高點旗桿梁子,海拔1940米;海拔最低點在場壩村河溝組,海拔1280米。

全年平均降雨量650毫米,日照1300:00小時,無霜期300天,年平均氣溫14.3℃。土質種類有壤土、砂土和中性到酸性土;在植被上,適宜多種植物生長,是闊葉林和針葉林的混交林區,是典型溫帶氣候,是茶葉種植的適宜區;在作物方面主要適宜於玉米、小麥、烤菸、馬鈴薯、蕎麥種植。

歷史文化

哲莊鄉有著悠久歷史文化,是紅軍長征的戰役地之一,1936年2月20日,紅二、紅六軍團揮師西進,經餘慶、甕安、平越(今福泉)、開陽、修文、清鎮,於1936年2月2日搶渡烏江上游鴨池河,2月3日占領黔西縣城。

1936年2月5日,紅二、紅六軍團領導人在黔西新川祖廟召開會議。會議還決定,在黔(西)大(定)畢(節)建立根據地,創建川滇黔新蘇區。

1936年2月9日,紅二、紅六軍團占領畢節。2月14日,貴州抗日救國軍在畢節成立,2月17日,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遷至畢節。紅二、紅六軍團在畢節期間,與敵在黃家壩、將軍山等展開了激烈戰鬥。

1936年3月2日,紅二、紅六軍團領導人在赫章野馬川召開會議,決定以赫章為中心,在威寧、鎮雄、昭通、彝良一帶的烏蒙山區,與敵展開迴旋戰。

1936年3月12日,紅二、紅六軍團在赫章哲莊壩伏擊國民黨軍萬耀煌縱隊,殲敵300餘人,繳獲大批軍用物資。烏蒙山迴旋戰是紅二、紅六軍團長征中的一次成功戰例。

鄉政府所在地俗稱“蜂包營”,原為“貴州省抗日救國軍”第一支隊司令員席大明烈士的故居;聳立在山腳村大丫口處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緬懷著當年紅軍長征途中,紅二、六軍團在哲莊壩一帶迂迴奮戰的革命先烈,鞭策著後人,不忘奮進。

山腳、環山村交界處的千畝“哲莊茶場”,為人們食用茶葉提供方便的同時,也綠化、美化了環境。人民英雄紀念碑與茶場的茶文化交相輝映,是哲莊鄉的西大門;鄉內物產豐富,阿穴村利用特有的水資源,阿穴酒廠及農戶的小酒作坊構成了哲莊鄉的另一道風景,“阿穴酒”馨香四溢,馳名省內外,是阿穴一村一品的重要體現。娃多土產的“娃多米”聞名方圓上百里。

旅遊景點

席大明烈士故居

哲莊營盤,位於赫章縣城東北沿水(城)鎮(雄)公路45公里處。營盤海拔1610米,系一圓型小丘,原名孟家墳山,當地人以其形狀似蜂包,又稱它為“蜂包營”。舊時地方豪族席氏先祖以“白日千人拱手,夜晚萬盞明燈”的風景看中此地,於是將其街頭的舊居移上營盤,逐年擴展營壘,故稱席家營盤。貴州抗日救國軍第一支隊司令員席大明烈士就誕生在這裡。

在哲莊營盤,席大明家族為保祖業,拉起家庭武裝,在營盤上練兵,防禦外來侵擾。由於這支家庭武裝具有綠林性質,打富濟貧,疏財仗義,因而和國民黨軍閥及地方土豪結下仇家,導致國民黨威寧縣長陳守端以席大明部犯上作亂為由,多次調集九區十八團兵力圍剿席家。

在這種情況下,席大明部及席氏家族失去了哲莊營盤,離鄉背井,在赫章白果、七家灣、金上、畢節楊家灣等地散居。席大明仍繼續聯絡畢節、納雍等地的綠林武裝,向鎮雄、畢節、大方等地國民黨當局發起進攻,威名大震川滇黔邊境。

哲莊鄉紅軍戰鬥紀念碑 哲莊鄉紅軍戰鬥紀念碑

1934年至1936年間,在中共貴州省工委負責人黃大陸、鄧止戈等同志的教育和幫助下,席大明充分認清了社會時局的癥結和革命運動的主流,自覺地接受了共產黨的正確主張,毅然走上了反蔣抗日的光明道路。1936年2月,席大明部在中共貴州省工委委員鄧止戈的領導下,配合地下黨完成了接應紅軍進佔畢節城的任務。

他積極回響地下黨和紅軍的號召,欣然率部加入“貴州抗日救國軍”,奉命擔任救國軍第一支隊司令員,投入抗日救國宣傳,參加打土豪、打“當鋪”,廣泛宣傳發動青年參加紅軍,幫助紅軍籌糧集資。紅軍長征離開赫章後,根據紅六軍團首長王震同志的指示,貴州抗日救國軍第一支隊繼續留在當地開展武裝鬥爭,並在席大明的帶領下,一度奪回哲莊營盤。由於國民黨軍閥和地方武裝聯合圍剿,席大明在楊家灣和朵倮山之間進行頑強抵抗,後因寡不敵眾而被迫返回馬場、野雞河一帶,但處於四面包圍之中的席大明部仍戰鬥到彈盡糧絕,不幸被敵人逮捕。1936年10月,席大明被國民黨殺害於畢節大校場。席大明犧牲後,其母將其與胞弟席大方、席大忠等同葬於楊家灣花橋邊上。

1981年9月,貴州省人民政府追認席大明同志為革命烈士,2002年9月,中共赫章縣委、縣人民政府撥專款將席大明烈士墓遷回其老家哲莊壩。

哲莊鄉紅軍戰鬥紀念碑

哲莊壩紅軍戰鬥遺址已被列為全省50個紅色旅遊景點之一,哲莊的發展前景廣闊,孕育著巨大的商機和活力,它不僅對全縣人民緬懷先烈,繼承先烈遺志,弘揚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它也為加強軍民團結提供了交流的平台,進一步密切了軍民關係,軍政關係,使擁軍優屬、擁政愛民得到了具體的體現。

哲莊壩烈士紀念碑,既是歷史的見證,又是後人的遺產,對於發揚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凝聚全縣各族人民的精神和力量,加快經濟社會建設步伐,促進哲莊經濟跨越式發展都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