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曲線

哭泣曲線

經濟全球化時代各國貨幣工資收入上的差異已成為重要的比較優勢,哪裡單位勞動力成本低,企業家就會到哪裡投資,那么資本投資將永遠尋求勞動力成本最低的國家,那樣才能達到利潤的最大化。不少曾經享受過人口紅利的國家,慢慢失去了勞動力優勢,曾經的微笑曲線,變成了哭泣曲線。中國就面臨著這個窘境。

基本信息

簡介

哭泣曲線是相對U型曲線(也稱微笑曲線)來說的。開發中國家,屬低利潤的加工生產。經濟全球化時代各國貨幣工資收入上的差異已成為重要的比較優勢,哪裡單位勞動力成本低,企業家就會到哪裡投資,那么資本投資將永遠尋求勞動力成本最低的國家,那樣才能達到利潤的最大化。對於開發中國家來說,這樣的曲線就是“哭泣曲線”。

中國製造的尷尬

中國製造工廠 中國製造工廠

中國製造,正在由享受“人口紅利”,慢慢變成U型曲線的最底端。在國際分工中,中國製造業處於“微笑曲線”的底部獲利最少的分工區間。這個市場的獲得,依靠的是低成本特別是低人力成本的比較優勢。

近年來,這張年輕的面孔正在失去魅力。近年來,跨國企業將業務撤離中國,搬回本國或者移師東南亞、非洲已經漸成趨勢。在國際分工中,中國製造業處於微笑曲線的底部獲利最少的分工區間。人口紅利的消失,被認為是外商投資中國製造業發生轉移的最大因素。

人力成本上升,兩稅並軌實行,人民幣不斷升值,這些不可逆轉的趨勢,吞噬的不僅是跨國企業利潤。跨國企業可以選擇離去,他們曾從歐洲到美國,到日本,到台灣,到中國內地,現在他們可以選擇去東南亞,去非洲。中國東南沿海,大量外向型製造業,面臨著同樣的成本壓力,卻無路可去,新的優勢,尚未形成。

近年來外商資本流失數據表格 近年來外商資本流失數據表格

近年來,跨國企業將業務撤離中國,搬回本國或者移師東南亞、非洲已經漸成趨勢。

形成原因

中國面臨哭泣曲線 中國面臨哭泣曲線

資本永遠在追逐利潤,國際資本的轉移,顯示著中國製造業低成本的比較優勢正在消失。其中,以人力成本的急劇上升最為明顯。

經濟全球化時代各國貨幣工資收入上的差異已成為重要的比較優勢,哪裡單位勞動力成本低,企業家就會到哪裡投資,現代大規模生產過程能夠以相等的效率在世界各地實現,那么資本投資將永遠尋求勞動力成本最低的國家,那樣才能達到利潤的最大化。這一規則決定了全球資本和技術不斷從高工資國家向低工資國家的轉移,由此改變了原有的世界經濟和政治格局,並導致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社會財富分配的不平等。冷戰後,美國和西方國家主導的政治全球化打開了經濟全球化這個潘多拉盒子,饑渴的資本紛紛從美國和西方湧向地球的另一半,就像發現新大陸一樣,因為那裡有巨大的市場和充足的廉價勞動力,與此相比,美國和西方因為發展,趨於飽和,投資回報空間越來越稀薄。首先,隨著資本和技術從美國和西方向地球另一半的轉移,全球經濟中心從大西洋轉向太平洋地區,其中特別是中國,1978年以來中國獲得了5000億美元的外來投資,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世界投資中心,美國500強企業前10名都有在中國投資,並且他們在中國的生意份額越來越大,超過其本土成為盈利的主要來源。由於大量外資的湧入使中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平均增長率達到9.5%以上,是美國經濟成長率的3倍,由此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和製造業大國。製造業的迅速發展,中國隨即又成為全球最大的出口國和全球最大的外匯儲備國,外匯儲備已達到3萬億美元。目前,中國已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並且根據預測中國GDP總額將於2019年超越美國。

其次,全球經濟中心的轉移導致全球經濟結構和經濟循環機制的變化,歷史上美國和西方曾將開發中國家作為廉價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而自己控制生產和研發,在這一全球經濟循環機制中,財富源源不斷地從開發中國家流入西方已開發國家,以至於窮國愈窮,富國愈富。現在跨國公司為主導的經濟全球化,將開發中國家作為全球廉價生產基地,然後將產品運回母國,因此美國和西方國家變成了消費市場和農產品以及原料出口國。在這一全球經濟循環機制中,開發中國家其中主要是中國被成為世界工廠,由此推動了它們製造業的加速發展,以及出口和外匯儲備的上升,而與此相對,西方已開發國家成為消費型國家,發展勢頭減弱,工作機會減少,中產階級每況愈下,消費依賴於進口,而進口的增加導致貿易逆差的加劇,債務和財政赤字的上升,它們從原來的債權國成為了債務國。

其三,全球經濟結構的變化和經濟不平衡發展導致全球財富分布的改寫,導致美國的衰退和新興經濟體國家的崛起,其中特別是中國的崛起最為引人注目。根據統計,全球外匯儲備為8.1萬億美元,中國擁有2.4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一。與此對應,全球外債總值為56.9萬億美元,美,英,德,法,意,荷,西班牙等西方國家分別處於前10位,它們外債總和已占全球債務82%,而美國外債達13.6萬億美元,占全球外債的23.9%。

經濟全球化不僅改變了國家之間財富的分布,同時也改變了國家內部的財富分布,導致社會不平等現象的加劇,以及社會矛盾的激化和民族極端主義的產生。美國和西方已開發國家的跨國公司和全球公司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動者,也是全球化最大的得益者,它們找到了廉價生產基地,降低了運營成本,如目前中國已成為跨國公司在全球最廉價的生產和加工基地,同時也是最大的潛在市場,成為它們全球利潤的主要來源,它們不僅避免了規模縮小或破產的厄運,而且得以擴大和發展。所以在目前全球經濟低迷,美國和西方國家陷入債務危機的情況下,跨國公司卻一枝獨秀,利潤不降反升,根據統計2001年到2006年5年中,美國GDP中企業利潤部分從7%上升到12%。美國蘋果公司與負債累累的美國政府相比,不僅沒有負債,而且賬面上有463億美元,富可敵國,事實上許多跨國公司已經成為國中之國,它們利用手中的財富影響和綁架政府,左右政府的決策,進而加速財富向自己的集中。與此相比,在發達工業國家,由於就業機會從富國轉向窮國,中產階級每況愈下,他們失去了工作,只能靠政府救濟維持生存,他們把怨憤轉向移民和開發中國家,認為是他們把工作機會搶走了。不可否認,全球化導致的全球資本和技術由高工資國家向低工資國家的轉移,給開發中國家帶來了好東西和希望,推動了經濟的快速增長,但是就利益分配來講,跨國公司是最大的贏家,對此正如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羅格曼講的:“這些進步的真正源頭是那些鐵石心腸的跨國公司和貪得無厭的企業家。雖然他們只關心如何利用廉價勞工帶來的獲利良機,但他們的行動無意間帶來了改善大眾生活的直接後果。”

經濟全球化如同那隻看不見的手正在改變我們的世界,它依據市場邏輯,以利潤為導向,而利潤是一種信號,它告訴我們,為了滿足那些我們不認識的人的需求,我們必須乾什麼,我們正是通過追求利潤而從利己主義者成為利他主義者。同時利潤也是一種信號,它告訴我們,我們應該在哪裡研發,哪裡生產,哪裡銷售,從而使收益大於成本,我們正是通過追求利潤使資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和利用,使人類達到充分繁榮和富裕。目前經濟全球化一方面導致了人類對全球資源更有效的配置和利用,推動了世界整體經濟的增長,特別是開發中國家的發展,但是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又導致了全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與社會財富分配的不平等,財富正以幾何級數集中於少數跨國公司,由此正在把世界推向一個動盪和危機的時代,推向一個當公司統治世界的時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