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哥特(Goth)包含多種意思,主要有:1、哥特人的,哥特族的(指曾入侵羅馬帝國的一支日耳曼民族);2、哥特建築的(12至16世紀流行於西歐的建築風格,以尖拱﹑ 拱頂﹑ 細長柱等為特點);3、哥特派的,哥特風格的(18世紀的一種文學風格,通常描述有神秘或恐怖氣氛的愛情故事);4、指字型,哥特字型的;5、指顏色,紅與黑哥特(Gothic)這個特定的辭彙原先的意思是西歐的日耳曼部族。在18世紀到19世紀的建築文化與書寫層面,所謂“哥特復興”(Gothic Revival)將中古世紀的陰暗情調從歷史脈絡的墓穴中挖掘出來。
特點
歷史
哥特藝術從12世紀上半葉在法國出現,14世紀遍及歐洲,取代了羅曼藝術,一直持續了很長時間。
教堂
哥特教堂建築風格的決定因素是帶助拱和飛拱的尖十字拱頂。牆壁少了而高度激增,於是依存於牆面的壁畫、浮雕相應地減少了,彩色玻璃的鑲嵌門窗大量出現,圓雕的空間也有可能擴大了。哥特藝術雕刻的總傾向是逐漸貼近於人間與自然,表現出一種人本主義精神。基督不再是嚴厲的令人生畏的審判者,聖母聖子也充滿了人世間的溫情和親切。在雕刻風格中出現了兩種類型:一種嚴峻挺拔,衣紋轉折鮮明利落,如那些人像柱可謂"瘦骨清像",有超凡脫俗之意趣;另一類則人物動態多變化,生動自然,轉折圓潤,但均沒有擺脫對建築的依附。
影響
哥特雕塑主要是為當時教堂的使用和裝飾而製作的,大多細緻地刻在大廈、照牆、洗禮盆和正門之上,特別是作為紀念碑上的圖象。大多數哥特的石碑雕刻都是在大教堂的外部,而不在內部。一般來說它們特別是以修長 的形體、拘謹的姿態和程式化的服飾所產生的垂直靜止的效果而著稱。一切動作通常是由頭部的前傾後仰、左顧右盼表現出來。由於各種雕像都是定型的,所以觀賞者只要一看,便知道雕刻的人物是誰。亞眠的聖弗利明是個儀表堂堂、舉止莊嚴的主教;蘭斯的聖伊利莎白是 個順從的老婦人,而聖母瑪利亞的身上則煥發出青春的俊美。大多數女性雕像,尤其是聖母的雕像,都有修長的身材;同時表現出曲線的旋律,有時顯著地呈現"S"形,而衣飾的 刻劃也突出了這一特點。
手工藝人在為鄉村教堂、貴族和富商製作小型雕像時,也喜愛聖母瑪利亞這個主題。除了聖母、聖子之外,這些虔誠形象的題材往往還包括基督和聖約翰:門徒睡在救世主的懷中;死去了的基督倒在瑪利亞的懷抱里;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
雕塑
相當一部分描寫聖母瑪利亞和聖子的雕塑出自波希米亞和德國的手工藝人之手,它們都是體態典雅,造型優美,色彩絢麗。在這些傑出的聖母雕像中,最精美的大概要算"克魯莫聖母"了。
哥特雕塑總是著色的。臉和手是自然色,頭髮是金黃的。外衣的色彩明麗,並飾以珠寶和環佩,壁爐邊都鑲上了寶石和色玻璃。這些雕像的整體效果極為動人,其目的是要暗示一種真正天國的意象。
賞析
夏特爾大教堂的裝飾雕像
教堂雕塑,公元十二世紀-公元十三世紀。
公元476 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歐洲進入了由基督教統治的中世紀時代。從藝術史的角度講,中世紀到義大利文藝復興時終止,前後長達一千多年。在這漫長的一千年里,基督教稱為治理國家的精神支柱,整個歐洲完全處於封建宗教的控制之下,文化處於被桎梏的狀態,古希臘和古羅馬所流傳下來的燦爛文明則幾乎完全衰竭,以致於後來崇尚古典藝術的人都稱中世紀為“黑暗的一千年”。中世紀的基督教文明完全取代了原來的地中海傳統,教會成為政治、經濟、文化各個領域的權威和組織者,藝術也完全為宗教服務,非寫實的、教條的、充滿宗教色彩的藝術風格主宰了中世紀的美術,而古典的自然主義風格和所有古典文明成為光輝的陳跡。
建築是中世紀藝術的最主要的表現形式,大量的教堂就是在那個宗教狂熱的時代修建的;而雕塑作品幾乎都以建築的一部分的身份出現的,內容所表現的完全是宗教故事或《聖經》中的人物。
法國是中世紀後期哥特藝術的發源地,夏特爾教堂便是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教堂上大量的裝飾性雕像也是哥特雕塑的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在教堂門側的立柱上,雕刻有許多直立的人物形象,有的是表現聖經中的先知和聖徒,有的是表現皇帝和皇后,體現了政教合一的思想。這些大門側柱上的石雕,雖然有著中世紀典型的被拉長的身材和呆滯的目光,但也表現出了人物的個性,動作也有所變化。其中以教堂南牆的《四聖徒像》最為出色,這是聖經中四個不同時代的聖徒形象,都以圓雕的形式出現的,神態生動,富有個性,形體比例也比同時代的其他作品準確,他們服裝的質感也被雕刻家們細膩地表現了出來,有很強的質感。所有這些雕像都有著安靜、平和的神態,體現了基督教信念中的理想形象,具有很強的宗教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