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爾斯密

1759年給一家小刊物《蜜蜂》撰稿時才作為文學批評家和散文家初露鋒芒。 他寫過許多類型的作品,他的詩歌、小說、喜劇都有相當成就。 他的風俗諷刺喜劇《好心人》(1768)和《委曲求全》(1773)在當時獲得很大成功。

個人簡介

哥爾斯密(1730-1774)英國詩人、劇作家、小說家。1730年11月10日出生在愛爾蘭中部的帕拉斯,父親是牧師。1749年畢業於都柏林大學三一學院。1752年到蘇格蘭愛丁堡大學學醫,1754年又到荷蘭萊頓大學繼續學醫,但他從未行過醫。他帶著一支長笛徒步漫遊歐洲。1756年回到倫敦,身無分文,此後就為生活而艱苦奮鬥。曾在出版商和小說家塞繆爾•理查遜手下當編輯,又給《每月評論》雜誌寫稿。1759年給一家小刊物《蜜蜂》撰稿時才作為文學批評家和散文家初露鋒芒。他先後結識了托馬斯•珀西和詹森博士,成為詹森博士的文學俱樂部的一個成員。他是感傷主義文學的另一位代表性作家.他的《威克菲牧師傳》寫了牧師一家的苦難經歷,揭露了地主的殘忍,諷刺了中下層人們的虛榮,以及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思想,給牧師一家安排了美好結局。他是十八世紀後期重要作家,大學畢業後又學醫後住在倫敦,主要靠寫作為生,和詹森友善。他寫過許多類型的作品,他的詩歌、小說、喜劇都有相當成就。《世界公民》原名《中國人信札》(1760-1761),假託一個中國人把他在倫敦的見聞寫成書信,寄回中國,諷刺了英國社會的風俗習慣、文學、各種社會類型以及他們的精神道德面貌。他的風俗諷刺喜劇《好心人》(1768)和《委曲求全》(1773)在當時獲得很大成功。詩作《荒村》(1770)哀悼資本主義工業化所破壞的農村,以理想化的舊農村的淳樸安適和當前的荒涼作對比。
《威克菲牧師傳》(1768)寫一個鄉村牧師受地主的欺壓,他的女兒受地主的蹂躪,兒子也遭到迫害,全家入獄,最後地主的叔父才使它們全家苦盡甘來。作品批判了地主階級欺壓善良,也諷刺了資產階級中下層人們的虛榮心。它帶有感傷主義成分,極力寫主人公的悲慘處境以打動讀者。作者認為應該以道德改善社會,以仁愛待人,應安於淳樸的生活,帶有相當濃厚的妥協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