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哥哥gēge詞義
(1) ∶稱同父母或父母一方所生比自己年長的男子。對同輩男子的尊稱(2) ∶ˇ大哥或比作大哥者
(3) ∶亦作“哥哥兒”。對年輕人的稱呼
那捉笊籬的哥哥吃打了。——《古今小說》(4) ∶對父親的稱呼
奶奶!我接爹爹去來。(正旦雲)…你哥哥這其間未是他來時節,怎抵死的要去接。——元·白樸《牆頭馬上
(5):張國榮
哥哥,是影視界對張國榮的稱呼。也是很多很多觀眾,影迷對他的稱呼。
(6) :對男朋友的稱呼
年輕女性很多稱男朋友為哥哥.
來源
哥在漢語中本來是“歌”(唱歌)的本字,而從甲骨文起“兄”便是表示現在的“哥”義。在東漢前尚未見“歌”字。“哥”字不作“歌”是從唐朝開始的。《舊唐書·王(土局)傳》“玄宗泣曰:‘四哥孝仁……’”,四哥是指玄宗之父睿宗。玄宗的兒子李琰也稱其父為“三哥”。玄宗稱李憲(睿宗長子)為大哥,又是以“哥”稱兄。而《淳化閣帖》中唐太宗居然對其兒子李治自稱“哥哥敕”,這又是以“哥”作為父親的自稱。同時代的白居易在《祭浮梁大兄文》中也出現了以“哥”稱兄。由此可見當時“哥”可以兼指父兄。有意思的是,這種用法至今在山西文水還存在(讀音略有區別)。
南北朝、唐是民族大融合時期,許多少數民族融入漢族,北方民族的一些習俗稱謂也潛入漢語。對於太原李氏和白氏是否是胡人,當今學術界尚有爭議,但是可以確定的一點是:李唐發跡於關隴,混有鮮卑血統。過去北方民族與漢族交戰,並未進入中原與漢族混合生活,惟有北魏鮮卑族是第一次,而且歷時較久,拓跋政權前後共165年。
鮮卑語中有“阿乾”一詞,父與兄鮮卑語都可以用“阿乾”相稱。現在的哈薩克語比較接近古突厥語,在面稱時,哈薩克語 agha一詞既可稱父也可稱兄,與鮮卑一致。在突厥語族甚至阿爾泰語系中稱兄都是同一系列的語言形式:agha(a)、aka(a)、aqa(a),其中鼻尾是不穩定的。如蒙古語akan, axan, ax、滿語age、維吾爾語aka有漢譯作“阿卡”,見阿凡提的故事。。由此可以推測,在北魏時這種稱唿已經滲入漢族,經過一段時間的融合,變為漢語中活生生的詞,“哥”在後世已經漢化,成為完全漢語化的根詞形式。
對於“哥”兼指父兄,有學者指出這可能和遊牧民族的婚姻制度有關。他們的傳統是,父死則妻其後母,兄死則妻其嫂,草原文化中的長幼觀念和中原也不太一樣。中原傳統對此一直難以接受,一概歸之以“亂倫”。
“哥”現在已是最普通的兄稱,幾乎遍及所有方言,“兄”反居其次,只有朝鮮語還保留以“兄”作主要的稱謂。當然“兄”和“哥”也是各有分配的,“兄”比較書面化,“哥”,“哥哥”以及“阿哥”則比較口語化。
家庭角色
兄長,特別是長子,在中國傳統家庭中擔任著特殊的角色。年長的哥哥往往較早擔任其家務和其他體力勞動,並對其他弟弟、妹妹起著保護和模範作用。
哥哥在家庭中往往扮演者半個家長的角色,在弟、妹中具有一定的權威。在特殊的時候擔任起整個家庭的重擔,繼承父親的角色。
哥哥往往比弟弟更有可能性繼承父親權利、地位、職業。
父母對哥哥要求比較嚴格,寄以厚望,希望有一天他能夠承擔其自己的責任。哥哥一般較老成、穩重,服從父母的權威,容易和長輩溝通,也面臨更大的壓力。哥哥比弟弟一般較少反叛和創新。
和第一點相反,哥哥有可能較多的受到父母關愛和保護,甚至不勞而獲,利用哥哥的權威來維護自己的地位。歷史上不思取被廢掉的太子大多屬於這種情形。在廣為流傳的民間傳說牛郎的故事中也有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