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歷史
十九世紀末,沙俄對中國東北地區進行野蠻侵略,並開始修建中東鐵路。在修築濱洲幹線工程中,臨到交通樞紐地時,發現這裡是一片雜草叢生的原野和低洼地形成的水溝。由於修建鐵路,迫切需要將松花江上運來的器材物資轉運到香坊地區去,於是就地建了個大型木橋,當時起名為秦家崗大橋。自1901年10月2日大橋通車起,這座木橋就承擔起橋下通火車、橋上行車行人的功能。後來木橋需要維修和大修,根據鐵路發展和市政交通的需要,政府決定在原址上修建個永久性橋樑。霽虹橋是一座典型的歐式橋樑建築,呈弓形,設計師為符拉基米爾·安德列耶維奇·巴利,施工工程師彼得·謝爾蓋耶維奇·斯維利多夫。原為鋼結構,後改建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建設霽虹橋僅建築費用約三十萬元大洋。
名稱由來
當霽虹橋1926年11月28日舉行落成命名典禮時,參加人有哈爾濱特別市市長儲鎮、中東鐵路局長葉木河諾夫、特區行政長官張煥相、東鐵督辦於雲章以及東鐵理事會中的中俄理事等人。由中方理事、時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劉哲為橋題名,他援引了杜牧的《阿房宮賦》:“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句中霽虹二字,定名為“霽虹橋”。
橋樑結構
哈爾濱霽虹橋橋長51米、寬27.6米、車行道寬21.4米、兩側人行道寬各3.1米。橋面呈弓型,中高而兩端低。正橋的兩端,有對稱的塔式建築。塔座為長方形,四周各有24個花環狀裝飾浮雕,其上各築有兩個較小的橋燈塔,橋頭間帶圖案的鐵欄相聯結。該橋沒有一個鉚釘,沒有一個螺栓。上走車輛行人,下走火車。橋上設有四座方尖碑為橋頭堡。方尖碑是古埃及新王朝時期的建築技術,巨大的方形石柱收縮到頂端為尖尖的一點,橋下面的柱子上刻有獅子頭像,其建築形式和建築風格獨樹一幟。
橋樑設計充分考慮了地勢、交通、外觀等各方面因素,尤其考慮到行人通行的需求,非常具有人性化功能,步行其上也不覺得吃力。而且,橋樑設計時充分考慮到城市發展的需求,預留了火車道線空間,在國內都是非常罕見的。
文物保護
1986年,霽虹橋被定為一類保護建築。霽虹橋2004年被鑑定為危橋,但作為哈爾濱的交通要衝,時至今日,霽虹橋每天尖峰時間車流量達到6000輛/小時,最高達到8000輛/小時。2008年被定為哈爾濱市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設計時速達250公里的哈爾濱至齊齊哈爾城際高速鐵路奠基,霽虹橋成為即將修建的電氣化鐵路的障礙,專家又提出抬高橋面或降低鐵軌來拓展橋下空間。但是,霽虹橋的橋面和下面的橋柱澆築為一體,無法單獨抬高橋面。另外,按照鐵路部門的運行要求,火車必須在相對平坦的鐵軌上行駛,因此不能降低鐵軌的位置。因而,這兩種方案也未能成行。
哈市政府有關部門召開改造方案論證會,認定霽虹橋不再具備維修價值,決定拆除老橋後,對其進行原樣式、原材料、原位置的“三原”改造。
但是文物專家、建築專家認為霽虹橋是非常珍貴的歷史建築,必須原貌保留。以往曾有幾次針對霽虹橋的檢測和論證,都是在保護原貌的基礎上進行的。政府和專家的意見是一致的:保護霽虹橋。可以對它進行加固、維修。有專家指出,如果說它的存在給現今哈爾濱城市交通帶來了一些影響,可以考慮另架一座橋。如果因建城際電氣化鐵路而重建霽虹橋,那更沒有必要。重新建造霽虹橋,橋拱的高度仍然成問題。霽虹橋作為1997年公布的哈爾濱市第一批保護建築中的一類保護建築,如果涉及到城際鐵路這樣的重大工程,不管有什麼樣的施工設計方案,都要符合《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和《哈爾濱市保護建築保護街區條例》的規定,必須保持原有歷史風貌,不得損害歷史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2009年,哈爾濱市文保部門向國家申報第七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包括濱洲鐵路橋、霽虹橋、香坊火車站、原中東鐵路局石頭房子等25處建築或遺址群納入申報名單之列。
2012年,經過三年的申報,憑藉文物要具有建築風格獨特、保存現狀良好、具有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研究價值的三大國家評判標準,最終濱洲鐵路橋、霽虹橋、香坊火車站、原中東鐵路局石頭房子統一作為中東鐵路建築群被國家文物局通過審評。
2013年6月,霽虹橋作為中東鐵路建築群的一部分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一座受法律保護、又承擔著哈爾濱市主要交通職能、且是危險建築的文物橋樑。